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光輝
2019年是清華大學的“學風建設年”,9月10日教師節之際,校史館一樓大廳舉辦了“清華大學優良學風檔案史料展”,展覽的主題是“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分為“歷史上的清華好學風”和“清華學風新面貌”兩大板塊,由17個立式展柜和6個平式展柜組成,共展出反映清華人優良教風、學風、校風的檔案實物一百五十余件。
檔案實物既有不同時期學校關于加強學風建設的文件制度,又有體現廣大教師嚴謹治學的教材教案,還有反映清華學子刻苦攻讀的筆記、考卷等。展品的年代跨越了清華大學近百年歷史,是一代又一代學霸們用嚴謹和勤奮寫給歲月的“情書”。
在展品中,有20世紀20年代王國維編寫的《清華學校研究院講義》,有清華大學校歌詞作者、國文教員汪鸞翔批閱潘光旦哲學試卷寫下的評論,有物理學大師葉企孫批改的李政道的電磁學考卷,有1936年張光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期間的《留美報告》,有華羅庚《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的文章修改稿……一代代大師用工整的字跡、精準的繪圖和嚴謹勤奮的態度向我們展現了在那個滿懷激情和熱血的歲月里,他們為之付出的精力和心血。
如果說大師的年代離我們略微遙遠,只能仰望,那么新時代的學霸精神卻能讓我們為之一振。這些身邊的榜樣讓我們看到差距,為之感嘆:“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我們還努力。”
同樣是展覽上的展品,不但上了展柜,而且上了熱搜,那就是很多畢業生和在校生的筆記、作業和學習日程表等。清華大學官方微博上曬出了12張日程表,每張日程表上都工工整整、滿滿當當地寫著清華學霸一周七日的行程。排在前兩位有點相似的計劃表上記錄著:清晨6點起床鍛煉、吃早飯,6點40分開始學習,期間是滿滿當當的課程安排、社會工作,凌晨1點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后睡覺。日程表上還有自我總結和自我反省,以及有沒有把每一項任務都完成得盡善盡美……
這兩份計劃表的主人是清華大學雙胞胎姐妹花馬冬晗和馬冬昕。姐姐馬冬晗在清華大學精儀系,三年學分成績名列專業第一。妹妹馬冬昕在清華大學化學系,三年學分成績和素質測評均為本班第一,還當選了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姐妹倆都獲得過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而每年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中只有5人能夠獲此殊榮。
“周計劃表”是馬冬昕在社會工作概論課上學來的方法,老師建議大家通過計劃表來平衡學習與社會工作的關系。“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一定要學會調整。”馬冬昕一直記得老師上課時強調的話,“一方面,不要被計劃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不要讓生活中的變化太多。”
有了計劃表,馬冬晗和馬冬昕姐妹倆把一周的時間合理分配下來,每天都要總結計劃完成情況,表上還時常出現“高效、專注、多思、少言、必行”等自我激勵的話語。每天早晨6點30分,姐妹倆一起起床學習,晚上自習到10點30分教室關門才收拾東西回宿舍休息。這樣一天天堅持下來,到了大二時,姐妹倆就完全跟上了老師的節奏,真正把進度把握在了自己手中,成績雙雙躍居專業第一。
馬冬晗在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上這樣說:“我不一定比別人聰明,但我比較會控制自己,自律和意志力幫助了我,正所謂‘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一代學霸有一代學霸的使命,但每一代學霸的成功都是厚積薄發得來的。華羅庚在《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中這樣寫道:“我讀小學時,因為成績不好就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初中一年級時,我的數學也是經過補考才及格的。但是從初中二年級以后,就發生了一個根本轉變,這就是因為我認識到既然我的資質差些,就應該多用點時間來學習。別人只學一個小時,我就學兩個小時,這樣我的數學成績就會不斷得到提高。經過長時間的勞動積累,就多少可以看出成績來。是的,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
沒有天生學霸,只有厚積薄發。無論哪一代的學霸要想成功,都是靠著學習和積累,優良學風代代相傳,“嚴謹、勤奮、求實、創新”,是每一代學霸都離不開的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