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朝圣”之旅
——1973 年“科學為人民”代表團訪華始末

2020-03-24 04:34:56高珺
科學文化評論 2020年4期
關鍵詞:科學

高珺

一 引言

“科學為人民”(Science for the People)是一個較為松散①雖然組織松散性強不利于組織內的成員協調一致行動,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松散性,該組織的各個分支才能相對自由地討論有關科學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如環境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第三世界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科學(比如中國科學)等,見參考文獻[1]。的“左翼”組織,興起于1969 年初。最早名稱是“支持社會和政治行動的科學家組織”(Scientists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on,SSPA),主要參與者是一些物理學家。此后,越來越多的非物理學領域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加入進來,組織名稱更改為“支持社會和政治活動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組織”(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on,SESPA)[2]。這個組織主要吸引了一些在大學中從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①根據統計,他們大部分來自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密歇根大學,見參考文獻[3]。和教師。隨后,該組織以“科學為人民”為口號從事活動,并以此作為組織名稱,其內部通訊刊物改版成公開發表的雙月雜志《科學為人民》(Science for the People),成為會員之間聯絡信息、發表與傳播觀點,以及擴大社會影響的媒介。

“科學為人民”組織是在美國社會因越南戰爭和種族主義斗爭而陷入嚴重危機之時出現的。組織成員受當時社會中的“左派”政治觀②持這種觀點的人試圖建立一個完美的“人民”新社會,以打破高層社會統治,強迫結束越南戰爭,追求種族正義和經濟平等,改善國家生活([4],頁889)。在20 世紀60 年代形成的“新左派”的成員大多是大學生,他們當中雖然共產黨員人數極少,但許多人卻深受卡爾·馬克思和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影響([4],頁890)。和追求“解放”③追求“解放”的基本主張來自某些特定團體,比如黑人、原住民、西班牙裔、同性戀等,并不斷定型完善,成為對整個社會的訴求。這種主張同樣來自某些個體,他們要建立一種文化,從此擺脫所謂現代“技術統治”給人性帶來的異化壓力([4],頁889)。等觀念的影響,倡導科學服務于人民而不是軍事或政府利益,科學不應當排斥人民參與,科學家應該有足夠的自主性等[5]。它的建立反映了科學家希望有組織地開展廣泛的政治活動。該組織對科學和社會的分析也深受早期社會批評家——特別是20 世紀30 年代英國和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史家④他們尤其受到英國左派科學家如貝爾納、李約瑟,以及蘇聯物理學家赫森(B.Hessen)的那篇在學界產生巨大反響的文章——《牛頓〈原理〉的社會經濟根源》(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oots of Newton’s“Principia”)——的影響。[6]——的影響,認為科學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權力結構的影響下,不能被分成“純粹的”和“應用的”兩個獨立的領域。成員的任務是在自身所處的學校和實驗室開展革命運動,通過將整個社會由資本主義重組到社會主義,實現科學的重新定向與重建,從而使其有利于社會平等并能夠為人民服務。因此,他們將中國看作是鼓舞人心的模范,對中國和當時正在進行的“文化大革命”充滿向往,積極尋求訪華的機會。1973 年2 月,“科學為人民”組織實現了其訪華的愿望,他們派出了一支10 人代表團,懷著憧憬與學習經驗的愿望,展開了為期四周的參觀考察。

學界關于“科學為人民”組織訪華的研究不算太多。國外學者有芝加哥洛約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的凱莉·摩爾(Kelly Moore),她的著作《顛覆科學:社會運動、美國科學家與軍事政治,1945—1975》(Disrupting Science:Social Movements,American Scientists,and the Politics of the Military,1945—1975)中的第六章《實踐“科學為人民”:新左派科學政治綱領的實施》(Doing“Science for the People”:Enactments of a New Left Politics of Science)介紹了該組織的發展、社會活動和主張的思想,在文章中用一段話概括了該組織1973 年的訪華行程以及回國后出版的訪華報告[7]。國內有杜若、王駿的《“科學為了人民”運動初探》,文章討論了該組織的出現、壯大、主要的思想以及社會活動,文章用一節的篇幅介紹了“科學為人民”的兩次中國之行,敘述了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比較了他們兩次訪華的不同感受,以及這些感受產生的原因;不過,該組織第一次訪華的時間是1973 年而非作者所述的1971 年[5]。此外,劉錚的《美國“科學為人民”運動評析》一文介紹了該組織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倡導的思想,并用一節的篇幅簡要介紹了該組織訪華的行程與感受,分析了他們因何而對中國的科技現象做出高度評價[8]。

二 中國之行的前奏

1.訪華前的準備工作

在“科學為人民”代表團訪華之前,該組織已經與中國建立了聯系。其一是1971 年5 月訪華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伊桑·西格納(Ethan Signer),他是該組織的活躍分子。西格納和亞瑟·高爾斯頓(Arthur Galston)作為1949 年以來第一批應邀來華進行學術交流的美國學者,受到了周恩來和郭沫若的接見,他們的訪華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是:“打開了第二輪的乒乓外交。”[9]1972 年,西格納與另一位組織成員齊默曼(Bill Zimmerman)給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去信,申請率領“科學為人民”代表團于當年6 月訪華①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在1972 年3 月的時候將西格納和齊默曼的訪華申請信轉到了中科院和外交部,他們在信中提出希望“與中國科學工作者深入交流,學習中國經驗,回國后幫助組織和促進為在美國,特別是在科技界,實現革命變革”,見參考文獻[10]。中方本打算按照總理批示于當年冬天邀請代表團訪華,但考慮到想通過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在訪美期間進一步了解“科學為人民“的情況,于是將邀請時間推遲到了1973 年2—3 月,見參考文獻[11]。[10],他雖然因有醫療顧問方面的工作未能成行,卻起到了牽線搭橋以及為該組織背書②一方面,中方對西格納的印象比較好,因為西格納回美國后通過發表文章等方式介紹中國科學研究的情況,所以認為他對中美兩國科技工作者的相互了解做出了貢獻。時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的劉西堯的作用。其二則是以1972 年11 月訪美的中國科學家代表團為媒介,雖然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在美期間沒有機會接觸西格納與齊默曼,但他們在芝加哥大學訪問時遇到了要求會面的“科學為人民”組織成員,在美方陪同人員、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執行秘書基特利(Anne Keatley)夫人的同意下①根據當時一同出行的中國科學院外事局李明德回憶:“‘科學為人民’團體的成員非常沖動,堅持要見代表團。因為他們特別激進,美國的安全官擔心出問題,堅決不讓他們與我們見面,這些年輕人與安全官交涉了很長時間,態度十分堅決。”(見李明德.中國科學家代表團1972 年訪美背景和簡況.http://www.doc88.com/p-7009755875607.html.),中方派出白介夫、徐肇翔以及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二秘劉靖華與他們見了面。被選出來與中方會面的幾位組織成員向中國代表團表達了他們的歡迎之情,遞交了歡迎信,贈送了紀念章②歡迎信的內容是:“歡迎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到芝加哥大學參觀訪問:我們希望美中兩國關系的改進將促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家與美國的進步科學家的交往。你們的科學方法、作風與成就是發展為人民服務的科學的模范。團結起來!‘為越南的科學家’(Science for Vietnam)與‘為人民的科學家’(Science for the People)芝加哥大學分會,伊利諾州芝加哥市東五十七街一一零三號動物系四十七室。”紀念章的圖案是一只手握著一把火炬,見參考文獻[14]。[14]。

2.中國的回應

因為中蘇關系的惡化以及來自蘇聯不斷擴大的威脅,中國在外交戰略上進行了調整,形成了總體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在重點防蘇的同時,調整并緩和與美日關系的特點[15]。在此背景下,中國改變了過去一般不允許美國人來華的做法,在處理美國人來華問題上遵循以我為主,有選擇、有計劃、有步驟地批準一些美國人來華的原則([16],頁370—371),邀請一些主動申請者訪華。針對科學家訪華,則提出:“為了作美科技界人士的工作,擴大我們在美國人民中的影響,今后可邀請一些美國科學家(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和一些民間學術團體的代表來我國訪問。”[17]在1972 年2 月尼克松訪華與中美《聯合公報》發表之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雙方隨之啟動在科學、技術、文化、體育、新聞等領域的交往,交流活躍起來。

此外,在當時激進的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以世界革命的眼光觀察著國際形勢,并將發生在美國的各種社會運動,看作是全世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的總斗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當代世界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16],頁160)。因此,

與副組長遲群在1972 年6 月30 日寫給周恩來的報告中提到:“……去年他(西格納)曾同高爾斯頓來我國訪問,講話不多,態度還好”,見參考文獻[12]。另一方面,西格納也向中方積極推薦“科學為人民”這個組織,他在給郭沫若的信中寫到:“美國科技工作者,為數不多但逐日增加著,開始越來越關心西方的科學發展方向以及科學在我們社會中的作用問題,特別是關于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作用問題,我寄去的《科學為人民》雜志就是說明這種關心的一個例子,我的短期訪問使我相信,在為促使科學擺脫反動思想使之‘為人民服務’方面,我們美國科學家有許多值得向中國同行們學習的東西。”見參考文獻[13]。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團結革命群眾、動員美國群眾運動的考慮,中方對于這一民間組織的訪華申請持積極態度。中國方面對該組織的背景情況進行了充分考察,不僅通過該團發來的自我介紹信函、期刊和文章,以及美國媒體的報道與中國駐聯合國代表收集的信息,初步了解該組織的基本情況,明晰該組織在美國的活動和評價,還向熟悉美國情況的楊振寧詢問了該組織的情況①周恩來指示劉西堯和遲群向當時訪華的楊振寧探聽消息,不過他們并未從楊振寧那里得到什么有價值的信息。根據1972 年6 月30 日劉西堯和遲群寫給周恩來的報告,他們先是經過周培源轉詢楊振寧關于西格納、齊默曼和“科學為人民”組織情況的問題,但楊答均不了解,之后二人在與楊振寧的談話中又提到此事,他說不認識上述二人,也未聽說過這個組織,見參考文獻[12]。,并征求了與組織中的一些成員有過短暫接觸的中國科學家訪美代表團的建議②中國科學家代表團提出:“這一組織對我態度友好,政治觀點較激進,傾向邀請該代表團訪華。”見參考文獻[11]。。

1973 年1 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團委員秦力生以中國科協的名義,發電報歡迎“科學為人民”代表團于1973 年2—3 月間進行為期四周的訪問,訪華期間的費用由中方承擔。同時,依照熱情友好、多做工作,在接待中適當滿足代表團的合理要求,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教育、科學和文化方面的項目的方針[18],國務院科教組與中國科學院向預計接待該代表團的廣東、陜西、河南、山西、湖南各省及上海、北京市的“革命委員會”下達文件,說明接待要求與禮遇規格。

三 中國之行

1972 年,組織中對訪問中國感興趣的人多次聚在一起,進行會議商討。在收到中方的邀請電報后,為了使此行更有成效,臨行之前,成員們在舊金山的一家“中國書店”(China Book)里召開會議進行討論。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革命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檢驗具體解決方案的地方,能夠看一看“革命性的改變”對一個民族的實際意義,對于只在理論上討論或在書上讀到這種改變的美國人來說,可能是非常重要的[19]。他們不僅想要進行專業的學科考察,也想收集中國農村、工廠、研究所、大學等各方的信息③他們計劃十人集體旅行兩周,訪問科學院、民族學院、清華大學、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和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大使館、大慶、鞍山、紅旗渠、山西西溝、延安、上海機床廠和工展。剩下兩周分組進行計算機、身心保健、環境保護、法院、化學和生物研究等方面的考察,見參考文獻[18]。,了解有關中國的一手資料④他們打算觀察中國的處事方法,以中國為模版發展出能夠解決美國問題的方式,他們的問題包括:(1)中國人民的技術需求是如何評估和計算并傳達給科技部門的?(2)在做出有關相對價值以及某一研究計劃優先于另一研究計劃的決定時,所采用的標準與原理是什么?(3)科學研究在研究場所是如何組織與開展的?(4)在同一個工作場合中不同層次的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5)科學教育在培養人們參與科學工作的控制和生產方面起什么作用?見參考文獻[20]。,與中國的科學工作者進行廣泛的聯系與交談,從而為他們的行動提供經驗上的借鑒。他們還設想在中國之行結束后,將此次經歷在多種場合的演講中與美國民眾們分享,從而吸引更多聽眾,擴大組織影響力[20]。此外,他們還帶著一種國際主義的理想,希望通過這次訪問,向中國傳達美國“左派”運動的現實情況,并使中國人感受到科學知識可以由任何國籍的科學家共享①關于這部分的詳細內容,見Compiled 54 pages investigation with informant material on SftP China trip March.1973.http://science-for-the-people.org/resources/fbi/fbi_china-trip-compiled_1973-feb-28.pdf.。因此,這次中國之行不僅是科學性質的,也是社會性質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②組織成員們從一些曾訪問過中國的人那里得知,前來接待的中國政府代表就美國“左翼”組織問題分別對訪問的每個人進行了詢問。因此,組織成員們預想了與中方代表討論的問題,比如,有關他們的政治立場問題,有關美國“左翼”團體的情況問題,以及有關如果中方要求他們在美國為中國作宣傳,他們該如何回復的問題。見Compiled 54 pages investigation with informant material on SftP China trip March.1973.http://science-for-the-people.org/resources/fbi/fbi_china-trip-compiled_1973-feb-28.pdf。。

1973 年2 月18 日,“科學為人民”代表團從舊金山乘坐日本航空公司(JAL)的飛機出發,取道日本,前往中國。這支代表團由5 男5 女組成,代表團成員們的平均年齡約為29 歲,除團長和副團長外,其余成員的年齡段分布在32—23 歲之間,其中三人是心理學專業人員,一人是化學專業人員,一人是生物學研究生,一人從事計算機程序編制工作,一人為護士,還有一人曾做過與科學有關的組織工作(表1)。

表1.代表團成員名單[21]

代表團成員們于2 月21 日由深圳入境,在廣州參觀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烈士陵園、文化公園等,2 月22 日乘飛機前往北京[22]。到達北京之后,代表團參觀了故宮、紅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2 月23 日,周培源代表全國科協宴請了他們。在宴會中,團長威勒和副團長卡爾克斯頓表達了他們此次訪華的目標和初步感受,威勒提出:“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到中國來就是要學習你們的經驗,從而得到鼓舞、支持和力量。”“只要美帝國主義存在,世界就沒有和平。我們回國后必須繼續加強斗爭。”副團長卡爾克斯頓說:“你們依靠毛澤東思想,大搞群眾運動,開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們也要學習中國的經驗,從中取得力量,促進我國的革命運動,在美國也開展一次‘文化大革命’。”[23]他們提出,希望在各地活動時能夠分成兩、三組,在一個單位多呆些時間,以便進行深入了解和交談,他們不僅想要游覽參觀農村公社、工廠、研究所,以及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還想親自參加政治學習和勞動,學習中國搞政治思想教育和改造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經驗,并寫一本書,即他們回國后整理出版的訪華報告:《兩條腿走路的中國科學》(Science Walks on Two Legs——A report from Science for the People),以便教育美國人民[22]。

代表團在2 月25 日與26 日參觀了“五·七干校”、清華大學和地下鐵道[24],隨后三天訪問了中央民族學院和北京體育學院,游覽了長城和定陵,并分組參觀了化學所、動物所和遺傳所,部分團員還分別與中國的科學家進行了有關心理學和計算技術的專業座談[25]。3 月2 日,代表團受到了劉西堯等人的接見。在會見中,中方詳細詢問了“科學為人民”組織的各種基本情況,而代表團成員們則提出了他們準備好的問題,初步了解有關中國科學技術的組織、發展方向、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百分比、政策制訂方式、培養科學人才、科學如何為人民服務等的信息[26],為他們后續更有計劃性和目的性的實地參觀考察做了準備。

3 月3 日,代表團中的4 位成員先行前往山西平順縣西溝大隊參加4 天勞動,而其余人員則于3 月6 日離京去西溝與他們匯合[27]。3 月8 日,代表團離開西溝,赴河南林縣訪問。3月10日,代表團在朱永行的陪同下從鄭州出發到達上海。11日,參觀了工展、上海機床廠,晚上還觀看了革命雜技[28]。接下來的幾天,他們分組參觀了復旦大學、幸福村小學、電化廠、低壓電器廠[29],此外,還參觀了精神病醫院、生理所、計算機所、科技交流站,等等。3 月16 日,代表團結束了在上海的參觀訪問,乘飛機前往長沙,在韶山參觀后,他們于19 日乘火車前往廣州。3 月21 日,他們從廣州離境,結束了為期一個月的訪華之行。

四 訪華見聞

在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理想”科學的模樣:科學不再是神秘的東西,不是屬于科學家的私有財產,而是為勞動人民所有,中國各地都在廣泛地分享知識,使科學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30],頁11),科學直接服務于人民需求,大眾也受到科學原理的教育。因此,最引起這些訪華者們關注的并不是科學知識本身,而是科學知識在不同社會組織的產生、傳播與應用的模式,并通過參觀訪問,理解了這一模式在中國是如何運作的。

1.農村科學技術的普及

代表團成員們在西溝村了解了農村中的科學狀況,他們與農村科技組的幾位成員討論了代表科學農業成就的“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以及這些方法在西溝村的具體應用。除此之外,科技組的負責人還向他們介紹了科技組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為了研究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所需,縣建立了科技站,公社和大隊建立了科技組,生產隊建立了科技小組,在縣、公社、大隊、生產隊中形成了農業科學網,全國的科學網交織在一起,以使科學知識能為全部農村地區所用。科技小組結合了領導人、農民和本地技術人員,他們相互配合,進行實驗研究并給農民的農業生產起帶頭示范作用。這樣,不僅可以利用科學的成果為人民服務,人民也可參與管理科學的工作([30],頁56)。在群眾路線原則的指導下,生產隊的技術人員將科技小組的成果推廣到大隊中,大隊又把這些經驗通過技術人員傳授到其它生產隊去,科技成果由此流通開來。

接待代表團的縣科技站技術人員介紹了他們的工作情況。科技站中的技術人員負責整個縣的科技普及工作,縣科技站里有9 位技術人員,其中有8 位是農學院或農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他們不僅做科學實驗,也參與體力勞動和生產,以期在增加農業知識的同時,將自己在學校中習得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他們每年有1/3 的時間在農村,1/3 的時間在縣外向其它科技站和農村學習,1/3的時間總結經驗([30],頁57)。通過這些技術人員,科技站可以將全國的科學研究成果吸收,并能夠結合當地情況為本地農業所用。

在代表團成員們的眼中,西溝村的人們雖身處極其不利的環境中,而且一向貧窮和文化匱乏,但他們卻在這種條件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農村”。西溝村的人民已經將科學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和能力為基礎,將科學技術與對未來充滿樂觀和信心的心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自己的工作([30],頁65)。更使代表團的成員們激動的是,西溝村不是一個個案,而是一個反映中國農村偉大成就的模版,在他們驅車行至所看到的每一個村落,都像西溝村那樣充滿繁榮與朝氣。

2.工廠新技術的產生與傳播

在上海工業展覽館中,代表團成員們對科學應用于工業方面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們在參觀中發現,這不僅是一個展現中國工業技術成就的展館,也是一個傳播工業新技術的渠道。制造或使用工業新技術展品的工廠的工人向參觀者展示及解釋機器操作過程,而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管理者、技術人員則可以學習新技術,并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他們的生產單位中([30],頁68)。技術的進步就以這種方式擴散與傳播出去,從而為各地的工廠所用。

代表團成員們參觀的上海機床廠是工廠技術研究和技術人員培養的典范。工廠中成立了負責發展和設計新機器的機器磨床研究所。這個研究所通過成立由工人、技術人員、干部組成的三結合小組來執行研究工作、解決問題,在完成工作后,小組就會解散,并成立新的三結合小組,研究另一個問題。工人可以向研究所提出申請,經過同事和領導評審后加入三結合的小組,進行研究工作,在研究所工作和訓練幾年后,就可以成為技術人員([30],頁71)。工廠中的研究所和工廠開設的“七·二一工人學院”相結合,共同為培養“為人民”的技術人員發揮作用。在代表團成員們看來,這種將有實踐經驗的工人選拔出來,讓他們學習和接受訓練,之后又使他們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方式,可以提高普通工人的積極性,并創造一支和人民關系密切的、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術力量。

3.“開門搞研究”:科研的新模式

代表團的成員們發現,中國的研究機構正在嘗試的是一種不同的科學研究方式,這是一種科學工作者和生產工人聯合起來為人民服務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每一個人都能夠了解別人的技術和貢獻,專家和工人之間的差距消失了,他們的工作融合在一起([30],頁109)。代表團成員們注意到,與群眾一起工作,向群眾學習的思想指導著他們所參觀的每一個研究機構,這種理念影響著研究者研究工作的動機和研究態度,從而促使研究者關注應用研究。他們為解決工農業生產和醫療的實際問題服務,基礎研究則在滿足實際需求中實現。科學家們的任務是“總結”人民的經驗,再把這種經驗轉換或提煉成一種理論,然后把這種理論回饋給人民,科學家們在總結中發現新問題,在實踐經驗與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解決新問題([30],頁301)。

以北京化學研究所為例,研究人員會訪問應用他們研究成果的工廠,與工廠工人一起討論問題、進行體力勞動和政治學習。這一過程既使研究人員得到了意識形態的改造,又使他們了解了工廠生產過程、觀察了研究成果的實際效果。工廠工人也會訪問研究所,他們與研究者一起討論研究中的問題,參加研究所內諸如政治學習小組的活動。工廠代表還可以加入研究所每星期一次的“開放參觀”活動,討論技術問題([30],頁121)。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的情況也是如此,雖然研究人員并不試圖向農民傳授抽象的遺傳學知識,但他們很重視與農民之間的關系。農民樂于接受在土地中試驗種植新的品種,常常訪問研究所,而研究人員也經常參與農活,以發展新品種([30],頁128)。

代表團的成員們認為,科學家與群眾相結合的中國科學研究的模式,是科學與人民強烈聯系的證據,與“神秘化”的、“排外”的美國科學研究模式相比,中國的科學研究對外在世界敞開了大門([30],頁110)。科學知識與經驗不再為科學家們所獨有,它們通過分布在各地的不同層級的科學交流機構,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在民眾之間傳播,使每一個人都能夠應用科學知識、享受科學成果。

4.“開門辦學”:科學教育與實踐的結合

在對中國的農村、工廠以及研究機構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后,代表團成員們又對中國的下一代的培養問題產生了疑惑。他們想知道,如果革命要持續幾代人,那么該如何傳承到下一代?中國的兒童們是怎樣開始接觸到科學的實踐與理論?他們一旦接觸到科學,又是什么因素決定哪些兒童會成為科學家([30],頁166)?為了解答這些問題,他們詳細詢問和觀察了中國科學教育的現狀。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校正式開設科學課程,除向學生們傳授基本科學知識外,還讓學生們親自動手進行試驗,使理論與日常生活及生產生活相聯系,幫助學生們逐漸熟練地應用科學知識。這些科學課與周圍社區及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學校附近工廠的工人會到學校去傳授他們的技術與經驗,學生們也會到附近的諸如電報站一類的機構中,學習與實操發報知識。代表團成員們認為,在向工人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得到知識,而且也會對勞動及勞動人民產生尊重之情。當學生們知道了普通人也可以了解和應用科學后,就不會被科學的“魔術”所迷惑,也不會對此望而生畏,而是會逐漸認識到,“通過學習科學知識,他們也能夠幫助建設新中國”([30],頁175)。

學生們在中學會接受一些更為專業和實用的科學訓練。代表團成員們旁聽了衛生課,學生們在課上學習中草藥知識、練習針刺方法,以獲取有關醫療的直接經驗。衛生課培訓學生的最終目的是使他們能夠在遇到疾病或事故而無法馬上找到醫生的情況下,為患者實施一些緊急的救助。在代表團成員們看來,年輕的一代中有一大部分人正在成為受過訓練的醫務輔助人員([30],頁178)。此外,在“開門辦學”政策的推動下,中學還會開設校辦工廠,其職工主要是學生,他們在有經驗的工人的指導下,完成校辦工廠承接的大工廠的合同。校辦工廠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不僅使學生們將課堂上學到的原理付諸實踐,也讓他們在勞動人民的生活中受到直接的教育([30],頁179)。因此,教育的改革使舊的教學方法諸如填鴨式死記硬背和“百科全書式”的訓練轉變成了將理論工作、生產勞動和無產階級政治相結合的方式([30],頁180)。

大學的情況也同樣發生了變化。代表團成員們了解到,大學的學生不是直接來自中學,而是來自工農及人民解放軍,在選拔大學學生時,更關注的是他們是否有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和將高等教育的成果帶回到人民中去的意愿。大學“開門辦學”的教育政策——大學開辦工廠并與校外的工廠掛鉤,師生到工廠工作,工廠的工人也可通過成人班上大學——則幫助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掌握理論知識,并給工人們提供鉆研實踐背后的理論的機會。工人和學生共同生活、相互學習。在代表團的成員們看來,這樣做可以破除那種在美國社會被稱為是“常春藤之幕”(ivy curtain)的,使工人和學生相隔離的屏障([30],頁183)。

5.婦女能頂半邊天:中國女性的地位

提高女性在科學界的地位也是“科學為人民”組織深刻關切的問題,他們不僅在刊物上發表文章說明美國女性社會地位的現狀,還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年會上提出了一些改善女性社會地位的建議。在訪問中國時,他們也注意觀察了中國女性的生活、工作狀況,并將這些內容有意的記錄下來。在各地訪問參觀時,他們還會詢問有關女性在不同社會組織或機構中的占比,以期通過數據直觀反映問題。

在他們的報告中,中國的女性不僅與男性一起參與生產活動、進行科學研究,而且與男性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在林縣時,代表團成員們聽取了紅旗渠“鐵姑娘隊”的姑娘們與男性一起修筑運河、挖掘山洞、安裝和引爆炸藥的事跡,負責接待他們的“鐵姑娘隊”的隊長還在大隊和縣的婦女團體中從事婦女組織工作。她在196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重視婦女平等問題,有更多的女性像她一樣成為了中共黨員([30],頁24),有一些還擔任了領導職位。另一位使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海第二低壓電器廠的一位女工,她的經歷讓代表團成員們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婦女在享有政治、經濟、文化權利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30],頁106)。更令代表團成員們興奮的是,他們注意到,其心目中的婦女解放的偉大力量——生育控制,已經由公社、街道的工作人員通過宣傳避孕知識、提供避孕材料和技術等方法,在中國得到了實現。在綜合考察各方情況后,他們確定,中國婦女已經獲得了平等和尊嚴。

五 結語

為期一個月的訪問在雙方看來可謂是賓主盡歡。代表團成員們收獲頗豐,他們“每次參觀和座談,不僅認真做筆記,還錄了音”[31]。中方人員則圓滿完成了“多做工作、積極主動宣傳”的接待任務。他們不僅向這些“要求進步”的美國青年介紹了革命理論知識,“闡明馬列主義理論原則,介紹一些有關文章”[32],打消了他們對中國對外政策的疑惑①20 世紀70 年代毛澤東逐漸糾正階級斗爭和繼續革命對外交的錯誤影響,中國外交由突出意識形態斗爭的革命外交,開始轉向以國家利益為重心的務實外交,從而產生了中美關系緩和與外交政策變化(見參考文獻[32])的新局面。不過,這些美國“左派”青年并不能理解這些變化,他們認為這些舉動是中國向美國妥協的信號,因此他們在訪華時對中國邀請尼克松訪華并提出“和平共處”原則等外交行為提出質疑。,還幫助代表團解決了團內問題②在接待中,中方人員觀察到了代表團內部普遍存在的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傾向(具體行為包括,主張團內不需要領導而是所有人輪流當執行主席,反對團長代表其他成員講話和乘坐第一輛汽車等),在不干涉其內部事務的情況下,接待人員對代表團成員們進行引導,“向他們闡述‘階級、政黨、領袖和群眾的關系’以及民主集中制的觀點;參觀安排中,尊重團長意見,提高其威信;在非原則問題上采取靈活態度,以緩和其內部矛盾”,見參考文獻[31]。,播撒下了“火種”。

更重要的是,訪華所見所聞使代表團成員們極受鼓舞,“好像在做夢,看到了力量與前途,可是不知道回去以后怎么干才好,斗爭是非常艱苦的。我們對中國是很留戀的,但我們不能躲藏在這里”[33],他們自認從中國拿到了“法寶”,打算借鑒中國的革命理論、政治政策,以為自己的行動做指導。回國后,他們將各自所撰寫的游覽經歷匯總整理,出版《兩條腿走路的中國科學》。書的標題總結了他們心目中的中國科學的形象——科學在中國是“用兩條腿走路”的:一條腿是古代的傳統知識通過正常的科學渠道與更現代的科學進展相結合;一條腿是過去一向被拒絕接觸科學發展的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如今也研究科學、利用科學([30],頁6),他們還在書中表達了對中國科學發展模式和取得的科學成就的贊揚。這個書名同時也包含了他們的期望,即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利用自身獨特的物質條件以及文化遺產這兩條腿,實現解放([30],頁304)。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他們還在本組織發行的雜志中簡要介紹了這本書的所有作者、他們的中國之行,以及這本書產生的過程,并重申了他們的主要思想:“科學,事實上所有的生產性工作,都不是自主的。它的方向和用途是由社會和政治結構決定的。如果科學要為人民服務,人民必須控制科學。”[34]代表團成員們帶回國的這些“中國經驗”也影響了組織中的其他成員。1974 年,該組織通過了一項支持社會主義的決議,一些激進分子甚至主張將“科學為人民”的政治綱領明確化為組織致力于共同所有權和對生產資料的集體控制,以及建立一個“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能夠從他人的勞動中積累利潤”的社會[35]。

然而,代表團成員們記錄下來的中國科學的獨特形象其實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在當時的中國,科學與政治緊密結合在一起,一切與科學相關的活動都在“紅寶書”的指導下進行著。毛澤東提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后面一步一步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36]因此,在科學研究與科學知識的應用中積極倡導采用三結合的方式,以“政治掛帥”,調動各方人員力量,以“土洋并舉”為手段,以“洋為中用”為合法性辯護,最終實現“自力更生”。

事實上,農村中以“八字憲法”為代表的科學種田方式只是試圖“充分利用自然潛力達到連續高產”,以解決長期制約中國社會發展的糧食問題,在觀念上仍然沒有跳出傳統農業的框架,從它影響中國當代農業20 多年的情況看,其所發揮的效力是十分有限的[37]。此外,這一時期為提高糧食產量而以大寨“愚公移山”造平原為榜樣的改造自然的行為,包括“圍河造地”“圍湖造田”“毀林開荒”“陡坡開荒”“毀牧開荒”“平原造梯田”等,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并產生了長久的不利影響①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案例在全國各地比比皆是。比如,山西的土地復墾工作將森林夷為平地之后,不僅導致了林產品的減少,而且還帶來了洪澇、干旱、冰雹等新問題,糧食產量反而急劇下降。在內蒙古,由于墾荒,1800 萬畝草原變成了沙漠,沙塵暴向南推進,每年不得不重新播種,100 多萬畝農田被破壞。在四川,大熊貓的自然棲息地被破壞,導致了其數量的銳減,見參考文獻[38]。[38]。

研究機構的科研工作在這一時期也無法正常進行。以中國科學院為例,院的大批研究所或裁并,或下放,或移交別的部門,中國科學院直屬的研究機構在1972 年7 月之后,只剩下數學所、物理所、化學所、遺傳所等10 個。而被下放的研究機構,有的被改編為工作隊,多數科研人員被下放到農村、工廠。科學院的領導干部有的被“罷官”,有的下放干校勞動,院部處于癱瘓狀態,對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研究所無法實現領導。大批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流失,科技工作無法進行,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39]。“幸存”下來的研究所也面臨著各種問題:科研人員與工農結合的所謂的“開門辦院所”的方式實則違反了科研規律,勞民傷財且成果寥寥[40];重實用輕理論的思想使“無用”的基礎領域的科學研究基本陷入停滯;層出不窮的政治活動占據了科研人員的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令他們無法專注于科學研究工作。

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樣造成了嚴重后果。“開門辦學”“學校以社會為工廠”一直是教育革命的象征旗幟,其本意是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然而,卻導致了對“以學為主”的否定,對現代學校功能及其存在價值的否定([41],頁142—143)。這種對學校意義的貶損和對課堂教學的百般指責,因其非理性的蠻橫與極端,及其遍布全國的實踐,造成了廣泛、嚴重的破壞,使整整一代人因此耽誤了學業,荒廢了求知成材的大好年華([41],頁146)。而且,這些開門辦學的方法和途徑,在火爆了一陣后,基本上都流于形式,人們只是攝于政治高壓而不得不勉為其難地維持著它的表面形式([41],頁150),而難以對學生有實際作用。另外,教育改革的另一措施——高校拋棄傳統的考試制度而以學員的政治表現與家庭出身作為選拔學生的首要標準——催生了“走后門”現象的產生。1971 年以后,“走后門”已成為招生工作中一個十分普遍的、常規性的問題,一些干部采取私留名額、內定名單、指明選送、授意錄取等方式將自己、親屬等送進高等學校,即使中央多次下發文件要求加強對招生工作的領導,嚴肅處理違反規定的干部,但沒有起到遏制作用([41],頁86—87)。“走后門”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大學生員水平的低下,加重了大學的負擔([41],頁91),而這個頑疾直到重新恢復高考制度之后才得以解決。

此外,代表團成員們觀察到的中國女性在生產、科研等各行業的充分參與也與當時中國急于達成發展的目標有關,這種參與甚至是以犧牲她們的家庭生活和健康為代價的。在人力資源短缺但又急需進步的中國,女性也必須發揮自己的力量,加入到國家建設之中,而這與代表團成員們正在經歷的女權運動和他們所認知的女性平權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的中國在接待訪華的外國人時會有選擇地向他們展示中國的情況;另一方面則是代表團成員不懂中文、在中國停留時間較短,以及對中國在感情上的偏愛。因此,有學者認為,“科學為人民”代表團的成員對當時中國的觀察,包含扭曲、偏執和嚴重的誤讀[5]。他們對于中國“文革”時期科學的印象,顯然與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及中國本土科學家的真實感受大相徑庭[5]。科技上的一些成就,被這些不明就里的國外人士夸大其詞,比如他們把“開門辦所”“五·七干校”“兩條腿走路”的科研路線看作是世界科學的新方向、新模式,似乎預示著未來科學的方向,等等[42]。對于那些想要全面了解中國科技狀況的讀者來說,代表團的報告缺乏學術性并且帶有個人情感,他們在書中表達的對美國科學技術的看法,使他們的考察報告的可信度大大降低[43]。

代表團成員也認識到:“我們看中國,是依照中國人顯示給我們看的。”不過,他們仍然愿意相信他們的所見所聞。他們提出“讀者也許會覺得我們寫出來的東西缺乏客觀或懷疑的因素。如果是這樣,那或許因為我們被對新中國的深刻印象感動之故。而我們的印象,一部分無疑是基于明顯的政治偏好”([30],頁5)。正是這種政治偏好造成了他們的選擇性感知,使他們在評價中國的科學和社會時更加留意他們所認可的部分,甚至有意放大這些部分而把其他信息作為了背景。對于代表團的成員們來說,雖然他們在名義上進行的是一次科學考察,但他們關心的是正在中國發生的一系列社會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對中國的科學研究、科學知識的應用與傳播所帶來的影響,他們在中國看到的各種充滿理想主義的變化與制度對他們充滿了吸引力,甚至與他們的政治理念相吻合,在這種情況下,也無怪乎他們會對中國科學做出如此評價了。

不過,在他們的這次“朝圣”之旅僅僅5 年之后,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那種憑借人民群眾的意志力和意識形態就能克服一切障礙的思想和中國能夠走歷史捷徑的幻想,被再次復出并開始為中國的現代化規劃藍圖的鄧小平的實事求是的作風打破了,重回必須依據宏圖偉略按部就班實現歷史的現實世界中[44]。1978 年6 月,“科學為人民”組織再次派了一支12 人的代表團訪華,他們觀察了中國農村的狀況,并在《科學為人民》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有關中國農業的文章。與此同時,他們也注意到了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如中學和大學重新開設、恢復高考制度、提高研究人員薪酬和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等等,這些變化不僅使“科學為人民”組織擔心在中國重新出現的技術精英會與他們應該服務的人民群眾分離開來[45],也使他們(也包括其他美國“左翼”組織)對中國的政治方向深感困惑,他們停止了再寫一本有關中國的書的計劃[46]。第二次訪華之行使中國科學的“光輝”形象以及努力實現理想的激情就這樣在“科學為人民”代表團成員們心中破滅了,而與此相伴的是,“科學為人民”組織在20 世紀80 年代的銷聲匿跡與“左翼”社會思潮的平落,中國則在此之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上了實現現代化的道路。

猜你喜歡
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走進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科學怪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福利|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青青操国产视频| 在线无码私拍|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女人18毛片久久| 欧美一级在线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日本在线国产|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久黄色片| 99视频只有精品|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九九视频免费看|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色视频国产|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青青久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第一页|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午夜精品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看AV天堂|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91福利免费| 亚洲天堂高清|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日韩免费毛片| 91视频国产高清|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亚洲精品麻豆|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精品xxx|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AV网站中文|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免费视频6|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六月婷婷综合| 熟女视频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