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潔蕓簡·育空間創始人中國國際薩提亞家庭模式心理師海靈格家庭系統心理師中德舞動心理師接受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嬰兒觀察督導心理學從業20多年,專業幼兒觀察領域超過15年擅長特殊兒童訓練及家庭咨詢
“不到三歲的女孩真真,自說自話地用蠟筆畫了兩個幽靈,并告訴媽媽說,幽靈是壞的,龍卷風來了把它吹跑了,隨后她又另外畫了一張龍卷風,是更加強烈的風”。
孩子都有天生的心理防御機制,在他們的故事或者繪畫中,會創造一些象征保護的力量來對抗內心感受到的恐懼。真真就是這樣,她在大人的言談中,感受到了最近世界發生的可怕事情。
狂風暴雨般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了一個多月,被禁閉了幾十天的孩子們,他們會經歷哪些不良情緒,我們該如何守護天使心靈呢?
1恐懼。當父母談論疫情時的緊張語氣和表情,孩子捕捉到后也感到緊張,更不用說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待在家中,把一些防護消毒現場視頻畫面呈現給孩子,這些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2躁動。躁動和孤獨有關,長期無法外出,沒有伙伴,讓幼兒感到孤獨,能量無法釋放。幼兒認知有限,他們覺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不能出去玩,不能去幼兒園,不能和小伙伴見面。生活規律被打亂,于是產生了孤獨、躁動與焦慮混合的情緒。
●???? 減少強迫行為,減少對手機與疫情的關注頻率。有些家長不停地刷手機,越焦慮越想看,越看越焦慮,這種行為已經帶有強迫性,將焦慮擴散給家人,給孩子帶來恐慌。
●???? 增加可控感。盡量在每一個時刻,做自己想做或者自己覺得有成就感的事情,比如做一個想做而遲遲沒有嘗試的手工藝品。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到,當父母討論疫情的時候,也邀請孩子加入其中,用孩子能懂的方式,和他討論,當恐懼的事情被適當地討論,孩子內心的情緒也隨之流動。
疫情帶來了壓抑的生活氛圍,讓生命原本的活力變得遜色。幫助孩子建立切實可行的作息表,讓秩序感引導生活回歸常態;保持運動,在室內也可以創造跑跑跳跳的環境;另外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帶領孩子觀察一棵植物每天的細微變化,在觀察的那一刻就能得到療愈,感受生命欣欣向榮的生命力。
疫情期間,無法外出上班的父母,也正好創造了親子互動的時光。
除了親子游戲與繪本閱讀,一起烘焙做飯,跟孩子一起聊聊家庭往事也很棒。研究表明,家庭故事非常有利于家庭成員親情聯結,給每個成員都帶來歸屬感。
很多學校開啟了線上課堂,利用視頻系統可以形成多個孩子共同參與的效果,視頻打卡,做手工、講故事、做體操等等,孩子只要參加一兩次之后,每天就會準時守在視頻旁邊,充實了學習,又讓生活有秩序!
比如孩子突然出現了明顯的飲食睡眠障礙或尿床行為;有易激惹的情緒與沖動行為,比如很緊張,總是緊握拳頭等等,父母發現類似行為異常時要及時向專業人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