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援軍

即使到了冬季,與老娘的外出也從不間斷
因為一次居民座談會,得到了一個暖心的線索,認識一位生活中充滿溫度的朋友——王黎風。他在十多年里拍攝了周邊社區街道風貌照片數萬張,直觀記錄觀音寺地區的發展變化。
當我們相見時,憨厚的笑容與各種榮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2010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評選的北京市萬名孝星獎章,獎章上刻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孝老”字樣。2011年6月,他被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評為北京市社會領域優秀共產黨員,他還是大興區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度獲得觀音寺街道頒發的“最美孝星家庭”獎杯。
在他與我分享的人生經歷中,我感到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良心、孝心、言行……一路人生一路光輝。
王黎風的外甥女張然介紹:她能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上大四時入黨,就是受到身為優秀黨員的舅舅事跡的激勵。
王黎風大妹妹一家,當年從東北返京因指標限制而回了衡水老家,妹妹的女兒張然每年放寒暑假時,都來北京舅舅家走親戚。她看到舅舅作為萬名孝星和優秀共產黨員所獲得的各種獎章和證書,看到網上和報紙上介紹舅舅的先進事跡,這些都成為自己積極要求上進的動力,在填寫入黨申請書時,也寫上舅舅的事跡是為之自豪的,這也得到學校黨支部的贊許。
關于王黎風的一個個小故事,成了社區居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的“家常話”。他沒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不會說感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不是叱咤風云的創業先鋒,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共產黨員,可貴在于,他時刻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踐行自己在黨旗下的誓言,讓周圍的群眾隨時能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共產黨員的烙印。
2005年,王黎下崗了。但如劉歡的那首歌《重頭再來》唱的,天生樂觀的他,并沒有看重眼前的困難,憑著年輕時學過修理自行車的底子在家門口開起了修車點。別看每月的收入只有幾百塊錢,王黎風給別人幫起忙來卻是毫不含糊——小區里的殘疾人、特困人員的小活兒他從不收錢。他淡淡地說:“他們收入也不多,街里街坊的,就當給大家幫忙了,再說,我還是個黨員,黨員幫群眾這不應該的嘛。”王黎風不僅僅幫助小區里的居民,看到素不相識的路人遇到了困難,他也不會袖手旁觀。2010年春節前,有位老人騎著三輪車不慎摔倒,王黎風見狀扔下手里的活就沖了過去……幾年下來,這位“黨員修車工”的樂觀與熱心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歡。

北京市社會領域優秀共產黨員證書

北京市萬名孝星獎章
2007年秋,王黎風聽說小區里一個叫張晉凱的人失業在家,一直找不到工作。隨即主動找到他,王黎風一邊替他張羅開張,一邊手把手傳授技術。為了方便照顧“徒弟”,王黎風讓張晉凱把攤子支在離自己不到100米的地方。2008年社區里組織奧運志愿者隊伍,兩人一起報名參加了義務巡邏,黨員群眾攜手為保障奧運添磚加瓦。每天收攤后,師徒二人還義務在小區里巡邏,幾年來,他們成了社區里最活躍的志愿者,在他們的帶動下,很多黨員和居民都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隊伍中。
因為所在的團河小區老年人多,很多身體不好的老人買菜回來累得站在樓前直發愁,這樣的細節也被王黎風發現,于是他主動擔負起困難老人生活的諸多照料工作,騎車帶老人去銀行、幫忙拿東西上下樓,在老人們心中,他更像是值得信任的親人。
《好人王黎風》一篇報道講述了這位社區老人身邊特殊親人的故事:為更好地照顧患病的家人,前兩年王黎風收了修車的小攤點,在家里開了一家網店,雖說人不常到街面上去了,但熱心腸一點兒沒變,他同樓門80多歲的老黨員汪花蘭和老伴兒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他主動找到居委會要求和她結成黨員一幫一的對子。王黎風幫老人買菜、取工資、送老人去醫院看病,儼然成了老人的守護神。
王黎風的事跡得到了居民和居委會的廣泛認可,但每當面對推薦評選“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人物的時候,他總是婉辭:“我就是一個普通的黨員,按照黨員的標準做點小事。再說咱們小區的居民都是幾十年的老街坊,能幫一把的時候,我搭上一把手也是常事。”正是這些小小不言的常事,讓王黎風成了團河社區最值得居民信賴的好人。
王黎風的母親高桂華,1934年出生,她和同村的王黎風的父親于1949年在河北衡水結的婚。父親是在老爺爺的安排下,從老三家過繼給老四家(即后爺爺)的。
2000年,王黎風家的經濟狀況略有好轉,卻又趕上單位讓他這種普通工人下崗。失業之后,他沒有氣餒,在家附近的市場里開起了小賣部,生意伴隨著心情一天天好起來。然而后爺爺奶奶卻先后病倒,母親、岳母也因上了歲數處于多病狀態,王黎風夫婦擔負起了照顧多位老人的重任。
后爺爺奶奶,兩人同歲,都是1917年生人。他倆均無工作,靠吃低保度日,由于沒有醫保,生病住院是全額自費,王黎風和母親增加了醫藥費和照顧病人的雙重壓力。后爺爺突患尿血和十二指腸及胃潰瘍,王黎風帶后爺爺跑醫院做胃鏡檢查,忙前忙后。后爺爺在家病臥一個多月,于2006年初過世。后爺爺病故不久,后奶奶先是得了膽總管結石,接著又得了小腦萎縮癥,一年比一年厲害,成天折騰,關門夾自己的手,腦子一陣明白一陣糊涂。
后奶奶患病后先是王黎風母親照顧她,照顧了一陣把母親累病了,母親在醫院動了大手術后體力大不如前,無力照顧奶奶。于是,王黎風愛人接手,并且跟她住在一屋同睡雙人床。老奶奶白天黑夜睡不了覺,熬得王黎風愛人的腿和臉全是腫的,愛人白天要上班,晚上照顧病人,照這樣下去,非累趴下不可。
在這種情形之下,王黎風接下了照顧老奶奶的重任,他索性打起了地鋪,在這間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睡就是四五年,直到把老奶奶養老送終。為了老人健康,王黎風每天堅持給奶奶燙腳,睡覺前給她掖好被子。但每天半夜一兩點鐘老奶奶就醒了,折騰得王黎風睡不了覺,早晨五點鐘老奶奶再次入睡,可這時王黎風卻要干活兒了。
做早餐、送孩子上學、看小鋪……忙得不可開交,為了照顧老人,小鋪只能在無奈中歇業了事,于是也便有了他在小區中的修車攤兒。
王黎風的母親共有5個子女,可就他一個男孩,所以在照顧老人的問題上,他沒有絲毫怨言。平時夜里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的王黎風,從早到晚沒有閑的時候。每天都要洗一大桶“尿子”。那時家里窮,買不起洗衣機,尿戒子就是用手洗。先把尿子放在白色大塑料桶里浸泡,尿子上面有屎有尿,他全不在乎,順便洗的還有汗衫背心等家人衣服,連洗帶投帶晾,總得兩個多小時。老奶奶喜怒無常的問題到了后來越發嚴重,就拿吃飯來說,飯做好了給端上來,老奶奶一下子莫名其妙把飯碗給打翻了,飯菜撒了一地。過上一會兒,又給她端上一碗,她變得跟沒事兒人一樣,乖乖地吃了起來。
照顧老奶奶到了第四個年頭,王黎風岳母也得了重病,在床上躺了整整兩年,這期間是愛人過去全程照顧,王黎風偶爾抽時間去探望,但老年癡呆嚴重的岳母已經認不得人了。2012年,老奶奶生命的最后三個月,身邊一點都離不開人,輸液時,老奶奶自己往出拔針頭。這最后一程,是王黎風和從城里趕來的兩個妹妹在團河醫院(利康醫院)輪班照顧的,直至2012年7月夏天病逝,老奶奶活了97歲。
2017年12月,王黎風55歲時辦理了退休手續,經濟上寬裕了,生活也越加變得順心,如何讓老人有個更加幸福的晚年,成為了他思考的問題。索性蹬上小三輪車,拉著老娘開始了旅游之路。大興區的公園幾乎轉悠遍了,月季園、南海子、耕織園、桃花園、愛情海、玫瑰園、涼水河、興旺公園、野生動物園、北普陀影視城……但母親最常去的還是念壇公園,近半年來幾乎天天去,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進園后,有腰肌勞損的母親就走小圈,王黎風則走大圈,并時常用手機拍攝這“生活好幸福”的美好瞬間。

孝心,已成公園的一景兒
其實,王黎風是個愛學習、勤思考的人,他始終有著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只是各種條件所限,早年的大把時間都用于為生計而奔波。即使如此,王黎風從2005年開始,就在方圓3公里的周邊,見縫插針地騎著飛躍牌26自行車,一邊騎車一邊拍照,單手扶把,單手拍照,用家里80年代買的一臺老照相機,攝下附近小區、街道、建筑等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從年久失修的堿河橋,到沐新路的電網高墻,從反腐敗教育基地,到飯館林立的商業街以及小商品市場,百十畝地的大市場今后則是觀音寺地鐵站,數萬張照片中,總會有些典型的有價值的影像。
王黎風把愛好攝影的東北高中同學武建淮加為QQ好友,相互交流,這位愛跑馬拉松、愛拍登山照的“驢友”,從東北興凱湖調回老家山東萊蕪。QQ好友中還有黑龍江密山電視臺記者孫云閣,專拍興凱湖,他的微信公眾號興凱湖映象豐富多彩,這對于有過興凱湖生活經歷的王黎風來說是難得的知音。他們網上認識已有七八年,一張張新老照片,勾起了王黎風對興凱湖前世今生刻骨銘心的記憶……
(編輯·郎永)
332178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