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ing Moth.

創意藝術家經紀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邁克爾·奧維茨
在工作日的午餐時間,假如沿著比弗利山的威爾希爾大道散步,你可能會遇到十分罕見的景象。
在洛杉磯這樣一座以“休閑商務”為名片、深受嬉皮士文化影響的城市里,居然有一群人拋棄了休閑裝,身著筆挺的西裝,藍牙耳機不離耳,頻繁地低頭用蘋果手機“溝通業務”,給人感覺像是進入了“洛杉磯版的華爾街”。
不過,這群人不是簡單的白領,他們是好萊塢的重要一環,連接著藝術的創作者和工業體系。他們就是好萊塢威風凜凜的經紀人。
簡單來說,經紀人的工作就是,選擇質優的劇本,把它們交到客戶(演員、導演、制片人等幾乎好萊塢所有的工種從業者)手中,然后與制片廠達成協議。至此,一部電影的制作才開始。
當然,經紀人的工作在今天已經不限于此了。他們甚至可以把一整個電影項目打包,將策劃、劇本、演員、導演、劇組等通通安排好,讓制片廠老板不必親自尋覓人選,只需點點頭,在支票上簽字,一部電影就馬上可以投入拍攝周期。
經紀人就是好萊塢式效率的精華所在。他們通過“包裝”電影環節的每一個人,來提高客戶的報酬和自己的抽成。
多年來,這個角色不斷演變,但基本原則沿用了1912年行業創始人阿貝·拉斯福格爾立下的規則。
1912年,俄裔美籍移民拉斯福格爾作為威廉·莫里斯公司的業務員,從底部員工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該公司的管理者。在威廉·莫里斯公司,拉斯福格爾把經紀人工作變成了一門藝術,專門培訓那些致力于為客戶排除萬難的服務人員,并最終形成了經紀人的首要原則:客戶至上。
經紀人就是好萊塢式效率的精華所在。

位于好萊塢大道的日落大道,公路兩旁立了許多電影廣告牌
基于這個原則,經紀人不得不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對客戶的領域內容格外熟悉。第二,優秀的書面與口頭溝通能力。第三,有必要的學歷,并擁有最基本的人脈。但不是說具備這三點,你就可以成為一位經紀人。
每年都有無數從美國高校畢業的MBA學員和年輕律師躊躇滿志,想要進入這個可以收獲名利和資本的行業,但只有極少數新人,可以挺過迎接他們的第一輪挑戰。
這第一輪挑戰,被業內人稱為“收發室”(mailroom),大致意思是在收發室,填寫發票、接聽電話、幫忙跑腿等雞毛蒜皮的事,總之,是做些與拉客戶、談項目等真正經紀人工作無關的活兒。
這個挑戰不僅艱苦、時間長,而且報酬微薄。據說,只有3%的人能經過“收發室”的考驗成為一名真正的經紀人。然而,這并非什么“變態”的行業傳統,它的出發點還是基于“客戶至上”原則,是“滿足客戶一切需求”的最合適訓練。
真正的經紀人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找客戶,但要完成這項任務,競爭極其激烈、殘酷。1975年被視作行業競爭的一個分水嶺。
在這一年之前,經紀人公司之間的競爭是溫和的。而1975年,邁克爾·奧維茨與另外四人共同創立了創意藝術家經紀公司(CAA),開創了一個高度競爭的新時代,并發起一系列號稱“代理戰爭”的戰役。
CAA營運初期,其辦公室僅有幾張折疊桌椅,五個經紀人共用兩部汽車。為了省錢,他們想了很多辦法,甚至不請助理,而讓他們的妻子們輪流擔任前臺接待員,接聽電話兼做助理工作。
在奧維茨的領導下,CAA將公司的企業文化定位為團隊合作、資源共享。功夫不負有心人,客戶成群結隊地來了,包括梅麗爾·斯特里普、簡·方達和湯姆·漢克斯。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CAA已經成為經紀業的怪獸,年收入達9000萬美元。
而奧維茨的影響還不僅僅限于公司內部,他很有野心,希望對電影業能有更大的影響力。為此,奧維茨推出了一個王牌:捆綁銷售。具體說來,就是導演、編劇和演員都是他的客戶,一旦找好項目,就把選好的主創陣容連同劇本一起賣給制片廠。這么一來,制片廠就失去了很多權力,比如挑選導演、主角。
而CAA則變得越來越有權勢,也越來越有議價能力,它能決定讓自己的導演和演員賺更多的片酬,并且要從票房中分紅。這引起制片廠主管的極大反感,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屈服。
這種分賬形式,徹底改變了好萊塢的游戲規則,同時也為CAA吸引到更多的影視界大腕客戶。伴隨而來的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好萊塢明星片酬的上漲,以及好萊塢大公司電影制作成本的急劇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奧維茨這個人,因其超級強勢,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連續三年被《首映》雜志評為好萊塢最有權力的人物。
盡管CAA力量強大,但好萊塢不會永遠是一個被它壟斷的“小鎮”。無論是演藝界的新星,還是渴望交出代表作的一線明星,都有了很多選擇。就像CAA一名合伙管理人所說,近年來好萊塢的商業環境發生了“真正的轉變”,“技術和經濟是最重要的兩個變量”。
優秀的人總是會發光發熱,最典型的例子是阿里·伊曼紐爾。
1995年,伊曼紐爾創建了奮進精英經紀公司(以下簡稱“奮進公司”),該公司旗下有馬特·達蒙、羅伯特·德尼羅、凱拉·奈特莉、杰西卡·阿爾芭這些電影巨星。
伊曼紐爾是個“暴脾氣”的人。他經常呵斥員工、大罵競爭對手,向對手辦公室扔東西,還曾被狗仔看到在公司的車庫里,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砸得稀爛。但這并沒有影響伊曼紐爾被外界稱為“好萊塢最著名的經紀人”,因為他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為客戶爭取最高的片酬,同時,在家喻戶曉的HBO熱播劇《明星伙伴》中,他以自己為原型塑造了角色阿里·戈爾德。
當時,經紀人的世界被籠罩在CAA的強勢之下,伊曼紐爾和他的合作伙伴們集中所有力量,讓“奮進”這家規模甚微的公司另辟蹊徑—專門發展電視編劇業務。做出這樣的決策,和伊曼紐爾曾是一名電視經紀人有關。在1995年,他首次獨自出擊,作為明星經紀人活躍在電視界一線,創建了公司。
數據顯示,2007—2008年,51%的首播電視劇都是奮進公司的客戶制作的,其中包括經典的美劇《丑女貝蒂》《越獄》《我為喜劇狂》《英雄》。可以說,伊曼紐爾對好萊塢的影響,就像20年前的CAA一樣。
2009年,充滿活力的奮進公司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與好萊塢經紀人公司的鼻祖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WMA)合并了,新公司取名為威廉·莫里斯奮進娛樂公司(WME)。

從代理的藝人資源來看,WME擁有演員休·杰克曼、蓋爾·加朵、《盜夢空間》導演諾蘭、《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我們這一天》編劇丹·福格爾曼、《拆彈部隊》制片人馬克·博爾等頂級資源。
WME也順理成章成為了CAA真正的競爭對手,并最終與UTA、ICM和Paradigm三家公司一起,加入了此后的五方經紀人公司爭霸,為北美娛樂圈約80%的演員、導演、音樂人、作家等,提供代理經紀人的服務。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好萊塢,電影產業一直是個“避難所”,它為不可一世的天才們提供了建立巨型規模公司的可能性。
2007-2008年,51%的首播電視劇都是奮進公司的客戶制作的。
為了讓電視劇產業也能成為比肩電影產業的優秀產業,伊曼紐爾想盡一切辦法。他判斷,如果從斥巨資開發“科技”層面入手,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直接與擁有“科技”的流媒體合作,成了伊曼紐爾的新計劃。
Netflix,就是伊曼紐爾尋求電視劇革新的切入點。2013年,WME成為了Netflix唯一的流媒體服務商。
伊曼紐爾還從這里發展出一種新概念—“21世紀的媒體公司”,一個由娛樂、文化業務和服務部門(媒體、法律等)組成的集團。
但事實證明,試圖從傳統的“經紀人公司”轉變為一個全新的“媒體王國”是十分困難的。加州出臺的《人才經紀法案》(Talent Agencies Act)明確地將“經紀人”(Agent)的職能范圍與“經理人”(Manager)的職能相區分,以保障客戶的權益不受經紀人的不法侵害。
對于經紀人而言,他們的工作是合法地為客戶取得工作,工作重點落腳在盡可能多地達成工作交易的訂單。而對于經理人而言,其職責則是設計、規劃客戶的職業生涯,打造他們的職業路徑,為客戶提供職業的資訊,并為經紀人所提供的工作機會提供意見和建議。
就此而言,伊曼紐爾試圖建立“媒體王國”的野心,有混淆經紀人與經理人二者之嫌。這一計劃在法律層面有些避重就輕、模棱兩可。有些資深經理人對WME此舉作出評論:“我根本搞不懂他們在‘賣什么。”
在爭議的同時,我們可以靜待WME的下一步動作,看看翻云覆雨的伊曼紐爾如何向好萊塢推銷自己的“媒體夢”。也許,那又將是另一個“正在進行時”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