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玲
最近,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舉行,這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參與諾貝爾獎科學家最多的盛會,為亞洲之最。令人驚嘆的是,在這些擁有“世界最強大腦”的大咖、大腕中,有一個來自上海的15歲女孩,她就是談方琳。
談方琳出生于上海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數學老師,受他影響,談方琳從小就喜歡數學。
上小學后,因為數學成績很突出,談方琳在父母的建議下,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興趣使然,談方琳愛跟難題較量,每解決一道難題就開心得像吃了一頓大餐似的。得益于這份執著和堅持,她成了同學中的佼佼者。有一次,老師推薦談方琳參加一個全國性的數學競賽,她拒絕了,老師很不理解地問她:“大家來都是沖著數學競賽去的,你為什么不愿意呢?”談方琳解釋道:“我是為了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如果參加競賽,那就要無窮無盡地刷題,說不定會因此讓我失去這份喜愛。”慶幸的是,談方琳的父母一致支持她的決定。
上初一時,談方琳對數學的喜愛有增無減,尤其對數論方向很感興趣,經常向父親問這問那。父親特意幫她聯系到了華東師范大學研究數論的一位數學教授,談方琳很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跟著這位教授專心做研究。在這位教授的引導下,時年13歲的談方琳就能獨自閱讀權威雜志《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相關文章。
不久后,談方琳開始研究自己的第一個課題——“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 她信心十足,一頭扎進深愛的數學世界,只希望能盡快找出成果。誰知,時間過了一個月,談方琳的研究也沒有什么進展,她有些喪氣了。
好在,教授及時給談方琳打氣:“對于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面對困難和失敗,要調整心態,反復地重新開始。因為科研過程中,失敗總是比成功多很多。”爸爸也鼓勵她:“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不停地去吸收新知識,不要害怕失敗,耐住寂寞,才能成功。”聽了他們的話,談方琳才意識到,想要探索未知領域,自己還需要在課題上花費更多時間,要多和教授討論,并不停地吸收新知識,還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此后,她調整心態,重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
功夫不負苦心人。初三時,談方琳憑借課題“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得“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 一等獎和主席獎(唯一初中生獲獎者)。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高的成就,談方琳頓時被整個教育界和科研屆高度關注,也成為父母的驕傲。
首戰告捷,收獲的喜悅更激發了談方琳的數學學習熱情。半年后,她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從而改進了2013年的《美國數學月刊》上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而這個估計式,是加拿大一位知名數學家歷經5年的研究成果。后來,這位數學家還提出要拜訪談方琳。
正是因為這一卓越成果,談方琳被邀請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本次盛會年齡最小的參會者,還被譽為“最年輕的科學家”。對此殊榮,談方琳很低調地說:“我只是嘗試著做了一點小研究課題,根本沒有資格炫耀。我喜歡追科學巨星,而科學巨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腳踏實地、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