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隆祥,隆海玉,張露源,王偉超,張永成
(廣西大學 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產業扶貧是新時期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滇桂黔石漠化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培植壯大特色支柱產業,有助于帶動貧困戶增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現階段脫貧攻堅的主要關注點是如何探索出一條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的道路。產業扶貧作為重要的“造血式”扶貧開發模式,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引領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當前,滇桂黔地區扶貧能力建設對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具有關鍵性作用,有助于加速民族貧困地區鄉村振興進程。
廣西那坡縣屬于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與越南接壤,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山地多、田地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區;水資源極其短缺,嚴重阻礙了該地區農業的發展。但是那坡縣特殊的氣候條件和極具特色的農業資源也為其發展特色農業孕育了巨大潛力,桑蠶、油茶、道地中藥材、特色養殖及特色水果等一批名特優農產品得到了良好的挖掘與發展。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精準扶貧政策積極推動著農戶參與特色農產品生產,不僅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的增收能力,且從側面推動了特色產業的良性發展。但扶貧政策下民族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存在背離預期結果的風險,發掘產業扶貧的政策需求,探討民族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策略,促使產業扶貧政策符合農村貧困群眾需求,對于推進民族貧困地區特色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產業扶貧政策的不斷落實,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及適用性都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一是關于產業扶貧政策的研究,如田麗等[6-8]研究表明,產業扶貧政策在減貧效應、提高農戶總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正向積極評價;歐志文等[9-11]指出,目前產業政策多以財政投入為主導,不利于產業可持續發展和充分發揮扶貧效果。閆東東等[12]認為,產業扶貧政策可從提高龍頭企業扶貧積極性的角度出發,以獎懲的手段提高扶貧政策效果。農戶的人力、土地、資源情況存在差異,在扶貧產業的選擇上應精準到戶[13],建立精準識別、動態監測體系[14],才能發揮產業扶貧政策的最大作用。郭潔玨[15]針對貧困地區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提出,必須加大道路、飲水、電網、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從而破解農戶增收與產業發展的瓶頸。二是農戶對扶貧政策滿意度的研究。如焦克源等[16-20]指出,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滿意的關注點主要涉及公平合作、持續增收、透明程度、配套保障等方面。沈芳竹[21]研究了云南省貧困戶對精準扶貧效果的滿意度。鄧彩霞[22]認為,從扶貧先扶志和挖掘農村內在優勢出發形成內源式可持續增收扶貧機制可以提高農戶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滿意度。
農戶滿意程度是指農戶在接受到產業扶貧政策的惠及時,對其所形成的一些主觀認識與見解。農戶作為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參與主體,其對于當下產業扶貧政策的關注點和滿意度的探討具有重要意義,農戶的滿意度調查有助于及時調整優化扶貧政策以滿足農戶發展生產的實時需求,進而助推相關政策的完善與落實,提高農戶參與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產業興旺發達。基于相關研究成果提供的豐富素材和可供借鑒思路,筆者等基于廣西那坡縣的調查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從9個不同角度的變量對農戶滿意度進行實證研究,以期準確評估廣西那坡縣農戶對扶貧政策的滿意程度及現實需求,為產業扶貧政策的制定與調整提供理論依據和有益借鑒。
數據來源于2019年7月進行的廣西大學校級助力那坡脫貧攻堅專項調研。根據不同鄉鎮經濟發展水平、地理區位和產業分布等因素對樣本進行簡單分層,并最終選取百色市那坡縣7個鄉鎮11個村進行調研。
調查活動開展前,對實踐團成員進行入戶調查注意事項的專項講解,使所有人員熟悉此次調研的方法與內容。采用訪問調查法,由調查員入戶訪問,并一對一填答問卷,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涉及農戶對推動農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民生產技術培訓、扶貧政策中關于財政資金獎補、政府協助農戶銷售農產品方面的工作、引導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相合作、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支持、政府扶貧工作公開透明程度、扶貧項目信息傳達是否到位及扶貧政策的宣傳效果等9個項目的滿意度。共發放問卷251份(以戶為單位,1戶1問卷)。
對上述9個調查項目進行描述性統計,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5。運用SPSS 23.0對調研數據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樣本數據均為分類虛擬變量,且為同一量綱,因此無需將其轉化為標準化數據。使用因子分析時先進行適用性檢驗,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KMO檢驗的度量值高于0.7表明數據十分適用;0.6~0.7表明數據比較適合;低于0.5則表明不適合。再按特征值大于1和累計方差貢獻率在80%以上提取公共因子,即對因子載荷矩陣正交變換。最后采用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將因子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利用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表達確定組成成分的公因子,計算各因子得分,再將因子得分與相應的方差貢獻率相乘加總后得綜合得分,并根據旋轉后各成分矩陣中各原始變量系數絕對值進行歸類并命名。
因子分析模型:
Xi=αi1F1+···+αimFm+εi
式中,Xi=(X1,X2,X3,…Xn),為可觀測變量向量;Fm=(F1,F2,F3…Fm),為公共因子向量;αim為因子載荷矩陣;εi為特殊因子。
將公因子表示為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
Fi=βi1X1+βi2X2+···+βimXm
式中,Fi=(F1,F2,F3…Fn),為不可觀測的公因子;Xm=(X1,X2,X3,…Xm),為原始變量;βim為線性組合系數。
收回問卷251份,其中有效問卷212份,無效問卷39份,問卷有效率達84.46%。從表1看出,調查涉及城廂鎮、德隆鄉、百合鄉、百省鄉、龍合鎮、坡荷鄉和百南鄉等7個鄉鎮,212份有效問卷中,德隆鄉念頭村的最多,有41份(人),占19.34%。從樣本農戶特征看,參與問卷作答的男性122人,女性90人,分別占總量的57.55%和42.45%;其中屬于貧困戶的有139人(戶),占總量的65.57%。
表1 調查樣本分布情況Table 1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on samples
2.2.1 描述性統計 從表2看出,推動農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項目信息傳達是否到位、引導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相合作、政府扶貧工作公開透明程度及扶貧政策的宣傳效果的得分較高,均在3.67分以上,表明產業扶貧政策中這些方面的工作得到了農戶的廣泛認可。支持農民生產技術培訓、財政資金獎補及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支持的得分略高于3分,表明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中該三方面工作的滿意度略高于一般水平。而政府協助農戶銷售農產品的得分僅2.97分,低于一般水平,表明農戶認為政府應該加大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幫扶力度,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所有變量的標準差均小于1,說明農戶在各變量滿意度上的分歧不明顯,數據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2.2.2 信度和效度檢驗 從對調研數據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得出,信度檢驗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70,結構效度檢驗的Bartlett球度檢驗Sig值為0,顯著拒絕不適合作因子分析的原假設。KMO值為0.720,表明,原始變量數據具有可信度及結構效度,即用于分析的原始變量能夠準確反映調研區域農戶滿意度的真實特征。
2.2.3 提取因子 從表3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4個,且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0.089%,表明所提取的4個因子包含了絕大部分的滿意度信息。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進一步計算權重,權重是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1~4因子的權重分別為25.811%、19.084%、18.129%和17.065%。
表2 各調查項目的描述性統計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ous investigation items
表3 因子特征值及解釋的總方差貢獻率Table 3 Contribution rate of factor eigenvalue and explanatory total variance
2.2.4 因子旋轉 將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發現,旋轉在5次迭代后已收斂,從收斂后的旋轉成分矩陣(表4)看出,包含在同一公因子內的各變量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第1個公因子的構成指標主要為對政府扶貧工作公開透明程度的滿意度、對扶貧項目信息傳達是否到位的滿意度、對扶貧政策宣傳效果的滿意度,這3個變量主要反映農戶對政府產業扶貧工作各方面執行情況的滿意度評價,因此,將第一個公因子命名為扶貧執行力因子。第2個公因子的構成變量主要為對推動農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對引導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相合作的滿意度,這2個變量主要反映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產業發展基礎建設的滿意度,因此,將第2個公因子命名為產業基礎因子。第3個公因子的構成變量主要為對扶貧政策中關于財政資金獎補的滿意度、對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支持的滿意度,這2個變量主要反映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關于物質幫扶的滿意度評價,因此,將第3個公因子命名為物質幫扶因子。第4個公因子的構成變量主要為對支持農民生產技術培訓的滿意度、對政府協助農戶銷售農產品方面工作的滿意度,這2個變量主要反映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關于農戶自身生產經營能力扶持的滿意度評價,因此,將第4個公因子命名為能力幫扶因子。
結合各因子方差貢獻率權重可知,在滿意度的整體評價中,各因子權重分3個層次,扶貧執行力因子權重較高,產業基礎因子處于中等,物質幫扶因子、能力幫扶因子權重較低,說明農戶對其獲得生產、銷售的實質性扶持的需求最高,其次是對產業發展基礎的需求,對扶貧工作透明度及扶貧信息的傳達也有一定關注度。
表4 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后的成分矩陣Table 4 Component matrix of rotated factor loading matrix
2.2.5 綜合得分 對綜合得分進行排序和分類統計得出,滿意度綜合得分分布在低于-0.5分、-0.5~0分、0~0.5分和高于0.5分的貧困戶分別有21個、87個、80個和24個,滿意度得分小于0分的有108個,大于0分的有104個,農戶滿意度高于平均水平的戶數與低于平均水平的戶數相差不多,且絕大多數集中在-0.5~0.5分,表明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滿意度整體處于中立態度,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滿意程度的個體差異較大,即產業扶貧政策覆蓋不夠充分,得益于區域優勢、產業基礎、干部能力等因素,部分農戶能夠享受到較好產業扶貧,但受限于地理位置、信息閉塞、政策落實效果等因素,部分農戶未能享受到良好的政策惠顧,與實際情況較符合。因此,對于生產經營扶持、扶貧執行力的需求仍然較高,具體表現在如下3個方面。
一是農戶對生產環節的農資供給、財政獎補、降低生產成本的需求空間較大。實地調研發現,部分貧困戶由于因病因殘因學等家庭變故,經濟十分困難,對于種苗、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需求十分明顯,缺少幫扶則難以開展生產,產業扶貧政策定期向貧困戶免費或優惠提供生產資料,能夠有效降低貧困戶生產成本和時間精力投入,提高其生產效率。
二是農戶對營銷保障方面具有明顯需求,農產品的銷售價格、銷售渠道及能否獲得合同保障是農戶關注的重點。實地調研中,有部分貧困戶發展生產后面臨著農產品銷售無門、銷售價格過低的難題。農戶群體總體素質不高,信息相對閉塞,難以緊跟市場,部分貧困戶為了發展生產傾力投入,信息不對稱造成虧損,嚴重加劇其貧困程度。
三是農戶對扶貧執行力的關注較多。實地調研中,有少部分農戶對扶貧工作的公平性提出疑問,認為扶貧工作的公開透明程度有待商榷。農村是熟人社會,在向農戶提供優惠農資、成本補貼、務工機會等扶貧項目信息的傳達上存在差異,易引發矛盾糾紛。扶貧工作透明度的高低及信息傳達情況直接關系到農戶利益能否獲得公平的保障。
依據212戶農戶樣本的滿意度相關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構建產業扶貧政策滿意度指標體系,并計算農戶滿意度得分的研究結果表明:產業扶貧滿意度指標體系可劃分為扶貧執行力因子、產業基礎因子、物質幫扶因子、能力幫扶因子;在農戶對于產業扶貧滿意度得分上,得分低于-0.5分、-0.5~0分、0~0.5分和高于0.5分的貧困戶分別有21個、87個、80個和24個,主要集中于-0.5~0.5分,表明目前產業扶貧政策為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帶來一定的支持,但總體效果仍待提高,且產業扶貧政策對農戶幫扶效果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需要繼續加強完善落實,調整優化政策適應性,惠及農戶增收,支持產業發展。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可以得到幾點政策啟示:一是完善產業扶貧制度建設。根據農戶資源差異加強產業幫扶精準識別,確保可行性、適用性。加強基層精準扶貧管理,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流程進行嚴格的規范管理,發揮駐村干部能動作用,對于扶貧項目信息、扶貧資金流向等重要信息,及時宣傳解讀,避免“應扶未扶”。以實現動態機制為目標,提升扶貧的精準效果,切實杜絕虛假貧困、虛假脫貧。二是強化農戶生產經營扶持。全面打贏2020年脫貧攻堅戰,“輸血”式扶貧必不可少,但加強農戶生產經營能力培訓,實現“造血”式扶貧,是農戶持續增收的關鍵。扶貧政策的制定與調整可圍繞生產技能、農產品宣傳營銷等方面,為農村培養一批擅長生產、加工、營銷、電商等方面的實用人才。三是加強產業發展基礎打造。地理環境條件差是造成地區深度貧困的原因之一,要促進產業發展,必須加強農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政府及相關組織應提供更多對接機會,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同時促進產銷雙向信息交流,協助農戶銷售農產品,降低農戶經營風險。
不同地區的原始條件差異要求民族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政策的制定及實施應緊緊圍繞農戶需求,以進一步提高農戶滿意度,促進農戶持續增收為首要目標,從而實現民族貧困地區特色產業興旺,打通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促進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