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

創立距今145年的東芝,曾研發出日本第一臺國產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家電產品,在日本制造行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它近年跌宕起伏的命運,是日本綜合性機電企業凋敝的縮影。
2015年東芝巨大財務丑聞曝光之前,日本已出現過三洋退市、索尼“斷臂求生”、夏普“賣股自救”等事件。
經歷了核電戰略轉型失敗的危機,東芝以財務造假、三代社長道歉辭職的結局蒙羞離場,不得不賣掉家電和醫療設備等一連串的業務部門。為了彌補花大力氣收購而來、已經破產的子公司西屋電氣的巨額虧損,東芝也只能將斷臂之劍砍向了核心資產—芯片業務。
東芝出售的芯片業務,是整個東芝唯一盈利的部門,在世界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地位僅次于三星。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財季,以存儲業務為主的存儲及電子設備板塊,給東芝帶來了營收額的41.6%。
無論哪家外資競購成功,日本政府都希望競購財團內部越分散越好。
有肉的地方,必會引來猛獸。在東芝倒下的地方,產業鏈上下游的大小公司,正眼睛血紅地抓緊一切機會,期待著從其身上分得一杯羹。
2017年2月,深陷財務危機的東芝向市場放出剝離閃存業務的信號,成立了子公司東芝存儲公司,希望出售其多數股權。一石激起千層浪,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公司蜂擁而至。
東芝存儲公司的首輪招標,吸引了大約十家公司參與。不過其中并沒有日企的蹤影。一直以來積極呼吁日本企業參加投標的日本經濟產業省,對此十分不安。
事實上,早在2016年年底,日本經濟產業省便派遣高官走訪日本國內企業,探尋援助東芝的可能性。其中包括2016年收購東芝半導體大分縣工廠的索尼、日立制作所,以及其他關聯的材料產業。

2015年7月,東芝巨大財務丑聞曝光,當時的總裁田中久雄及其他高管公開道歉
東芝的半導體技術很重要,但面對半導體業務每年需要的巨額投資時,沒有人挺身而出。當時一名日本經濟產業省高官表示,這似乎體現出“日本制造業的現狀”令人失望。
日本制造業輝煌難再。20世紀80年代,世界前十的半導體企業有六家都是日本企業,而且包攬前三。但近些年來,日本綜合性機電企業,包括索尼、松下、NEC、夏普等,在新業務的選擇上屢屢“跑偏”,前景并不樂觀。它們當中有的已經消失,有的則處境艱難。
東芝半導體是碩果僅存的日本公司,日本之外的企業不免懷有問鼎之意。
多輪博弈之后,11家公司和私募基金分成了4個財團參與其中。這場競購,儼然升級為多國企業角力的舞臺。
四方競購者分別為:日美韓聯合財團,包括日本官民基金、私募股權基金貝恩資本和韓國芯片公司SK海士力;美國存儲巨頭西部數據和私募基金KKR資本組成的聯合財團;美國芯片公司博通和私募股權基金銀湖資本組成的聯合財團;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牽頭的財團,包括蘋果、戴爾和金士頓,這幾家都是對存儲有需求的下游制造商。
四路兵進,對每一方而言都是一場艱苦的“戰斗”。不過,無論哪家外資競購成功,日本政府都希望競購財團內部越分散越好,確保日方日后還能掌握東芝絕對股權。
鴻海集團是買家當中出價最高的一位,對東芝閃存芯片業務的報價達270億美元。據悉,東芝的芯片業務板塊,合理估值在140億至180億美元之間。而鴻海祭出了一個讓競爭對手們望而生畏的價格,超過了當時所有意向企業的最高報價。
相比其他競購者,鴻海集團的創辦人郭臺銘收購東芝的意圖似乎更為迫切。鴻海旗下的富士康,代工出身,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制造能力,但是向自主品牌邁進的路上,還缺少很多技術和組件,收購將是其最方便的“法門”。
2016年收購夏普之后,鴻海集團已經完成了面板業務從低端到高端的布局,基本掌握了家電產品的自主設計生產能力。如果能再拿下東芝,有望向上游拓寬產業鏈。郭臺銘強烈看好8K顯示在各個領域的價值,他曾稱,“8K影像、大數據等應用產生海量數據,最后都需要大量的存儲設備”。
因此,郭臺銘在不同場合都展現出對東芝勢在必得的決心,還費心拉來蘋果、戴爾、金士頓助陣。與私募基金相較,鴻海提出,自身的優勢在于可以長時間用心經營東芝,而不是脫手賣掉套取利潤。他對東芝下了保證,表示會像對待夏普一樣,讓日本經營管理層持續經營,使東芝半導體成為百年企業。
盡管鴻海集團的承諾看上去十分符合東芝的心理預期,還給出了比日美韓聯合體高出50%的價格,但東芝最后依然沒有“選擇”鴻海。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鴻海集團主要工廠設在中國大陸,日方不愿意讓半導體技術外流到中國;二是擔心鴻海出爾反爾,價格跳水。此前鴻海收購夏普時,協定完成后,鴻海出資額較原先的方案大幅縮減,到談判最后關頭,夏普只能無奈接受鴻?!按罂硟r”。很難說郭臺銘不會對東芝故伎重施。
郭臺銘對鴻海的出局表示不服。在看到《工商時報》頭版標題“競標東芝半導體,鴻海出局”時,他憤怒地當場撕掉報紙,并宣稱“鴻海競標東芝并沒有出局,我還有五成以上把握”。
消息傳出,四路兵重新整合。鴻海集團牽頭的財團機會不大,蘋果、戴爾和金士頓臨陣倒戈,加入了貝恩財團。
距離最終競標的倒數前兩周,郭臺銘在臺北家中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為自己鳴不平:“經濟產業省為阻撓我們,甚至跟蘋果說,鴻海已沒機會了、不用合作了。”他批評日本政府介入競標,處處給自己“穿小鞋”。
此外,日本要求投標的美國企業,確保防止東芝技術外流和維持就業。因而,原本被看好的美國芯片巨頭博通,由于可能在收購后進行裁員,也不在日方的考慮范圍內了。
西部數據在2016年以158億美元收購閃迪后,成為東芝合作伙伴,雙方共同擁有三個NAND閃存工廠。他們認為自己作為合作伙伴,對東芝存儲公司有優先購股權,其在第一輪競標中的出價遠低于博通和鴻海。

在看到《工商時報》頭版標題“競標東芝半導體,鴻海出局”時,他憤怒地當場撕掉報紙。
身為美國硬盤生產商的西部數據,由于剛剛完成了對閃迪的收購,已經沒有充裕的資金再進行一次重大交易。但是擁有東芝旗下芯片企業,是邁入一流芯片制造者行列的絕佳機會。
為了防止這塊“肥肉”落入競爭對手的手中,西部數據在參與競購的同時,利用“合作伙伴”的身份向東芝施壓。
西部數據CEO史蒂夫·米利根,通過一封信向東芝發出警告,稱東芝未經允許出售合資公司股權,違反合資協議,要求以西部數據獨占存儲子公司股權為前提,開展實質性的獨家談判。
在信中,他還為自己的低價要約作出解釋—2萬億到3萬億日元的報價,已經超出了東芝芯片業務的合理價值,并引用了自己的分析師對該部分業務估值1.5萬億日元的判斷。
對東芝來說,“壯士斷臂”已經夠讓人糟心了,如今還要面對合作伙伴的“背后一刀”。東芝方面當即否認了西部數據要求東芝優先與其進行談判的主張,并堅稱有權銷售其半導體合資公司的股權。
兩不相讓,爭端繼續升級。在其他努力均未獲成功的情況下,西部數據只能通過法律手段,試圖確保在東芝出售存儲芯片業務時的話語權,同時還向其他競購者發送起訴信。

身為美國硬盤生產商的西部數據,認為自己作為合作伙伴,對東芝存儲公司有優先購股權
東芝立刻反擊:如果西部數據不同意東芝出售半導體子公司,東芝將采取責令相關員工離開工廠等對抗措施。
但東芝也有所顧慮,西部數據的反對,可能拖慢東芝出售芯片業務部門的進程。東芝可沒有那么多時間,它需要在次年3月底前完成出售芯片業務的交易,彌補核電業務的虧空,否則會面臨股票摘牌的風險。
最后,四路兵只剩下兩路:貝恩財團和西部數據。
西部數據仍在威脅利用仲裁來阻止交易的完成,但貝恩資本并沒有坐以待斃。這家總部位于美國波士頓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低調而不失侵略性,曾在多個有爭議的案件中競購成功。
貝恩資本為首的財團,提出了約190億美元報價的收購要約,被作為優先競購方。重要的是,他們中的成員包括來自日本政府背景的銀行。
鴻海失去競購成功的可能性后,蘋果在貝恩資本的說服下選擇了“倒戈”。從蘋果的角度來看,東芝是全球第二大NAND芯片生產商,而蘋果是全球最大的NAND買主。如果西部數據競購東芝成功,那么蘋果對芯片產品的議價能力也會隨之喪失。
有傳言稱,蘋果對西部數據發出過威脅:如果西部數據收購了東芝芯片業務,那么蘋果未來就不再購買該公司的芯片。不過,蘋果一直拒絕就此事置評。
2017年年末,貝恩資本出面和西部數據進行了最后的談判。西部數據提出了一個要求—在東芝存儲公司上市之后,獲得部分股權。此前,貝恩資本表示,東芝存儲公司在獨立運營一段時間之后,將在日本上市,時間期限大約為3年。
最終,西部數據與東芝達成和解。雙方相互撤銷了在國內外法院提起的訴訟,繼續展開合作,還確認將共同投資日本巖手縣北上市的新建工廠。此外,東芝會對貝恩財團的韓國芯片巨頭SK海力士設置一定限制,以避免影響到其與西部數據的合作。
經過一系列的波折,東芝終于把芯片業務以18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由貝恩資本牽頭的日美韓財團聯盟。交易后,東芝集團持有東芝存儲公司40.2%的股權,加上另一家日本股東豪雅掌握的9.9%,日方最終持有東芝存儲公司過半的股權—正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
這一交易,后續還需要通過反壟斷監管部門的審查。為了獲得中國這個存儲器的龐大市場,該交易也要通過中國反壟斷部門的審查,最終耗時6個月。
存儲業務的出售,強勢拉動了東芝當期的季度利潤增長,然而“瘦身續命”并非長久之計。賣來賣去,東芝曾經引以為豪的重要事業和部門都不復存在,可以再拿來交易的業務也所剩無幾。目前,東芝最大的營收來源為基礎設施板塊,新的增長點并不明朗。
2019年7月,東芝存儲器公司提出將推遲在東京證交所的IPO計劃。他們認為,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智能手機銷量不佳,這導致半導體市場特別是存儲市場的前景惡化,業績可能陷于低迷。東芝半導體的上市計劃可能將推遲到2020年上半年。
曾經代表日本科技實力的東芝,免不了被后來居上者瓜分的命運。它能否再次站起,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