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慧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院,河北 滄州 061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因疾病困擾而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常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利于患者的預后[1-2]。因此,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成為了臨床治療的重要方法[3]。本次研究主要以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人文關懷理念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相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80 例,納入標準:(1)患者相關癥狀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并經相關診斷后被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2)患者均屬于知情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其他嚴重疾病,并且已威脅生命健康安全。(2)患者存在精神疾病,難以配合治療。(3)因其他原因無法參加此次研究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樣本組(90 例)及研究組(90 例),其中樣本組中有男性52 例,女性38 例,年齡47~79 歲,平均(61.58±3.26)歲;研究組中有男性50 例,女性40 例,年齡46~80 歲,平均(61.62±3.3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樣本組常規臨床護理,研究組則在樣本組的基礎上加入人文關懷理念,具體內容如下:(1)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因疾病的困擾,患者易出現如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降低臨床治療效果。因此,護理人員應當及時掌握患者的思想情緒,如發現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應當及時進行干預,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心理護理,較好解決患者的不良情緒。(2)加強病房的環境護理,將病房溫度及濕度控制在一個舒適的恒定值,并定期進行殺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促使患者處于一個舒適的環境,以此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3)加強人文關懷理念的運用,了解以及掌握患者的喜好,有針對性地給予患者相關護理措施,并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促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接受治療,并指導患者選取良好的休息體位,促使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以此提高臨床護理的效果。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表()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表()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其中焦慮程度以貝克焦慮量表(BAI)進行評定,抑郁程度以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
此次研究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并以t進行檢驗,P<0.05 則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經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優于樣本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和最主要的死因,也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失眠、乏力等[4-5]。如不及時進行治療,該疾病會影響患者的呼吸、消化等系統功能,更會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幾率,直接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6-7]。此外,患者因長期遭受疾病的困擾,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常降低臨床治療效果[8]。
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護理中加入人文關懷理念的應用價值較高,可較好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最大程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9-10]。為了驗證該言論的準確性,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80 例,以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人文關懷理念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加入人文關懷理念的效果較為顯著,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與常規護理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較好的表明了人文關懷理念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也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加入人文關懷理念的效果較為顯著,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的廣泛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