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一刀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號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衛正式成立。
這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卻未能改寫近代中國的屈辱命運—成立不到十年,便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2019年12月17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服役了。
從向英、德等國重金訂造艦船,到自行研制航空母艦,這一條路中國走了131年。能在海南三亞軍港風風光光地舉辦航母交付儀式,中華兒女無不感慨萬千。
自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服役,已過去七年,在遼寧艦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設計的“山東”號,究竟有哪些新的亮點?它在國際上又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6年前,山東艦動工了。
2013年11月19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切割下了首塊鋼板,一年半后,艦身開始在船塢內建造。飛行甲板、吊裝艦島及雷達基座、航母主桅桿,都在2016年內完成。
第一次下水的時間是2017年春天,緊接著是一系列的海上試驗與出海試航。可以說,選定在2019年年末交付,一方面是時間具有紀念意義,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兩年多的謹慎試驗,確保應付海上的復雜環境與多重任務。
從外形上來看,山東艦和遼寧艦很像。一眼望去,最大的區別就是巨大舷號“16”與“17”。據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航母工程總指揮胡問鳴介紹,山東艦在遼寧艦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項優化。比如甲板上的艦島更小,新型雷達可以覆蓋360°的搜索扇面,可以至少搭載36架殲-15戰機。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顧名思義就是飛機的海上搭載平臺。簡單理解,機載量越大,航母的能力也就越強。遼寧艦可以搭載24架殲-15艦載機,而山東艦可以搭載36架。50%的機載量的提升,可以理解為50%的空戰能力的提升。
相較于世界第一梯隊美國的福特級、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每艘可載75架飛機的水平,中國的航母機載量并不算出眾。這主要是因為受到蘇聯造艦工藝的影響。
遼寧艦是在蘇聯“瓦良格”號上改造的,“瓦良格”號的飛行甲板前部,安裝了12枚巨大的“花崗巖”反艦導彈。反艦導彈的發射裝置占用了機庫空間,壓縮了機載量。依托遼寧艦為基礎建造的山東艦,舍棄了這塊發射裝置。
山東艦的艦島(航母的指揮控制中心)比遼寧艦增加了一層艦橋,高度偏高。其中節省下來的甲板面積,有利于艦載機調度,相控陣雷達位置更高,增加了遠程海空探測距離。艦橋面積擴大,有利于指揮人員和航海人員的室內作業;航空指揮室不但面積擴大,也更加突出,視野得到較大改善,增加了指揮、控制的便利性,有利于保障艦載戰斗機起降安全。
經過對部分舷臺的重新設計,山東艦甲板的可用面積有所增加。加上艦島的縮小,使得艦載機甲板調度更從容,效率更高,提高了起降、出動效率,有助于戰斗力的提升。
軍事專家“局座”張召忠指出,在實戰中航母并不會一下“放飛”機庫中所有的飛機。根據此前的試驗,遼寧艦這一尺寸的航空母艦一次放飛10架左右的艦載機時,才能達到最高效率。擁有兩艘航母后,兩艘航母同時放飛艦載機,就能夠以最高效率在短時間內放出20架左右的艦載機。
兩艘航母可以錯開維護時間,避免“空窗期”。
美國海軍將雙航母特混艦隊作為高威脅地區的標準配置,我軍擁有雙航母后,被視為有了與美國在易沖突海域內“扳手腕”的實力。
之前,遼寧艦負擔巡航與戰備值班的任務頗多,一旦進入維護期,所有任務都會停滯。而擁有雙航母后,兩艘航母可以錯開維護時間,避免“空窗期”,保證我軍每年大部分時間都擁有可以使用的航空母艦。
山東艦究竟處于什么樣的“水平”,是不少人好奇的事。
世界各國裝備的航母,可分為大型、中型和輕型三類。中國的遼寧艦和山東艦,都屬于4萬~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在軍迷的討論中,山東艦最多被拿來與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進行比較。

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
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最多能容納36~40架艦載機,包括4架直升機和36架F-35B戰斗機,噸位是6萬~7萬噸級,采用的是常規動力,這些關鍵指標均與山東艦相仿。同時,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滑躍起飛”型航空母艦,這一點也與還未采用“彈射起飛”的山東艦相同。
公認的“狀元”和“榜眼”,是美國的福特級和尼米茲級航母。11萬噸級的排水量、功率巨大的核反應堆和先進的電磁彈射器,賦予了福特級航母超強的戰斗力。而尼米茲級航母在福特級于2017年正式服役前,占據了全世界最大軍艦頭銜數十年,能夠搭載85~90架標準艦載機和直升機。
第三名是法國的戴高樂級航母,雖然排水量僅4萬多噸,低于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山東艦以及遼寧艦,但是它能搭載多達45架的艦載機,使用核動力和蒸汽彈射器令它的空間使用非常“緊湊”。
2018年,美國的軍事雜志《海上力量》有一個評測,遼寧艦被排到第五位。因為山東艦的部分性能優于遼寧艦,不出意料的話,山東艦2019年應該會頂替遼寧艦第五名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未來由日本“出云”號改進的新型航母,可能會是一匹黑馬。根據日本發布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日本政府計劃將“出云”號直升機母艦改裝為航母,并為之配備從美國引進的F-35B隱形戰斗機。從最近網絡流出的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的“出云”號改造方案來看,它可能會加寬飛行甲板,增鋪電磁彈射器。
在噸位上和山東艦接近的,還有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由于這艘航母的狀況并不好,最近第一動力艙還起火了,初步估算造成的損失高達950億盧布,幾乎與這艘航母等價了。
“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自出生之時就“多災多難”。歷經蘇聯解體的動蕩局勢,使得這艘船一直存在質量問題,還先后遭遇了火災、艦載機墜海、蒸汽鍋爐與武器系統老化等一系列問題。
山東艦2019年應該會頂替遼寧艦第五名的位置。
當然,采用常規動力、起飛方式為滑躍起飛、5萬噸中等排水量的山東艦,遠非中國海軍的“終極夢想”。但從全球的標準來看,山東艦已經算是世界一流航母了。

擁有雙航母后,遼寧艦和山東艦可以錯開維護時間,避免“ 空窗期”,保證我軍每年大部分時間都擁有可以使用的航空母艦。圖為遼寧艦在進行海上訓練
有外媒報道,中國在上海附近的造船廠開始了第三艘航母的建造,第四艘航母也在規劃中。可預見的是,未來山東艦和遼寧艦會有更多的“好兄弟”并肩作戰。
首艘國產航母為什么叫“山東”?
根據官方解讀,選擇“山東”作為首艘國產航母的名字,主要是因為山東青島軍港為建造國產航母、提供保障設施,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于軍艦命名,世界各國規律不一樣。
美國航母主要是以人物來命名,如美國總統、優秀海軍將領、著名政治家,也包括美國海軍史上著名艦艇的名稱、美國歷史大事件的發生地,以及美國航空史上著名的地名或人名。

美國海軍第一艘航母“蘭利”號,是為了紀念美國航空先驅、物理學家蘭利;早期的“列克星敦”號、“約克城”號、“中途島”號、“邦克山”號、“提康德羅加”號,都是為紀念美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知名的“小鷹”號,是為了紀念萊特兄弟首次飛行成功的北卡羅來納州小鷹鎮;“華盛頓”號、“杜魯門”號、“肯尼迪”號、“艾森豪威爾”號、“林肯”號、“里根”號、“布什”號、“福特”號等航母,都是以美國總統的名字命名。
蘇聯海軍艦艇的命名十分嚴謹,如航母以大城市命名,巡洋艦以已故軍政領導人、港口城市等命名,驅逐艦以海軍著名將領或形容詞命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軍艦的命名規則發生了很大變化。俄羅斯航母改為以著名海軍將領的名字命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就取名于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俄羅斯巡洋艦大都改為海軍將領的名字,如“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多使用形容詞來命名,如“難忘”號、“迅捷”號等。
最風花雪月的是日本軍艦的命名。近代日本海軍建立初期,軍艦命名規則并不固定,一般是由海軍呈報給天皇決定,大都采用古代令制國的名字,或是河流、山川、島嶼、名勝古跡的名稱等。直到日俄戰爭末期的1905年4月23日,日本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才提出統一軍艦命名規則的方案。
航母除了“赤城”和“加賀”特別之外,其余都是“龍”“鳳”“鶴”“鷹”—“蒼龍”“大鳳”“翔鶴”“海鷹”……戰列艦采用古代令制國的名稱,比如“大和”號、“扶桑”號。戰列巡洋艦、一等巡洋艦,都采用山的名稱,如“金剛”號取自金剛山、“霧島”號取自鹿兒島火山。二等巡洋艦則采用河流的名稱,“利根”號、“筑摩”號。炮艦采用名勝古跡的名稱,一等驅逐艦采用天氣氣象的名稱,二等驅逐艦采用植物的名稱。
中國的命名和日本有點相像,采用的“省市+山河+特別詞”的方式。根據中國《海軍艦艇命名條例》,巡洋艦以行政省(區)或直轄市命名,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
核潛艇以“長征”加序號命名,常規導彈潛艇以“遠征”加序號命名,常規魚雷/導彈攻擊潛艇以“長城”加序號命名。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步兵登陸艦以“河”命名,補給艦以“湖泊”命名。
1888年,劉公島見證了近代海軍的開端。131年后,海南島見證了國產航空母艦的入列。我們有理由相信,“雙航母”還只是中國海軍崛起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