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昭輝
(吉林市中心醫院 心血管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1)
心肌梗死多發于臨床,屬心臟疾病的一種,多種因素可引發該癥,如吸煙喝酒、過度勞累等,而情緒劇烈的波動也可使該癥發作[1]。該癥的特點是預后差、起病快、發病急等,若延誤治療會對患者生命的安全產生威脅。臨床對其治療多依賴藥物,阿司匹林為治療常用藥物,但單獨使用該藥無法使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證,所以,在治療時可選擇聯合用藥[2]。氯吡格雷可對血小板聚集加以抑制,存在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聯合阿司匹林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可使患者病死率有效降低[3]。本文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療,分析對其效果,如下。
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接受治療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選取110 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5 例,觀察組55 例,其中對照組男23 例,女32 例,年齡38~68 歲,平均(51.14±5.01)歲;觀察組男25 例,女30 例,年齡37~67 歲,平均(50.24±5.25)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統計學無意義(P>0.05)。
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四川德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304,規格:50 mg)80~160 mg/d。
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加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10,規格:75 mg)75 mg,每日口服一次。
兩組均需接受1 個月的持續治療。
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體征也全部消失;有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發作持續時間縮短;無效:各觀察指標未改善或加重[4]。
SPSS 18.0分析數據,計數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用()表示,行t檢驗,P<0.05 統計學成立。
對比統計學存在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分析(例,%)
經12~20 個月的隨訪,對照組11 例死亡,死亡率為20.0%;觀察組3 例死亡,死亡率為5.5%,兩組死亡幾率對比,統計學存在意義(P<0.05)。
臨床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即為心肌梗死,因冠狀動脈出現病變,中斷或減少了冠狀的血流量,心肌長時間處在缺血、缺氧,會導致壞死情況,乃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5]。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如果出現破裂,會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從而堵塞管腔,導致心肌梗死。血小板被激活后,會刺激很多血管釋放較多的活性物質,加重冠脈收縮,內皮被損傷,從而影響心肌細胞的再灌注[6]。心肌梗死的特點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相對較高,臨床尚需治療安全有效的方案,可使其臨床癥狀盡可能的改善,將死亡的風險降低。在心肌梗死治療的藥物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較為常見。
血栓形成主要的因素即為血小板,對于血小板的環氧化酶阿司匹林存在不可逆的抑制效果,可對血栓塞生成加以阻斷,對血小板積聚起到阻礙作用,使血栓形成減少,可用于治療缺血性的心肌梗死、腦血栓、心臟病等,使其對抗血栓、抑制血小板積聚的效果得以發揮。但阿司匹林長期服用會加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7]。
氯吡格雷為一種拮抗劑的,可對血小板糖蛋白同纖維蛋白原受體相結合產生阻礙作用,抑制二磷酸腺苷受體,可使血栓素含A2 的量降低[8]。該藥物還可對血小板內的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加以激活,使其含量加大,目的在于對血小板的凝聚產生抑制。據相關文獻顯示[9],某些患者會伴有阿司匹林抵抗的情況,就算加大劑量卻仍然不能實現治療的效果,單用阿司匹林無法將死亡率降低。所以,心肌梗死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共同開治療,經二者協同的作用,對血小板聚集展開多途徑的抑制,使冠狀血流得以改善,血栓減少,從而死亡幾率的發生[10]。
本文在觀察組治療時給予聯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研究顯示,兩組總有效率、心血管事件發生幾率對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提示了,聯合用藥治療效果更佳,降低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幾率,使患者經濟壓力和身心痛苦得以減輕。經隨訪顯示,兩組死亡幾率對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說明聯合用藥可使死亡幾率顯著降低,使預后得以改善。
綜上所述,針對心肌梗死的治療選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合,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可顯著降低死亡率,預后得以改善,值得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