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紅
(聊城市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 產科,山東 聊城 252000)
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后嚴重并發癥,對產婦威脅巨大,不僅影響產婦產后恢復,也是造成產婦死亡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產后出血預防工作是產科臨床人員的重任,但傳統的護理模式獲得的效果并不理想[1]。護理專案指的是針對某一主題或活動內容,分析要因,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干預,從而實現特點的護理目標[2]。此次研究分析了護理專案的應用對預防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效果,總結如下。
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5 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300 例產婦做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分組方法,將產婦分為專案組和對照組,各組均有150 例產婦。專案組產婦年齡20~37 歲,平均(27.93±3.44)歲;孕周37~42 周,平均(38.86±1.12)周;其中有初產婦105 例,初產婦45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0~37歲,平均(28.44±4.16)歲;孕周37~42 周,平均(38.93±1.04)周;其中有初產婦109 例,初產婦41 例。兩組產婦基礎資料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予以常規的產科護理,主要是加強觀察,予以各方面指導,做好分娩配合,產后做好觀察工作等。專案組則在此基礎上以預防產后出血為基礎將護理專案融入護理工作,方法。
1.2.1 專案小組
產科護士長、主管護師、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間專案小組,由護士長主抓全面工作,小組成員負責制定方案、培訓、監督與改進工作。
1.2.2 要因分析和方案制定
明確護理專案的重點為有效預防產后出血,專案小組成員對既往產科陰道分娩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病例進行總結,探討影響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包括有:①宮縮乏力,此為陰道分娩產婦發生產后出血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因為巨大兒、羊水過多等造成過度的子宮膨脹,或是子宮肌纖維有不良發育,進而使子宮的縮復造成不良影響。②產程因素,難產、滯產、產程過長等會造成長時間子宮下段纖維受壓、拉長、受壓,過長的產程也會過多的消耗體力,增加產后出血發生風險。③胎盤因素,部分胎盤殘留、胎盤植入、胎盤滯留等會造成不完全的胎盤剝離,導致產后出血概率增加。④心理方面,產婦過度的緊張情緒能夠導致兒茶酚胺過多的分娩,增加腎上腺素水平,也可能造成宮縮乏力,降低縮宮用藥的敏感性。⑤能量不足,分娩過程會過多的消耗產婦體力,若區分能力,能夠影響子宮縮復。⑥分娩過程造成軟產道損傷。⑦尿潴留,會造成產婦過度的膀胱充盈,對子宮收縮造成不良影響。根據以上分析出的因素,通過參考文獻、頭腦風暴等形勢研究護理對策,根據產科的實際情況設計護理專案內容。
1.2.3 護理專案內容
①收集檢查結果和產婦的多項資料,掌握產婦的身體狀況、妊娠情況,對產婦實施全面評估,掌握產婦是否存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預見性的干預,幫助產婦進行充足的分娩準備。②給予產婦認知方面的全程干預,在產前為其灌輸分娩知識,讓其了解到陰道分娩的各個階段和如何正常的應對,教會產婦怎樣進行各方面的準備,帶領產婦參觀產房,講解各類型儀器、設備的作用。為產婦講解產后出血的的危險性,指出誘發因素,告知預防要點。③對產婦進行全程心理干預,在各個階段準確的評估產婦的情緒變化,給予產婦足夠的心理支持,采用針對性的干預手段,幫助產婦緩解壓力。④注意幫助產婦進行重組的營養補充,在產程,為產婦準備易消化、人類高、蛋白高的食物,鼓勵其適時的補充能力,從而對消耗的體力進行補充。⑤分娩過程,密切觀察產婦的體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教會其科學的應用腹壓,不要乏力過早,以免損傷產道。若產程不順利,做好預防產后出血和轉剖宮產的準備工作。注意對產婦會陰的保護,幫助進行胎頭俯曲,以減輕產道損傷,若需行會陰切口,幫助產婦把握合適時機。若產婦有宮縮乏力先兆,予以縮宮素主張。對胎盤剝離狀況進行密切觀察,協助產婦及早的娩出胎盤與胎膜。幫助產婦進行子按摩。⑥產后,對產婦宮縮情況進行觀察,準確記錄引導出血情況,若有產道損傷,予以及時縫合。鼓勵產婦定時將膀胱排空,對尿潴留進行預防,幫助產婦攝取營養,補充能量與水分。在喂養方面予以指導,鼓勵產婦及早的哺乳新生兒,促進宮縮。
記錄兩組產婦產后不同時間出血量,記錄產后出血發生率。評估兩組分娩時期的護理質量。調查產婦的滿意度。
此次研究獲得的數據資料均輸入SPSS 22.6 統計學軟件實施分析、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產后2 h、24 h 產婦的陰道出血量專案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不同時間的陰道出血量
對比分娩時期護理質量評分專案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時期護理質量評分
專案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專案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
陰道分娩是符合人類生育需求的分娩方法,產后出血是產婦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指的是產婦在分娩后引導流血量24 h 內超過500 mL,若控制效果不佳,會引發大出血,對產婦生命構成威脅[3]。有報道指出,產后出血臨床發生率在3 左右,而受到現階段女性生育年齡延遲等因素的影響,加之我國二孩兒政策開放,我國產后出血發生概率有明顯增長趨勢,而如何幫助產婦對產后出血進行有效預防,是產科關注的重點[4]。對于陰道分娩產婦產后出血的預防,開展常規護理,往往存在主動性、靈活性缺乏的狀況,也沒有預見性的護理對策,常常是達到一定出血量采進行相應的干預和治療,使得護理效率降低。
護理專案活動最開始是臺灣學者應用,被認為是能夠對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提升管理水平的高效工作模式,近年來逐漸在各大醫院各個科室應用廣泛。此次研究將護理專案用于專案組,明確專案主題為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對能夠誘發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根據護理經驗、參考文獻、科室實際情況設計專案內容,通過加強心理干預、全程健康教育、預見性產程護理、產后積極護理等方法,規范護理流程,提高護理人員的協助能力、產婦的配合度[5]。獲得結果 對比產后2h、24h 產婦的陰道出血量專案組低于對照組;對比分娩時期護理質量評分專案組高于對照組;專案組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專案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
綜合結果證明,護理專案的應用可有效預防陰道分娩產后出血,促進產科護理質量和產婦的滿意度提高[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