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
[摘? ? 要]通過鋼琴訓練發現影響學生發展的強迫性重復,了解學生強迫性重復形成的心理原因,在鋼琴教學中將演奏與心理成長結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達到琴心兩修、人格完善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鋼琴;教學;人格完善
一、鋼琴學習與人格完善
鋼琴作為普及率相當高的樂器,其學習與彈奏過程亦容易顯露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有經驗的教師如同有經驗的中醫,會看到局部問題(鋼琴彈奏中的問題)與整體(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在藝術學習中發現影響其發展的主要問題,進行針對性訓練,是最無害、最有美感的學習方式。音樂與心或者說人的狀態息息相通,很容易反映聆聽者或演奏者的內心狀態,而內心的狀態也將直接影響音樂的使用與學習習慣。
人格完善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格是“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發生在個體身上的人際過程(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 and intrapersonal processes originating within the individual)”①。精神分析學派主要的研究內容就是人格的完善:分析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療。兒童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梅蘭妮·克萊因②也指出:教育的困難實際就是人格的困難,“教育上的困難其實是俄狄浦斯情結減弱時所完成的發展歷程的表達。因此,它們是發展中或已經形成之人格的后效,也是晚期精神官能癥或任何發展缺陷的基礎。它們顯示在極度的學習困難上,因此更正確地說,它們應該是精神官能或人格的困難(而非教育的困難)”③。人格的形成一般與早期經歷有關,而且常以各種強迫性重復呈現在學習、生活等多方面。弗洛伊德④認為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卡爾·榮格⑤談到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因此,在音樂教學或鋼琴教學中,如果音樂是通往內心的良好途徑,人格完善必然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重點。人格完善與做人、修心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正的美育是需要建立在人格完善基礎之上的。
二、演奏習慣與人格狀態
傳統鋼琴教育以技能的訓練與提升為主。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影響學生鋼琴學習的往往不在技能本身,而在心理狀態。或者說學生的心理狀態、人格上限很直觀地呈現在鋼琴演奏和學習中。而正是這些心理狀態、人格特質在影響著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大多數初學者很容易從頭反復,特別是遇到不熟悉的地方。看似簡單的行為強迫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這些孩子大多具有追求完美的人格特點,當樂曲不流暢,內心就會出現焦慮(這種焦慮很可能彈奏者本人都沒有意識),而習慣性地從頭反復恰恰是避免焦慮的行為補救。造成的結果是越避免越補救,錯得越厲害,不熟悉的地方更不熟,而流暢的永遠只有開頭部分。而且這種孩子一般自尊敏感,很在意他人看法,受挫能力相對弱,遇事習慣性自我否定。如果與孩子交流,你一定會看到求完美型孩子的背后大多有一個求完美型的父母,在比較苛責的成長環境中,他們將父母的批判內攝為自我評價體系的一部分,當類似情境出現,已經內化的語言就會習慣性地跳出來自我否定,而看似完美的行為補救恰恰是對內心焦慮與恐懼的掩蓋。正如梅蘭妮·克萊因所說:“他們對自戀困境的完美解決即是天性的自我攻擊:用想象自己的完美來彌補自體的缺陷,這種缺陷如此可鄙,似乎只有盡善盡美才能掩其卑劣。然而,完美并不存在。因此這一策略注定失敗,于是遭到鄙視的自體會再次浮現。”①
有一部分較有潛質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停滯狀態,面對困難的突破能力較弱。這種類型的學生不僅彈奏過程中建立手型相對較難(第一、第三關節站立的穩定性不夠),彈奏遇到困難時,內心的恐懼也容易將困難不自覺地放大。除了在鋼琴學習中容易逃避,在生活或人際關系中也習慣性逃避,自主與決斷能力容易受限。
很多學生在彈奏的過程中過于緊盯樂譜,只關注眼前的一小部分,而很少在彈奏前先進行樂譜的熟悉或結構分析。看譜較慢不僅影響樂曲的流暢性,而且容易低效。看譜過慢往往并不是識譜的問題,而更多是內心對所看樂譜的不夠確定所導致,或者說是因為內心的不夠自信影響了看譜的效率。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狀態,或僅僅強調看譜,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習問題,還會進一步讓學生缺失學習興趣。
部分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很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一般偏好使用右腦,喜歡沉浸在浪漫、自由的感覺中,享受主觀與個性,不喜歡被約束,學習中甚至容易出神,或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意志品質的恒定與持久性也比較缺乏,也極少關注指法的走向與布局,不認為指法設計有什么意義,學習邏輯性與生活條理性都略顯不足。學習缺乏目的性與計劃性容易造成時間的浪費與學習的低效,也容易影響日后的自我實現。
在鋼琴學習中造成學習低效能最為常見的原因是學習方法的缺乏。這類學生很少分析樂譜、關注音樂中的情感,很少宏觀思考音樂的布局,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訓練。樂曲表現什么?如何分段、分句?重復的技術有哪些?哪些是重點訓練內容?哪些是難點?如何有效地突破難點和重點,事半功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漠不關心映射出來的其實是內心對音樂的毫無感覺,甚至是情感的隔離。他們習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界有較強的防御能力,教師的溝通與指導也容易被隔離。
觀察這些習慣性彈奏模式、思維模式與情感反應模式,我們很容易了解到學生的早期教育,特別是父母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正是這種幼年期形成的人格特質在無形中掌控著今天孩子核心素養的形成,影響鋼琴學習的進一步提升。埃里克森②在1950年提出了“心理社會期”的理論,它將人生全程劃分為八個時期,認為在人生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每一個發展期人格的完成狀態將直接影響下一階段的人格完善。比如追求完美的學生是早期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不夠,對不完美有恐懼與焦慮。在不斷回避焦慮、求完美的過程中,也容易形成強迫性重復與負性認知,逃避型是自主與動力系統的不足。在孩子2-3歲出現自主的階段,其行為若總因父母的恐懼而受到干涉,孩子的自主能力無法完整發展,在日后遇到困難時也容易退縮。
三、鋼琴學習與人格完善之路徑
通過音樂完善人格、修身養性其實自古就有,在今天更多是以音樂治療的方式體現。身為教育者如何通過鋼琴彈奏看到這些強迫性行為習慣,讀懂行為背后的潛意識,然后通過彈奏重塑新的行為習慣,改變潛意識,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與核心素養的形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藝術教育應是個性化的教育,心理成長也因人而異,需因材施教。在鋼琴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將鋼琴學習與人格完善的目標結合制定個性化學習或成長計劃,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的放矢,定期評估與觀察,及時調整。比如求完美型的學生常出現這樣的強迫性重復:彈奏—出錯—不能接受—馬上從頭開始—繼續錯—厭惡情緒與自我否定—再從頭開始。在鋼琴教學中發現這類學生,我們需要聚焦其自我否定的認知與不斷從頭彈奏的行為模式:就行為層面,可以先阻斷學生的演奏習慣,請學生停下來感受彈錯后的心理狀態。在認知層面,我們應該告訴學生不斷從頭反復并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教會學生分辨和處理習慣性錯誤與偶發性錯誤。如果是偶發性錯誤,我們可以忽略,而習慣性錯誤則需要我們在練習中觀察錯誤的原因以及反思如何改變,將難點聚焦,集中訓練,打破原來從頭到尾彈奏、回避難點的行為習慣。在情感層面,我們應更多理解其內心無法釋放、積壓多年的焦慮性強迫,告訴他彈得不好不代表他不好,善于發現這類孩子的優點與進步,發自內心地給予這類學生積極肯定的認可,避免粗暴性的言語指導。在意志層面,則需要用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的堅持,在難點的訓練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培養勇氣與自信。通過知、情、意、行的綜合改變,學生才能構建新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鋼琴學習與彈奏習慣的培養其實類似于心理學上的行為療法:通過不斷地調整行為來松動潛意識。通過學生的彈奏習慣去了解學生的潛意識與行為習慣,在每節課當中不斷打破其舊有的行為習慣,改變、強化對方的正向行為習慣,在每天的練習中陪他們構建新的行為模式與思維模式,由此慢慢改變心態、改變父母多年前種下的潛意識與認知。
提升路徑:心態—思維—認知—行為的改變。將心理學當中的行為療法①、認知療法②與鋼琴彈奏結合,通過心態—思維—認知—行為的調整與改變,達到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后產物,重建人格就是建立新的行為習慣。”③如,有一名曾學過小提琴的學生,因其自小學習的過程中母親給予的否定與訓斥比較多,讓其對音樂學習充滿了負面體驗,每次彈奏和練習都在重復過去痛苦的經歷,彈奏前習慣性嘆氣。覺察到她的情緒后,我們先找了一首旋律性偏強、較歡快的樂曲,調動其內在的積極情緒,阻斷其習慣性情緒模式。同時,直接簡化樂曲,找主旋律,分句,設計指法,開始訓練(構建新的行為模式與思維模式)。接著對左手部分進行和弦分析(形成認知),進行和弦的指法設計與連貫訓練(行為改變)。當她發現樂曲變簡單了,內心的阻礙減少,自信增加,節奏不穩的問題也更快解決(心態與行為的正強化)。當課程結束,及時表揚(扮演新的父母角色),再要求其自我總結,提升認知,并要求她在課后堅持以這種方式練習(認知與行為的強化)。這名學生的主要問題是不夠自信。在教學中首先讓其心情放松(心態調整),訓練思維,尋找重點,著重解決的思路與方法(思維訓練),同時分解難點(構建認知),再做樂句與指法設計(轉變為動作訓練)。而動作—認知—思維—心態的訓練模式,反過來恰恰是這個孩子學習效能、心態、體驗、人生成長的過程。
人格的形成與父母的早期教育以及親子互動有緊密關系。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大多有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很大程度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直接關系。這種孩子的成長環境中一般都有一個嚴苛的父親或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吹毛求疵、反復嘮叨,導致孩子將父母的評價內攝為自我評價,內心超我的評判也非常嚴苛。通過嚴厲的父母,他們容易習得主觀性認知:我不夠好、我很笨、彈錯代表我很糟糕。這種自我否定與不自信影響著學習、生活、發展的方方面面。身為教師一定要善于處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移情,善于扮演父母角色,通過師生互動改變早期互動模式,同時在教學中將學生內心根深蒂固的某些不合理認知轉化,引導學生重新構建自信,促進其一生的發展。
任何學習都不單純是某一門知識或技能的學習,相反是人的成長,是心靈的訓練。在藝術中成長,在美育中修心,在音樂教育中持續關注人格的完善與核心素養的形成,才能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根本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