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一刀

如果用一個作品形容高通與蘋果的關系,那應該是瓊瑤小說。
兩個科技巨頭之間有關“利益糾葛、愛恨情仇”的狗血劇,兩年多的時間內在各個國家與地區輪番上演。今天是蘋果起訴高通,明天高通起訴蘋果,且爭端都與專利相關。
開始時,各位看官看熱鬧不嫌事大,圍觀得津津有味。但隨著相同的事件頻繁發生,大家也就審美疲勞了。據統計,過去2年,高通和蘋果一共在全球6個國家、16個司法管轄區進行了總計超過50項的司法訴訟。
在這場巨頭的戰爭中,英特爾扮演的是“漁翁”的角色。高通曾是蘋果的基帶芯片供應商,但在爭端期間,英特爾代替了高通供應了蘋果兩年的產品。背靠蘋果這棵大樹,英特爾賺得盆滿缽滿。
但英特爾在5G上的短板,還是讓蘋果吃了虧。安卓陣營憑借與高通的良好關系,各家廠商都在2019年度推出了自家的5G旗艦手機。而曾經引領智能終端潮流的蘋果,則在5G初年不見蹤影,究其原因就是英特爾做不出5G芯片。
兩家因為爭端都損失了不少錢。高通失去了蘋果這一重要采購商,而蘋果這兩年因為“芯片不給力”屢屢背鍋。兜兜轉轉,打夠官司的兩家公司又重新坐上了談判席,發布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已經達成協議,放棄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法律訴訟。
商業社會嘛,逃不出“和氣生財”的理兒。
細看之下,兩家的和解其實還是有一方要吃虧一點的,這一方就是蘋果。
高通在5G芯片市場的一枝獨秀,讓蘋果低下了“高昂的頭顱”。為了了結矛盾,蘋果向高通支付了一筆未透露具體金額的一次性款項。之后,雙方達成了為期6年、至多可達8年的全球專利許可協議,以及一份持續多年的芯片組供應協議。
蘋果選擇息事寧人,和英特爾正在研發的5G基帶芯片關系緊密。英特爾專門組建了一支數千人的團隊,為新iPhone研發5G基帶,但更大的數據量對基帶芯片和RF天線造成了壓力,導致5G的iPhone原型機無法很好地平衡發熱和續航—英特爾沒能達到蘋果的要求。
蘋果并非沒有給英特爾機會。但一而再再而三的磨合失敗,使得英特爾無法按時在2020年向蘋果交付對應的產品,而蘋果最終也對英特爾造基帶的努力失去了信心。在蘋果與高通和解后,英特爾也“如釋重負”般地發表聲明稱,將放棄為智能手機開發5G芯片,因為“沒有明確的盈利途徑”。
2019年7月,蘋果索性收購了英特爾的5G基帶業務,包括1.7萬份無線和射頻專利,還有2200名英特爾5G基帶部門員工從此變為了“蘋家軍”。
蘋果與英特爾的基帶業務其實頗有淵源。iPhone發明初期,英飛凌是iPhone基帶的主要供應商,前三代iPhone采用的基帶都是來自英飛凌,而英特爾的基帶技術就是2010年收購英飛凌得來的。
自從采用英特爾基帶后,關于iPhone“信號不太行”的聲音不斷。

紐約第五大道的蘋果專賣店
但請注意,使用英飛凌的是前三代。而蘋果真正騰飛的時候,是從iPhone 4s開始的,也就是這一代起,蘋果全面采用高通的基帶芯片。
高通的“貨”是好,但是定價也很“黑”,這一點蘋果深有體會。按照合約,蘋果需要為每部iPhone向高通支付7.5美元專利授權費。這筆錢不包括芯片的材料成本,僅僅作為專利費。蘋果一直在抗議收費過高的問題,高通作了一定讓步,但仍然是一個很高的價格。蘋果對此耿耿于懷。
2016年,蘋果為了制衡高通,在iPhone 7系列上開始采用雙重供應策略,即新機一部分繼續采用高通的基帶,而另一部分則采購英特爾的基帶。
然而不給力的是,自從采用英特爾基帶后,關于iPhone“信號不太行”的聲音不斷。這個“信號不太行”談不上很影響用戶體驗,但與使用高通芯片的iPhone系列對比,信號不滿格、某些地區通訊不好的情況確實會更多。
不熟悉芯片市場的讀者可能會奇怪,英特爾不是電腦芯片之王么?為什么會敗在5G芯片上?
的確,英特爾是PC時代的芯片王者,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但是,英特爾的基帶芯片業務卻并非自營的,基帶技術都是收購其他公司而來。
芯片巨頭沒有在基帶芯片上投入資源,如今看來的確是非常不應該的,這使得英特爾在移動端的業務被高通壓制。但論起歷史根源,主要是因為當時老對手AMD率先開發了64位處理器,英特爾為了在PC市場不落下風,不得不把全部資源投入到了處理器的研發上。
AMD64位處理器的橫空出世,給了英特爾巨大的壓力。壓力不僅是體現在市占率上,還有英特爾的股票市場表現—經歷了一連串的暴跌。為了對大股東和投資人負責,英特爾被迫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換了新的CEO、進行大規模裁員、變賣非核心業務。這其中就包括出售了當時準備押注移動芯片市場的XScale處理器業務。
隨著資源的大力度投入,英特爾贏下了對AMD的戰爭,但與此同時,也錯過了移動端處理器的黃金研發時期,最后只能通過收購英飛凌、威睿電通等其他公司的方式,補足基帶芯片研發的短板。

英特爾5G調制解調器
蘋果與高通簽訂了6年合作協議之后,4個月不到就收購了英特爾的業務。
走收購路而非自研路的英特爾,基帶的技術指標相較競爭對手并不領先。
2013年,4G浪潮襲來,英特爾發布了收購英飛凌后的首款4G基帶芯片XMM 7160,采用40nm制程。而競爭對手高通,在2012年就已經升級到了28nm制程工藝,各項指標都領先于英特爾。到2014年,英特爾終于升級到28nm時,高通已經進入20nm時代。
芯片不行,蘋果只能妥協,交納高昂專利費去買高通的產品。高通收其他公司的專利費一般是定價的3.5%,比如3000元價格的國產手機,高通一般能收個105元。蘋果的手機定價昂貴,如果按照定價收,專利費會十分昂貴。高通也想留住蘋果這個大客戶,就和蘋果簽署了一份《營銷激勵協議》,每部手機只收7.5美元的專利費。大約給了蘋果每部5美元的折扣,條件是不能使用高通競爭對手的芯片。
從2010年到2016年,蘋果一共向高通支付了161億美元芯片采購費,以及72.3億美元專利許可費。這筆錢對蘋果和高通來說都不少,大致相當于蘋果營收的2%,也為高通貢獻了總收入的16%左右。
不滿意高通一家獨大的蘋果,在iPhone 7和iPhone 7 Plus中,首次混用了英特爾和高通的芯片,其中估計約有30%采用了英特爾提供的LTE基帶芯片。而高通也拒不向蘋果返還之前答應的、總計約10億美元的折扣。
于是,蘋果干脆不再向高通交專利費。二者的訴訟就這么開始了。
回顧這場曠日持久的專利大戰,第一次對決是蘋果在2017年1月以高通涉嫌“壟斷”之名提起訴訟。起因是,蘋果要求高通降低其專利費用的收取,想讓后者退回近10億美元。
高通并非好捏的軟柿子,它認為蘋果混用基帶芯片的過程中,盜取了自身專利提供給英特爾,侵犯了自身的多項專利。
訴訟在多地上演,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勝利的天平逐漸向高通傾斜。中國、德國、美國多地法院裁定蘋果侵犯了高通的專利,蘋果為此付出了上千萬美元的代價。

2019年1月8日,美國舉行2019年國際消費電子展,高通公司的展位上播放著5G宣傳視頻
打贏較多官司的高通,也并未在這件事上受益太多。高通的芯片銷售和專利授權收入,顯而易見地受到波及,從2016年開始連跌三年。2018財年,高通的專利許可業務收入51.6億美元,比之前與蘋果合作的年份下降了35%。
最終的和解可以看作是雙方的妥協,蘋果要犧牲更大一些罷了。高通是手機基帶芯片的最佳供應商,號稱“最佳智能機”的蘋果,還是倒向了高通的懷抱。
蘋果是否真正“咽下了這口氣”?答案還是很明顯的。把核心設備的生產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蘋果近年來的趨勢,目前至少有核心處理器、M系列協處理器、電源管理芯片和音頻相關組件由自己生產。
蘋果與高通簽訂了6年合作協議之后,4個月不到就收購了英特爾的業務,突破基帶芯片技術瓶頸的“司馬昭之心”可謂毫不掩飾。
至于英特爾呢,其實也并非外界傳言的“最大輸家”。根據協議,英特爾將能夠繼續開發諸如電腦、汽車和工業聯網設備等眾多領域的基帶芯片。這部分的芯片市場對英特爾而言,屬于自己的強勢領域。反倒是手機的基帶市場,失去蘋果這個唯一客戶后,已經變得“毫無利潤”。與其摟著燙手山芋,還不如賣給蘋果。
英特爾出售手機基帶芯片業務給蘋果,售價10億美元,可以說很便宜了。要知道在過去幾年,蘋果給高通“上的稅”,都不止10億美元的5倍。為啥賣得這么便宜?因為協議規定,蘋果在收購完成后研發的5G技術,很大一部分將會直接共享給出售這一業務的英特爾,令其變成英特爾自己商業儲備中的一部分。
可以坐享其成的英特爾,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