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靜

“我每天要洗幾十遍的手,進家門洗,摘口罩后洗,摸臉前洗,收快遞后洗,飯前洗,做飯洗,便后洗,看手機后洗……洗得我的手都快裂開了。不僅如此,我每天都要用84給房間和物品消毒,84液、各種洗手液和肥皂囤了一柜子,還有好幾盒口罩、一次性雨衣、眼罩……可我還是忍不住在購物網上買買買,因為似乎只有這些才能給我帶來安全感,我是不是得上強迫癥了?”小宇無奈地說。
“小區里有確診病例了,雖然官方媒體稱病人和病人的家屬都去了指定醫院,可我現在每天還是很擔心自己和家人特別是孩子也被傳染了,心里特別忐忑,每天都量很多次體溫。我最近還總是感覺胸悶、憋氣,還渾身沒勁兒,冒著風險去社區醫院,醫生說我只是太緊張了,胸悶憋氣是被口罩憋得。可我還是很擔心,會不會是潛伏期或者是隱性感染,還擔心去社區醫院時被傳染上了……整天疑神疑鬼的,還想去大醫院拍CT、做核酸檢測……可又擔心去醫院檢查時會被傳染,真是左右為難……其實,我也知道我被傳染上的概率很低,但就是很擔心,我這是不是得了疑病癥了?”黃女士說。
那么,小宇和黃女士的行為算不算是醫學上的強迫癥和疑病癥呢?
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強迫癥和疑病癥的相關知識。
●強迫癥,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障礙,其特點是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自知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反反復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而無法擺脫。強烈的沖突使患者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小宇反復洗手、消毒,是按照衛生防疫部門專家的要求做好個人和居家防護,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的有意義的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這一點不同于強迫癥的無意義和無效的重復行為,且不存在對抗上述行為的反強迫。這只算是一種類強迫行為。
● 疑病癥,主要指患者擔心或相信自身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患者因軀體癥狀反復就醫,盡管經反復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以及醫生給予沒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郁。
黃女士擔心自己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可能存在的擔心,特別是當小區里出現了確診病例,而我們自身出現一些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吻合的癥狀,并且到過醫院時。黃女士也知道自己感染的概率很低,社區醫生的解釋也能讓黃女士暫時信服,這與疑病癥患者的堅持認定自己患了疾病且反復就醫、不相信醫生的解釋和檢查結果是不同的。這只是一種疑病心理。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的發展,我們的身心都處在緊張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與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的事項——傳染源(疫區、確診病人);切斷傳播途徑(戴口罩、洗手、消毒、隔離);特別是與其相關的癥狀(發熱、干咳、乏力、呼吸困難等身體感受),都會被我們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比平時更關注確診病例及其活動范圍,自身和家人的消毒隔離情況,以及身體感受,這是再正常、自然不過的事情。在疫情的威脅之下,這種類似強迫癥狀、疑病癥狀,以及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是具有適應性和保護性的,這是為了身體健康,為自己(家人)負責,也是為社會負責。
但是,當我們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身體上,就像拿著一個放大鏡在審視和檢查身體,對身體的各種感覺變得非常敏感,平時不容易注意到的感覺也變得清晰起來,更容易捕捉并放大一些不舒服的感覺,進而更加緊張,于是注意力更加聚焦于不舒服的感覺,由此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呢?
告訴自己,這是疫情之下的正常的和保護性的心理行為反應。可以從臨床特點和流行病的三要素來分析疑病心理:是否存在發熱、干咳、疲乏、呼吸困難等癥狀?是否近距離接觸感染源?是否存在一些傳播途徑讓自己感染?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如有必要,可以電話咨詢或做好防護到就近的醫院就診。
關注疫情信息每天控制在1小時以內。只關注權威媒體報道,不信謠,不傳謠。既關注壞消息,也關注好消息。
疫情打破了我們原有的規律生活,而盡可能恢復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的規律有助于我們恢復原有的心態。豐富的生活內容可以提升我們的心理免疫力。學習、工作、家務、運動、娛樂、吃飯、睡覺……都不能少。利用多出來的假期嘗試以前沒有時間嘗試的事情,如讀一本書,做一個手工,學一門語言或樂器等。
想想以往遇到困境,是哪些方法曾經有效地幫到了自己,這次可以繼續使用。有針對性地獲取調整心情的方法,如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瑜伽、太極等。人際支持能讓我們獲得支持與安全感,多跟家人交流,給你擔心的朋友打個電話,都有助于我們改善心態。
如果持續擔心感染,上述方法無效,請及時尋求心理熱線或精神心理科醫生的幫助。
最后,祝你在類強迫行為和疑病心理的保護下,平安度過疫情肆虐的特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