〉〉〉〉〉龍兵
黨課是黨員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創新黨課形式,提高黨課的知識性、趣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認為可加強高校與地方的聯動,促進師資流動,強化社會實踐,打造富有親和力的“移動黨課”,這樣既能帶領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深入農村、走進社區,發揮地方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實踐作用,又能邀請基層的黨員干部到高校接受黨性教育,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目前,一些高校相對缺少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來自地方生產一線的黨課師資,一些地方則相對缺乏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優質師資隊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加速師資流動,有利于實現高校與地方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高校與地方的組織部門,可以聯合組建以高校教授和地方黨政領導、先進黨員典型等為主體的黨課名師團,從而讓高校教授進村、社區,黨政領導入校園,促使黨課師資流動起來。一方面,高校教授走進村、社區,為地方各級黨員干部講黨課;另一方面,從地方選聘黨政領導、先進黨員典型、企業家走進校園,為高校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講黨課。通過高校與地方共建共享,促進師資雙向流動,增強“移動黨課”教學實效。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重慶市江北區定期邀請高校老師為社區居民講課 圖:馮夢濤
高校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相對缺乏在地方和基層的社會實踐。地方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則相對局限于地方資源,較少享有高校優質的教學資源。在“移動黨課”中,既有高校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到基層接受實踐教育,也有基層黨員干部走進高校接受黨性教育“回爐”,有助于加強教育對象之間的互動交流。一方面,高校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通過走進村、社區,深入精準扶貧第一線和到非公企業等單位,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高校黨組織推薦優秀學生黨員到村、社區擔任助理,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強本領、長才干、作貢獻。依托地方政府的黨群服務中心,引導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走進社區參加志愿服務,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區服務有機結合。地方政府對接高校相關院系,建立黨員教育實踐基地。村、社區與高校推薦的院系進行對接,為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提供社會實踐場所。搭建高校與地方所屬單位的黨建合作平臺,為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聯系社會、服務社會牽線搭橋。另一方面,建立高校黨員和基層社區黨員的共同培育機制,邀請地方的黨員走進高校接受教育培訓,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組織村、社區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加高校黨課培訓,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目前,黨課教學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環節相對欠缺。結合實踐資源現場講授黨課,有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增強教學實效。“移動黨課”的形式較為多樣,既有教室里的專題講授,也有革命遺址、改革開放前沿地帶、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脫貧攻堅第一線的現場教學,教學形式更為生動。比如,可以把來自地方的黨員、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帶到室外,在毛澤東同志故居、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講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通過身臨其境的現場教學,打造富有親和力的“移動黨課”。
從“移動黨課”師資隊伍看,既有大學教授,又有黨政領導、先進黨員典型,還有企業家等;從教育對象來看,既有來自高校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又有來自地方政府部門的黨員干部,還有民營企業等社區所屬單位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從教學形式來看,既有小課堂的專題講授,也有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的實踐教學。通過“移動黨課”,整合區域黨建資源,有利于形成高校與地方黨建工作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