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長安十二時辰》無疑是2019年最火爆的古裝懸疑劇之一。那么,靖安司和張小敬最終能夠揭穿主謀,解救長安城里的黎民百姓,除了正派的足智多謀、主角的機智過人之外,靖安司擁有的各種高科技“神器”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望樓是劇本的核心組織部分,跌宕起伏的劇情大多是圍繞它而展開。劇中的望樓有兩種,一種是城內每隔300步就有一個的小望樓,另一種則是靖安司里的大望樓。
顧名思義,望樓是指供瞭望的高樓。唐朝的望樓一般由臺基、闕身、屋頂三個部分組成。闕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兩旁各附有子闕;歇山式的大屋頂中間呈正方形,士兵便是在此最高點瞭望敵情。
靖安司大望樓相當于整個望樓系統的中樞神經,所有小望樓觀察到的情況、收集到的情報都要匯總于大望樓。然后,大望樓通過分析和判斷信息,再向各個小望樓下達具體的行動指令。
靖安司得名于“戡亂平鎮曰靖,四方無事曰安”。不過,唐朝并沒有靖安司這個部門,這完全是由作者杜撰而來的。
星羅棋布于長安城內的小望樓,高約八丈,是靖安司主要的信息和數據來源。它主要起監控城內盜竊、搶劫、毆斗等犯罪行為的作用,并根據大望樓發來的指令進行現場處置。
小望樓人員招聘條件極其苛刻。首先,要視力好,遠視眼可以優先錄用。其次,要繪畫功底佳,過目不忘者尤受歡迎。因為當時監控全憑眼睛看,抓拍只能靠手工畫。
小望樓的作用類似于現在公安機關的天網工程及交通部門的海燕系統。天網工程是利用圖像采集、傳輸、控制、顯示和控制軟件等設備,對固定區域進行實時監控和信息記錄的視頻監控系統。海燕系統能夠識別200多種車標、3000多種不同的車型,每秒鐘可以分析處理15張照片。
然而,在劇本設定的唐朝,小望樓上的士兵只擔負觀察敵情、報告敵情的任務。監視人員、監聽對話、畫出嫌疑人等“神技”,都是作者憑空想象出來的。
數據通信系統是把語音、數據、圖像信息轉變成電信號,經過調制,把頻譜搬移到適合于在某種媒質內傳輸的頻段,并形成某種有利于傳輸的電磁波,傳送給對方后再經解調還原為電信號。
在唐朝,靖安司利用旗語、鼓聲、燈光傳輸信號的辦法是非常先進的通信辦法。
旗語是一種利用手旗或旗幟傳遞信號的溝通方式,分單旗和雙旗兩種。人類使用旗語的最早記載是1684年,在逐步完善后形成了國際信號旗系統。
利用鼓聲或其他聲音傳遞信號的行為,在我國歷史上已經非常悠久。古代打仗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至于望樓夜間燈光傳遞信號的辦法,在古代確實是“高大上”的技術。
小望樓的“燈箱”分為上下兩排,每排六格,分別以燈的明和暗來傳遞信號。上排和下排前兩格代表個位,中間兩格代表十位,后兩格則代表百位。亮燈代表數字1,沒有亮燈則代表數字0。接收信號的一方,依據亮燈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一個三位數的數字,再通過“密碼本”翻譯成文字。
大數據原本是IT行業的術語,它具有量大、高速、多樣、價值、真實五大特點。相對傳統方法,大數據分析的優勢在于不采用隨機、抽樣分析法,而是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靖安司里的大案牘術是唐朝的大數據分析系統,它包含了一個存儲有長安城各行各業、各種信息的超大數據庫。當然,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翻閱資料、搜集數據、推算演算等工作,全部依靠人腦來完成。所以說,靖安司的書吏實際上是貨真價實的“人工”智能。
作者通過大案牘術把大數據分析系統引入唐朝,即便它還很原始,完全依靠人力來完成存儲、計算、搜索等工作,但其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尋找線索等方面的科學性、先進性,仍然直接體現在了靖安司超強的辦案能力上。
《長安十二時辰》中與現在高科技有異曲同工的裝備還有很多,比如依靠水力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并能報時的水運渾天儀;堪比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長安城立體模型及長安輿圖等。雖然,劇本的編排和設定必然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各種裝備也不一定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承認,大唐盛世的出現與唐朝科學技術的發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