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瑞
【摘要】本文闡述了全媒體時代地方廣播電視臺的現狀,并就其如何增強新聞傳播力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對全媒體時代地方廣播電視臺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全媒體 地方電視臺 新聞傳播力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新聞業開創了全媒體時代。地方廣播電視是新聞傳播最重要的載體。從實用意義上來說,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新聞傳播創造了良好的網絡媒介,也為地方廣播電視節目的豐富和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微博、QQ、微信等社交軟件的興起不僅提升了信息交流的速度,同時也給地方廣播電視新聞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加強地方電視臺的傳播能力,才能促進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全媒體時代地方廣播電視臺的現狀
當下,地方廣播電視臺在新媒體沖擊下面臨著收視暴跌、受眾流失、廣告收益下滑等一系列危機。地方電視臺如何適應新媒體環境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和商業變現?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新挑戰,地方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必須對現有新聞傳播力度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充分認識現有傳播媒介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目前地方廣播電視臺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如下方面。
1.內容趨于同質化。眾所周知,地方電臺和電視臺的大多數新聞往往趨于同質化,這主要是因為信息來源受到地理特征的限制,這樣會導致公眾的審美疲勞,從而降低當地廣播和電視新聞的收聽收視率,造成廣播電視臺的巨大損失。
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移動互聯網徹底改變了傳媒業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傳播秩序。當前新聞同互聯網技術發展以前的新聞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新聞不再是單純地對新近事實的報道,而是信源、介質、用戶三方交互形成一種事實或者態度。其中,信源的來源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媒體不再獨占信息發布權,每個普通人都能用手機拍攝、發布。介質,不僅是媒體,也可以是自媒體、社交平臺等。用戶也不僅僅是受眾,同樣也包括媒體。
在此改變下,未來媒體的評判標準是,能否生產低成本、實時、海量內容對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傳統媒體能否轉型成功的標準在于,能否達到生產效率和傳播效力的裂變。只有整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才能有新的出路。但由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巨大差異,很難實現無縫對接。廣播電視傳媒往往習慣于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缺少創新。
2.傳播途徑單一。地方電視臺的新聞主要通過電視播出,雖然電視可以讓新聞達到廣泛傳播的效果,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地方新聞的傳播會相對遲緩。如果同時運用多種媒體進行傳播,新聞的傳播力度就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地方廣播電視新聞制作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播出速度受限,同時也增加了傳播成本,不利于地方新聞廣播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媒體融合發展應該以互聯網為基礎,打破傳統傳播的界限。僅以電視作為唯一傳播途徑遠遠不夠,應利用現代多種媒體作為傳播媒介,增強新聞的傳播力。
3.新聞傳播受地域限制。地方廣播電視臺收聽收視率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的制約,地方廣播電視臺一般位于人口較少的縣鄉鎮,新聞的收聽收看率自然不會太高。新聞受眾只能被動接受,不能相互溝通,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也制約著傳播的廣度。
地方廣播電視臺是新聞與民眾進行溝通的橋梁,但是由于地域和資源等各方面的原因,新聞制作人與觀眾之間缺乏良性溝通,這就降低了地方廣播電視臺在當地民眾心中的公信力,新聞制作人要從觀眾的角度出發不斷提高新聞產品的質量,加大宣傳力度,從而增強新聞的傳播力。
二、增強新聞傳播力的相關措施
為解決上述問題,讓傳統電視媒體在未來媒體格局中繼續保持發展優勢,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潛能,必須積極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增強新聞傳播力。新聞傳媒的發展應該遵循一個基本模式,那就是通過采集或整合相關內容資源,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內容,以內容吸引受眾群,再經營受眾群的商業價值。
因此,地方電視臺能否依托新媒體平臺,建立一套科學的內容生產與分發體系,以利用好新聞資源、做強內容、拓寬渠道、贏得受眾,決定著它能否在高度市場化的媒體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1.樹立全新的新聞傳播理念。傳統電視媒體必須樹立一種新的傳播理念,因為傳播理念是指導思想,更是行動的力量。在全媒體時代大背景下,地方電視臺要想真正實現新聞傳播力的不斷提高,就必須樹立“以觀眾為本”的新聞傳播新理念,廣播電視臺的目的是滿足廣大受眾的真實需求,不斷創新新聞制作和傳播理念。信息技術和媒體融合的發展促進了新聞傳播。地方廣播電視臺應始終站在新聞領域的最前沿,向廣大受眾傳播優質新聞,提高收視率。
2.建設網絡電視平臺。美國傳播學者羅杰·菲德勒說過,“通過研究作為一個整體的傳播系統,我們將看到的新媒介并不是自發地和獨立地產生的——它們從舊媒介的形態變化中逐漸產生。當比較新的傳媒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傳媒形式通常不會死亡——它們會繼續演進和適應”。
因此,面對新媒體的興起,傳統電視沒有采取消極退出的方式,而是立足自身的媒體形態,吸收新媒體技術,不斷演進、不斷發展,搭建網絡電視平臺,拓寬新聞信息發布渠道,使之更容易統一管理相關信息,改進自身不足,從試點到推廣,不斷加以完善。
網絡電視臺作為一種新媒體,不僅具有傳統電視原有的多種功能,而且增加了傳統電視所不具備的廣泛覆蓋、海量內容、即時通信、互動分享等新功能。它將網絡平臺和電視平臺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了一個新的網絡視頻媒體平臺,正好符合新媒體對傳統電視產業生存和發展的轉型要求。
據統計,目前我國在線運營的廣播電視網站有上千家。從當前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模式應以海量信息、雙向互動、專業化發展為方向。通過互聯網、有線電視網絡、無線傳輸網絡、寬帶等提供新的互動新媒體平臺網絡,實現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3.構建完整電視產業鏈。從盈利模式來看,傳統電視產業鏈是以免費節目獲得收視率,進而獲得廣告收入帶來經濟效益。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后,其盈利模式是將信息轉化為商品,直接銷售創造利潤。因此,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必須構建完整的網絡電視產業鏈,圍繞信息產銷展開任務。
具體任務如下:
一是生產網絡化平臺。這里的生產是指廣義上的生產經營。在傳統電視產業的生產系統中,生產運營模式是模擬模式和非數字模式。要全面實現電視媒體的網絡化制作,必須實現節目制作、采集、存儲、傳輸等環節的數字化,實現制作主體的網絡化。
二是制作模式的定制轉變。傳統電視的制作模式是一種粗放型的制作模式,沒有針對性、專業化的受眾市場。網絡制作與傳統電視制作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網絡制作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細化和個性化。
三是多向生產流程。網絡電視平臺除了保留傳統電視的上下游流程外,還增加了反向和雙向的多向流程。
4.加強制度創新。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催生了電視產業體系。這樣的新體制不僅可以決定電視產業的資源配置,還刺激電視產業的生產力增長,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創造多種收入渠道。但是,舊的電視產業體系缺乏市場,針對目前的情況,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遠程產業體系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管理體制和傳輸體制兩個方面人手。實施個性化生產計劃,提高計劃成本,以無線化媒體平臺吸引更多電視觀眾,增加地方電視節目收視率。地方廣播電視臺要強化地方新聞頻道的特色,地方新聞個性化有助于地方廣播電視臺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積極探索與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進程就是對傳統電視媒體不斷完善、創新、優化的過程。新的經濟時代不僅給新聞傳媒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為之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全媒體時代,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對傳統的地方廣播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地方電視臺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努力提高自身的傳播能力,推進改革,發展創新,努力提高地方電視臺的傳播能力,實現自身價值。
(作者單位:阿勒泰地區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鄧艷昕.全媒體時代地市電視臺新聞節目的應對方法初探[J].西部廣播電視,2017(2):161-161.
[2]鮑新文.融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2).
[3]王曉玉.“互聯網+”背景下媒介融合發展方向探索[J].新聞傳播,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