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26)
中風在臨床診斷中被稱之為腦卒中,中醫學認為該病的致病因素包含情志抑郁、血液瘀滯、勞累和氣候等,常見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暈倒等[1]。一般起病較急,并且病情發展迅速,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疾病治療難度大,對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相關研究表明,急性期發病期采用綜合治療效果較好,但恢復期要保證治療效果,應以中醫治療為主,尤其是針灸治療,可顯著改善癱瘓肢體、語言功能障礙等問題,同時聯合中藥飲片,可提高治愈率。傳統治療中主要是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根據患者的并病情采用康復訓練治療,但該方式難以取得理想治療效果[2]。本次研究重點分析中風患者治療中,采用化痰通絡湯聯合針灸與康復訓練治療方式對患者神經功能的修復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以醫院收治的80 例中風患者為治療效果觀察對象,全部患者隨機納入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均為40 例,兩組中男性分別為30 例和20 例,其余為女性,兩組患者的最低年齡為60 歲,最高年齡分別為82 歲和83 歲,年齡均值分別為(70.78±4.23)歲和(70.54±5.02)歲,兩組的平均病程(5.47±3.24)個月和(5.58±3.3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中風;②三大常規檢查正常;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病程時間8~30個月;⑤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⑥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精神和溝通障礙;②臨床資料缺乏完整性;③有嚴重精神病史。④有嚴重惡性腫瘤、肝腎功能疾病等患者。
對兩組患者均實施降壓降脂、脫水抗凝和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維持等常規治療。
對照組:患者病情穩定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方式,如針對吞咽困難患者,輔助使用機械進行吞咽能力訓練,對認知障礙患者,采用藥物治療,輔助實施閱讀訓練,從簡單的詞、句開始,逐漸增加訓練難度[3]。
觀察組:在康復訓練治療基礎上增加化痰通絡湯聯合針灸。化痰通絡湯治療,其藥方組成為:法半夏、橘紅、枳殼、川芎、紅花、遠志、炙甘草和石菖蒲均10g,茯神、黨參和丹參均15 g),用水煎至300 mL,1 劑/d,早晚各一次,15 天為1 療程。針灸治療:使用毫針,采用平補平瀉,取肩髃、手三里、學海、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合谷與太沖等穴位,刺針停留30 min,1 次/d,每個療程為7 天。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評分,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
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況評分根據神經功能評分表確定,結合患者的一般行為缺陷(總分:19 分)、腦干功能(總分:21 分)、運動狀況(總分:6 分)、感覺(總分:6 分)、自主行為(總分:6 分)、反射(總分:12 分)和癲癇發作(總分:10 分)等指標進行打分,全部指標總分為80 分,分數越高臨床治療效果越明顯。
治療效果:根據患者眩暈、肢體麻木、運動、語言以及暈厥等病癥發作情況進行確定,以療效百分數為判定標準,療效百分數=(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總分數×100%,療效百分數>50 為顯效,在50%~89%為有效,而≤2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而治療滿意率采用醫院制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確定,患者對治療方式急性評分,總分為100 分,將滿意程度分為滿意(>85 分)、一般滿意(70~85 分)和不滿意(<70 分)三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利用t和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均提升。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7.50%,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n,%)
統計兩組患者中對治療方式的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患者例數,其中,研究組分別為22 例、16例和2 例,對照組分別為16 例、14 例和10 例,兩組不滿意患者的占比分別為5.00%和25.00%,而總滿意患者例數分別為95.00%和75.00%,研究組優于對照組,組間滿意率差異明顯(P<0.05)。
中醫認為,腦中風患者疾病的致病原因為血液循環受阻,患者的動脈發生硬化進而形成血栓,導致腦部組織嚴重受損,進而導致腦梗塞和腦出血,并對影響患者的神經功能,導致運動、感知、認知功能發生障礙[4]。因此,針對腦中風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療方式,并通過相應的康復訓練,加快腦部功能恢復速度,并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對改善其病情具有重要意義[5]。針對中風患者治療中,為加快患者康復效果,應重視對患者腦部神經組織損傷的修復治療,以此改善腦組織血腫和腦血管病變狀況[6]。
采用中醫手法治療中風時,相關研究學者認為,該病的病理機制為患者本虛標實,肝腎陰虛與氣血衰少,存在氣血瘀滯等基本病癥。急性發作期該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為淤血痰濁阻滯脈絡[7]。因此,在疾病治療中,應采用化痰通絡湯,結合患者的臨床病癥進行治療,改善患者的心腦血管功能和腦缺血癥狀。該方中用法半夏、橘紅、茯苓、枳實具有化痰祛濕作用,丹參、川芎和紅花具有活血行瘀作用,而黨參與甘草可補氣健,各種藥物配合使用能夠發揮痰濁化、瘀血散和脈絡通效果,可促進微循環[8]。同時采用針灸方式,加快患者神經功能修復,并給予患者康復訓練治療,結合患者的臨床病癥實施針對性訓練,促使患者快速恢復[9-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評分未見明顯差異(P>0.05),治療前后評分差異明顯,且研究組評分更佳。兩組臨床療效與滿意率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中風后患者在傳統康復訓練治療基礎上實施化痰通絡湯聯合針灸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狀況,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意義。
綜上所述,對中分患者進行神經功能修復中,簡單采用傳統的康復治療方式,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而再次基礎上實施化痰通絡湯與針灸聯合治療,則可加快對患者的神經功能修復,提升臨床治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