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午儼 徐挺 張迎澳
武漢東湖學院
著眼當下潮流,“互聯網+”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它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正在逐步趨向于與互聯網結合,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的配置作用,將其融入與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然后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服務業等相結合,加速發展新興產業,為大眾創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了經濟的發展動力,促進地方經濟的有效增長。
“特色小鎮”是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成為一種市場化主導的創新創業發展的新模式,其本質是產城融合發展理念下的產業集聚、升級和培育問題,不同點在于特色小鎮的文化IP營造,實現產業、文化、旅游、生活的融合發展。它以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帶動當地的經濟建設為目的。是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廣的一個政策,而特色小鎮的建設,離不開相關部門及相關技術的大力支持宣傳,“互聯網+”即很有效的通過網絡大平臺,向各地人民推廣特色小鎮的相關特色農產品。如此結合的新經濟形態必能給“特色小鎮”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幫助,也為我們展示了這種新經濟形態所產生的良好效應。
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發言,“互聯網+”理念被他首次提出,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 。之后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一詞從此開始走進我們的各行各業,人們也開始積極探索如何+?+什么?+了能得到什么效果?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對這種新經濟形態保持著極大的興趣與思考,當然這種以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的全新模式確實不負眾望,通過手機下單游覽套餐,網導為你“私人定制”;移動端購買基因檢測,健康信息一應俱全;平臺上接受運動課程,私人教練隔空指導……旅游、醫療、健康等行業“觸網”后,更新了大眾對行業的原有認知,升級了消費者對服務的全新體驗。事實上,互聯網不再只是一個工具,早已成為生活方式本身,其帶來的是技術和理念的更迭,絕非簡單地將傳統行業從“線下搬至線上”。伴隨著消費行為碎片化、移動化、體驗化,傳統行業的變革也不只是從內到外智能化的升級改造,而是個性化、智慧化的發展。
目前,谷城縣經濟增長較快,經過初步的計算,2018年全縣的生產總值達到了370.08億元。當地主要的種植業生產也呈現出平穩的態勢,如茶葉、蔬菜等都較以前有增長的趨勢,而生擒類養殖則進行了平穩轉型,全縣售出豬肉同以往相比較有所下降,禽類則同比大幅度增長。整體而言,谷城縣正在發生改變,從以往的注重農產品的發展,到現在的科技與農產品相結合,共同發展,使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呈上升趨勢,當地的旅游業增長加快,以此帶動了當地農產品的發展,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實行城鄉一體化,形成了以城市帶動鄉村建設發展,以鄉村促進城市建設,提高了城鎮和鄉村發展的新格局。
當然,谷城縣的發展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交通出行不便,對物流運輸帶來很大的麻煩。宣傳能力有限,盡管當地也有建立屬于自己的產品銷售平臺,但是由于宣傳技術和能力有限,大部分消費者并不能快速完整的了解到當地產品信息。渠道單一化,傳統的經營銷售線隨著經濟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當地產品的供銷,導致很多產品走不出去,資金流不進來。
“互聯網+”新經濟模式在國內的飛速發展和深化,給傳統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甚至給地方經濟直接帶來了治病良藥,從源頭上給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與建議。我們都知道中國大部分地方的經濟發展都存在“供不出去,買不進來”的現實問題,沒有平臺宣傳,沒有技術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不會有點“閉關鎖國”的感覺呢,雖然這聽著比較夸張,可是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流量時代里,沒有哪種經濟形態不需要與時俱進,及時的更新傳統思維,創新發展。我們就以湖北襄陽的谷城縣為例,谷城就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以農林牧漁業發展為主,工業旅游業為輔的縣城。當地自然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南避暑山莊、承恩寺、賀龍司令部等名勝古跡也極好的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這樣一個地方在近幾年也以打造“特色小鎮”為方向,進行產業轉型,經濟形態創新改革。據最新調查資料顯示,谷城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75.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增幅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5個、0.3個、0.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6.43億元,同比增長3.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8.94億元,同比增長8.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9.71億元,同比增長10.4%。要問是什么促進了縣城的迅速發展,答案就是本文所討論的“互聯網+”極大的助推了特色小鎮的經濟建設。因為谷城縣近幾年正在積極用“互聯網+”的模式構建當地新經濟結構。以此促進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這對于正在緩慢起步的谷城縣有著巨大的好處。當地宣傳能力有限,就通過直播行業,主播與觀眾的互動,在某些特定的環節介紹當地的特色產品,將產品帶給觀眾。產業技術發展緩慢,就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引進先適合的技術。當地老兵退伍問題,就通過網絡宣傳組織活動,妥善安排了他們的就業生活,也提升了當地就業水平。無論第一產業還是到第三產業,谷城縣的傳統經濟體系正與“互聯網+”相結合創新產生新的“荷爾蒙效益”。
“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平臺,更是一個關鍵的樞紐,它將企業、政府、人民相聯合,各個層面整合自己有用的信息,不僅僅人民受益,還帶動了當地企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經濟。這就例如3p模式,各個方面各取所需,不僅僅在此基礎上收獲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更是推動了整體的快速發展。而打造“特色小鎮”也是同樣的道理,各傳統行業與之結合創新,不僅實現了自身產品轉型升級,也整體拉動了谷城縣的經濟水平。所以通過之前的例子我們相信未來谷城縣的產業形態會更加特色鮮明,環境更加美麗和諧,設施服務更加便捷完善。我們也相信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特色小鎮的政策也能更快更好的開展下去,并且為當地經濟取得穩步的提升,國家特色多樣化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