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根 遂寧市中心醫院
對新生兒而言,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統尚處于發育狀態,身體抵抗力較低,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較差,病原體極易入侵進而導致院內感染。相比于正常新生兒,早產或體重極低新生兒的院內感染發生危險更高[1]。此外,進行護理操作時,若操作不當也會增加院內感染幾率。為有效預防和減少新生兒院內感染,就必須明確其發生因素,并事先做好針對性預防和控制對策。本文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85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現作如下分析和報告: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85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其中48例為男,37例為女,日齡1-7d,平均(3.5±1.3)d。
收集所有入選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包括胎兒日齡、體質量、侵襲性操作、住院時間等,通過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導致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因素,并以此為依據制定預防措施。
運用版本為SPSS22.0的統計學軟件對全部得到的數據進行處理,涉及到的計數資料以百分率(%)加以描述,并予以x2檢驗,若P<0.05,則可證明具備統計學差異。
85例新生兒中共17例發生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發生率為20.0%,其中胎齡<37周、體重<2.5kg、有侵襲性操作、住院時間<7d為引起新生兒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具體見表1。

表1 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n(%)]
①自身因素的影響:由于新生兒非特異性免疫系統、特異性免疫系統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危險,尤其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其免疫系統功能比正常新生兒更差,再加上IgG水平較低,容易增加交叉感染危險;②廣譜抗菌藥物的影響:應用廣譜抗菌藥物過程中容易導致正常菌群紊亂,引起感染,特別是真菌感染最為常見;③侵入性操作的影響:靜脈采血、應用呼吸機、反復吸痰、氣管插管以及靜脈留置通路等一系列侵入性操作會增加損傷黏膜、皮膚的危險,引起機體內環境改變,導致感染出現;④醫源性交叉感染與環境因素的影響:醫務人員的手衛生及器械是否嚴格殺菌消毒是導致醫源性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強化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在使用各種醫療器械時予以消毒和殺菌處理。病房患兒數量比較多,再加上空氣流通性差,交叉感染會直接引起呼吸系統感染[2-3]。
1.強化臨床護理管理:組建專門的醫院感染防控小組,對各項預防醫院感染的制度進行制定和優化,并要求醫務人員嚴格遵守。落實和踐行手衛生、消毒隔離、新生兒病區工作制度、探視制度。病房定時通風換氣,并保證合理布局,嚴格清潔和消毒新生兒奶瓶奶嘴、衣物等。醫護人員在和新生兒接觸前后都必須嚴格洗手,對探訪人數、次數等進行限定,隔離出現醫院感染的新生兒,并單獨將其安置在特殊病房中;2.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嚴格遵醫囑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禁止濫用,不可隨意調整用藥量或停藥,以維持機體生態平衡,預防和減少真菌感染、菌群失調等不良情況;3.醫源性感染預防: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嚴格進行消毒隔離。定期對醫療器械進行消毒,做好病房管理,積極落實手衛生制度。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處理措施,以有效控制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情況[4]。
綜合上述分析,新生兒是院內感染的高發人群,這與其各重要器官功能未發育完全、自身免疫力低、病原體容易入侵等存在密切關系。除此之外,醫護人員未嚴格落實護理工作,未嚴格消毒和執行無菌操作等,亦會引起新生兒院內感染。全面分析和確定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提前做好針對性預防和護理,強化病房管理,加強院內感染致使的培訓指導,對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