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德拉·錢德拉·達斯
在2019年11月于泰國曼谷舉行的第三屆RCEP峰會上,印度決定退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一些核心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印度不會考慮加入RCEP。印度的擔憂主要是,RCEP協定可能會導致印度的進口激增,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進口。因此,關于原產地規則、保障措施以及服務部門市場準入承諾方面的談判遭遇了阻礙。印度的一些人士還表示,RCEP協定對農業和小型工業的影響將是不利的。
印度退出RCEP協定的決策,還與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及其引起的公眾負面情緒有關。印度2019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長率為5%,是自2013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低季度增長率。印度在過去與東盟、日本和韓國等經濟體簽署過自由貿易協定,但結果并沒有如預期的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印度退出RCEP協定。
但是,印度退出RCEP協定,是否是一棒子打沉一艘船呢?
首先,對于進口激增的擔憂可能過于夸張了。如果印度在某些領域的發展速度不如RCEP其他成員國,貿易逆差確實可能會增長。但是,貿易赤字增長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更多的投資。
印度已經從RCEP成員國進口了大量的種植產品。2018~2019年,印度從越南和印尼進口的總額分別為2.23億美元和8600萬美元。然而,只要激勵印度農業生產者提高效率,因關稅削減而增加的進口將遠遠低于預期。
印度與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的貿易逆差,不應成為評判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成敗的唯一標準。
對進口激增給印度制造業帶來不利影響的擔憂雖然并非毫無根據,但是RCEP協定已經為解決這樣的擔憂做出了相應的安排。自1991年印度經濟自由化以來,印度工業的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電子、制藥、汽車及服務業有了長足發展。印度各行業應該接受RCEP協定,將其視為提高效率和全球競爭力的推手,并動員政府消除國內阻礙。
要緩解結構性瓶頸、加強國際互聯互通和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印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印度在國際互聯互通方面發展滯后,尤其是物流和海上互聯互通。高效的制造業,需要處于產業鏈不同生產環節的產品能夠在跨境運輸上實現快速流動。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9年班輪運輸連通性指數顯示,印度港口要趕上中國、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其他新興國家的港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歷屆印度政府都出臺了旨在促進本國制造業和出口業發展的計劃。關稅削減、外國直接投資自由化、“印度制造”政策以及符合世貿組織規定的“免征出口產品關稅”計劃(RoDTEP)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做出的一些努力。印度的營商便利度排名從2018年的第77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63位,這也證明以上努力初顯成果。同時,印度也著手解決國內的結構性瓶頸和與區域貿易集團的一體化問題,以重新推動多邊主義齊頭并進。
在中美貿易摩擦迫使全球制造商從中國轉向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孟加拉國等其他新興市場之際,印度制造業與國際生產網絡整合力度不足,是一直難以吸引全球投資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東南亞國家的貿易轉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和南亞的孟加拉國等國家已經融入了東亞生產網絡,并受益于生產轉移。相比之下,印度通過缺乏深度的《南亞自由貿易協定》(SAFTA),只能非常有限地進入東亞或其鄰近的南亞地區的制造業生產網絡,而RCEP協定對于糾正印度與東亞生產網絡整合不佳的問題至關重要。
RCEP協定為印度提高國際競爭力、成為地區和全球制造業強國提供了機遇。RCEP協定將是一個雙贏的協議,它將促進印度與這些國家在經濟和其他方面的一體化。印度和RCEP其他成員國需要達成協議,使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成為現實。
·來源:東亞論壇
·編譯: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