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銘陽
近年來,人類對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已經逐漸從近海走向深海,雖然水產品需求總量的上升,但仍不能滿足。據統計僅上海市2018年全市的海產品消費規模就達萬噸級。由于我國內陸水域以及沿海資源有限,難以承受未來水產品需求增加的負荷,急需發展遠離陸地的深藍漁業,突破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瓶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
房熊是中國機械工程應用研究領域的杰出專家,近幾年來尤其致力于深海漁業相關高端智能集成化裝備的創新研發以及行業前沿性關鍵技術研究。房熊作為中國水產研究院專門引進的高技術人才,在深海漁業智能裝備的技術創新方面傾注的汗水已結出了累累碩果并取得了多項矚目成就。其本人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重要學術文章,他的研究成果對中國深海漁業的未來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以及技術支撐。
2015年前后,房熊將研究工作重點放在遠洋捕撈技術領域。經過幾年的潛心鉆研,他在深遠海新型捕撈裝備和工藝技術中取得重大突破,作為唯一發明人,獲得了“漁網泵吸清理分類一體化設備”等的專利授權。
房熊發明的設備可以應用在大規模遠洋捕撈、大型水產養殖場的捕撈作業中,只需將吸魚泵的吸口放入水中即可,無需龐大的起重設備,在遠洋惡劣的天氣情況下依然可以進行捕撈,大大提高了捕撈的效率,將漁獲和海水同時抽上船,與此同時吸魚泵的流速可以進行控制和調整,從而保證了漁獲在捕撈運輸的過程不會出現擠壓、碰撞等狀況,最大程度保證漁獲的品相完整及新鮮度,從根本上解決了遠洋捕撈設備受到惡劣天氣局限的重要問題。
房熊的發明設計從捕撈,到清洗、分類、裝載做到了一體化作業,大大節省了工作流程和人工成本。泵吸清理分類一體化設備兼具了漁獲的清理及分類功能,傳輸帶兩側的擋板上安裝有清水龍頭,可以對傳輸帶上的漁獲進行初步清理;高清防水攝像頭可以對傳輸帶上的漁獲進行觀察;紅外視覺感應器可以對漁獲的種類及大小進行判別,并且可以自動將不同的漁獲輸送到不同的貯存箱中。這樣可大幅提高工作的效率,減輕了勞動力強度和人力成本。簡化了設備的體積。該設備的采用了連接式模塊化結構設計,根據捕獲量及漁獲種類的需求可以在尾部連接不同大小和種類的存貯箱,提高了裝載的能力,適用于大規模漁獲的捕撈。
以往在南極磷蝦捕撈時,尤其在拖網和圍網這類大規模捕撈活動中,漁網中的磷蝦數量可從十幾噸至上百噸。漁船船體上的起重設備,常常難以將漁網中的磷蝦捕撈上甲板,尤其是如若遇到惡劣的天氣往往使得漁船上的機械設備無法正常工作,從而無法在第一時間對磷蝦進行各項處理,影響了磷蝦的品質更降低了經濟效益。針對這一關鍵問題,房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磷蝦捕撈設備,通過對吸魚泵進行結構優化,提升吸力的均勻程度,降低了吸魚泵對磷蝦造成的損傷。房熊的這一發明突破了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裝備技術局限性,促進了極地磷蝦漁場捕撈工藝的技術發展與革新,從而大幅度地提升了極地漁業的經濟效益。
深海漁業是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房熊通過他的技術創新和突破,促進了我國漁業轉型升級,為推動深藍漁業發展做出了貢獻,為引領并建立深藍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