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榮

在談及家庭教育時,“消失的父親”“喪偶式育兒”等相關詞條引發社會各界熱議,這反映出現存的一種現象—父親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缺位。
從小區公園、學校家長會現場到參加各種比賽、游樂場,陪伴孩子身邊的大多數是媽媽。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的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占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孩子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而大多數的爸爸,索性成了被動參與的角色甚至“甩手掌柜”。
然而,相關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個父親缺位的家庭里,孩子的社會化和性格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有研究指出,父子依戀關系的好壞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在家庭育兒過程中,父親對自身角色的承擔、與孩子形成良好的父子依戀關系非常重要。而這也是讓絕大多數母親頭痛的問題。究竟怎么才能讓“缺位”的父親回歸,研究發現,母親的行為反應竟會對父親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以青少年家庭為樣本,調查了母親的行為方式與父子依戀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當母親積極地促進和鼓勵父親與孩子互動時,母親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積極情緒會“傳遞”到父子互動的過程中去,使父親和孩子在一個相對較好的情緒氛圍中互動,從而促進父子依戀;相反地,當母親控制、貶損與阻礙父親和孩子的互動時,與此同時產生的消極情緒同樣會“傳染”到父子互動過程中,對父子依戀產生負面影響。
從父親的個人角度而言,多把時間留給孩子,擔負起作為父親教養的責任,積極參與到家庭教養過程中也是促進其與孩子情感聯結的一種有效方法。
父親的缺位成為一種越發常見的現象,很多媽媽戲謔自己“喪偶式育兒”的背后是對家庭教育中父親參與的呼吁。而母親也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媽媽多給爸爸一些參與教育子女的機會和鼓勵,使父親更多地投身于家庭教育過程中,方能使父子間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以及父子關系。
鄒盛奇,伍新春,黃彬彬(2019).母親守門行為與父子依戀的關系:父親教養投入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學(6): 1361-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