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順

老式留聲機
我最早受到的音樂熏陶是源于家中一臺手搖唱機,也稱留聲機。它是手搖式、發條傳動的,用唱片播放發出聲音,是最早的會發聲的音樂設備。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電力開始用于傳動機器,留聲機也隨之發展為電動傳動,便稱之電唱機——俗稱“電轉”。20世紀60年代后,音響設備的不斷發展,聲音效果更加豐富、音色更加完美的音響設備問世,留聲機便淡出了人們的音樂生活。但對于我來說,開啟我音樂認知的原始設備——手搖式留聲機,卻永遠銘刻在我的心里。
留聲機誕生于1877年,是美國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所發明的。初時,留聲機的雛形只是一個大圓筒,曲柄和卷在圓筒上的錫箔紙組成能發出聲音的機器,曾稱之為19世紀最振奮人心的三大發明之一。10年后,愛迪生才又對留聲機的圓筒和曲柄進行了改進,由發條驅動著圓盤式轉動,之后留聲機才陸續普及到世界各國。
從1920年后,唱片由直徑30cm的黑膠木制作,轉數都是每分鐘78轉。之后,電唱機的出現,唱片的材料也逐漸由薄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直徑分25cm和17.5cm唱片兩種,唱片也曾經有過45轉,最后發展到33.3轉。多年后,我參加工作時,手搖唱機已經被電動取代,我工資第一次消費就是買了一臺電唱機,我清楚記得是67元。
在我的記憶中,最早聽到留聲機播放樂曲還是讀幼兒園的時候。我的幼兒園生活是在20世紀50年代。因為父母只有周日才休息,那時我平日都是在幼兒園,周日才能夠在家與父母共度。周日父母也不清閑,他們要忙于買菜、洗衣、做飯和整理家務,準備下一周的生活必需品,幾乎沒有時間陪伴每周才回家一次的我。
我從幼兒園回家沒有事情做,也沒有人陪著玩。雖然家里有臺電子管收音機,但播出的兒童節目并不很多,于是父親便會打開留聲機,播放他儲存的唱片給我聽。如此,在我剛剛接觸音樂世界時,便是由這臺留聲機作為音樂啟蒙的。那時,我對留聲機很感興趣,每每都是站在留聲機前,好奇又認真地聽著唱機頭觸及旋轉唱片所奏出的樂曲。
也許是因為受到了這樣的啟蒙,我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對那臺留聲機也是分外喜愛。直到6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記得那臺留聲機擺放在家中的樣子。父親的留聲機存放在一個大皮革箱子中,箱子蓋總是合上的,需要聽音樂時才打開。家里的唱片都是黑色膠木的,唱片中間是圓形紅色貼紙,上面繪有華表圖案。箱子的底板有個小槽,里面存放著比縫衣針粗,但長度不足縫衣針1/3的唱針。
剛接觸唱機時我還很小,雖對手搖留聲機有著深刻記憶,但家中眾多唱片已經記不清了,只對父親的兩張唱片記憶猶新,一張男女生唱的《松花江上》,另一張是二胡曲《黃水謠》。對其記憶深、記得牢是因為那時我經常跟著父親一起聽這兩首歌曲,尤其是《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至今我們還能一句不差地唱出來。

我珍藏的老唱片
《松花江上》曾被譽為抗日流亡三部曲之一,歌曲是對日本侵略者侵華的“九一八”事變,給中國東三省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大量的東三省人民被迫離開家鄉,到處流浪生活的訴說。我被那激情、抒發的旋律,那強烈傾訴、悲憤的歌詞所感染著。“……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尤其高潮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那回腸欲斷、撕心裂肺的呼喚,感染著、震撼著我的心。歌詞是悲憤,是對要回到家鄉的強烈渴望,樂曲的效果烘托了歌詞的情感,音樂的力量巨大又鏗鏘有力,這首歌曲使我為之動容,使我幼小心靈中深深地埋入對侵略者的仇恨。
《松花江上》這首歌曲給我強烈震撼的另一個原因,是源于母親給我講述的她和父親的故事。我父親黃厚培是1943年抗戰時期入學北京大學文學院,讀中國文學專業。當時北大文學院的校址還是在現在五四大街的紅樓西側。母親和父親相識后,母親偶爾會到父親的寢室來玩。母親向我介紹過,父親同公寓(現在稱寢室)合住著4個愛國熱血青年,他們對日寇侵略中國滿腔憤恨。母親告訴我,她曾經見到過父親寢室桌子上總是擺放著一臺手搖留聲機,多次在此看到過父親和同寢室的幾位同學一起隨著留聲機的樂曲,邊哭邊唱著《松花江上》這首歌曲,這幾位愛國青年給母親留下了深深的記憶。
母親和其他幾位同學也熟悉,知道父親寢室有位來自東北黑龍江姓謝的同學,因日寇侵略,家鄉淪陷,他與家人從此失去聯系,日本侵略者造成了他與父母、與家人、與家鄉人天各一方。他惦念家鄉父老,懷念家鄉之情使他經常落淚。父親幾位同學懷著滿腔的愛國熱血,以及被同學的現實遭遇所感染,所以經常會在寢室和著留聲機的音樂同唱《松花江上》這首歌。為此父親一直收存著這張唱片,之后多年,父親在自己家中仍然經常會打開留聲機,閉上雙目傾聽這首歌。
父親喜歡拉二胡,常常跟著《黃水謠》這首曲的唱片音樂拉胡琴。在環境的熏陶下,幼時的我開始隨著胡琴和唱片的樂曲聲哼著,隨后也學會了這首歌,很快也就跟著琴聲,充滿激情地唱起來:“黃水奔流向東方,河流……”
我的音響設備已經更新了,但那些唱片,我仍然珍藏著。每年的9月18日,我依然會沉靜地傾聽幾遍《松花江上》《黃水謠》這兩首歌。
(編輯·張子樂)
kelemy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