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斌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日漸激烈。績效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中的主要治理方法,得到了廣大企業的關注和重視。為了不斷的提升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需要加強對企業的績效管理。因此,績效管理在我國企業中的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管理體系,可以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對企業的發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還具備較強的實際意義。本文就以XX公司為例,對XX公司的組織以及績效管理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能為企業在績效管理方面提供些建議。
在企業中實施績效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效率,因此,績效管理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受到了廣大企業的重視和應用。績效管理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績效管理的概念時由國外引進而來的,逐漸應用到了我國的企業管理中。在企業企業管理中實施績效管理不僅可以提升企業各部門間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能力,還可以加強企業工作人員的思想建設。
一、公司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員工參與度不夠,績效輔導工作不到位
在實行績效管理的過程中,想讓企業的員工能夠自覺的遵守績效評估考核管理制度,就需要讓員工參與到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設當中,只有親身參與才了解制度建立的重要意義,從而才能自覺的執行遵守。由于公司員工并不了解績效考核制度的管理意義以及內涵,以為績效考核就是對自身進行約束管理,克扣工資。因此,在進行績效管理制度實施之前,需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讓企業員工了解到績效管理實施的重要性,為企業員工帶來的經濟效益,只有了解,才能消除員工對績效管理的抵觸心理,使績效管理在公司中得到有效的落實。企業員工對績效管理的參與度不夠,績效輔導的工作也不到位,所以導致了公司績考核制度的實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實。
(二)缺乏完善的績效考核監管制度
由于公司中缺乏有效的績效考核監管制度,在進行績效考核時會出現評價不合理的情況。因為員工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在進行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評價,缺乏相應的客觀性以及真實性。有時因為公司得發展需要對員工進行了崗位調動,在進行績效考核的時候出現了不能獲取考核數據的現象,導致了領導評價欄出現了空缺。由于績效考核監管制度的不完善而引發的管理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公司員工的經濟利益。績效考核監管制度的不完善,還很容易導致在公司管理中出現“一言堂”的現象,完全依靠企業領導的主觀意識判斷,導致了其公司績效考核管理的制度形同虛設,不僅浪費了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導致績效考核的評價標準缺乏客觀性,公正性以及公平性。
二、關于績效管理改進措施
(一)加強培訓工作,提升績效管理意識
企業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績效管理。在企業中,進行有效的績效管理,可以保障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績效管理為企業的正常運營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公司績效管理中一旦出現異常狀況,將會影響到整個公司的發展運營,為了保障公司能夠正常的運營和穩健的發展,一定要重視績效管理的建設工作。加強對公司員工的培訓工作,從根本意識上提升公司員工對績效管理的重要認知。公司還可以組織相關的績效管理研討會,讓員工在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員工對績效管理的認知,并且走出對績效管理的認知誤區。通過相關培訓加強公司員工對績效管理的重要認知,能夠促使公司員工積極自覺的參與到績效管理當中,從而發揮客觀、公正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功能,積極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促進績效管理考核制度的順利實施。
(二)建立績效考核遵循的原則。
在進行績效考核的時候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SMART原則。考核時不要以偏概全,要考慮到特定的績效考核指標,績效是可以計量的因此要獲得有效的數據和信息,在特定的時間段得以實施。第二,公平公正原則。公平公正是進行績效考核的最基本原則,只有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性,才能真正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促進公司的發展。第三,權責一致原則。一定要明確考核對象的職能和權利,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公司的運行效率,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爭議,保障公司的正常運營。
(三)明確績效管理的目標。
績效管理目標的制定一定要與公司的戰略規劃目標相一致,績效管理的目標就是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指定公司績效管理目標時要嚴格的按照相關的章程進行制定,務必保證符合公司的發展宗旨。而公司的發展宗旨就是不僅要企業和員工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還要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對績效管理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其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和規劃。
三、結語
績效管理在公司管理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績效管理的實施不僅可以提升公司員工的工作效率,還是公司選拔管理人員的總要考核依據。公司員工可以根據績效考核的結果來實現升職、加薪、崗位調動等職業規劃,通過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結果,公司員工可以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使其自身的專業職能和綜合實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從而制定良好的職業規劃,促進個人和企業的共同進步和發展。(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