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人民陪審員 專家陪審員 制度構建
作者簡介:徐珊珊,燕山大學文法學院2017級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30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法院吸收普通民眾參與審判工作的一項制度,專家陪審員制度則是吸收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工作的制度。在專業性較強的訴訟案件中,專家陪審員的參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家陪審員制度是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特殊形式,由人民陪審員制度衍生而來。我國人陪審員制度自建立以來,經歷了一系列改革,涉及專家陪審員制度的政策法規有:2010年1月12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2019年5月1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特殊案件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的,由人民法院在符合專業需要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隨著司法實務中各類訴訟案件的專業性、技術性增強,鑒定類案件數量逐年遞增,建立完整的自成體系的專家陪審員制度具有必然的司法效用及社會價值。
(一)專家陪審員制度的概念
專家陪審員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專業性較強的第一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時,吸收具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學者,與法官組成合議庭參與案件審理,就案件涉及的專業性、技術性事實、證據認定發表意見的制度。
(二)專家陪審員的特征
1.專業性。吸收專家陪審員參與的案件為涉及專業性、技術性事實、證據的案件,因此選任的專家陪審員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某專業領域的豐富理論與實踐經驗。對“專業性”的理解應從廣義的角度。“專業性”不能局限為頭銜、職稱等,具有專業知識,能夠對專業性、技術性問題作出權威解釋的專業人才均可納入專家陪審員的選任名單。“豐富經驗”是指在某一行業領域從業時間較長,或者對某一領域有較深的研究,對專業性、技術性問題有較高的敏感度并能結合自身經驗給出科學、合理的解答。以“豐富經驗”標準選任專家陪審員時,應不受年齡、職業、學歷、專業等限制。
2.獨立性。與訴訟中的其他角色相比,專家陪審員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其一,對比專家輔助人。專家輔助人與專家陪審員制度的主體均為專家,二者區別在于專家的立場不同。專家輔助人系由當事人聘請,其主要觀點圍繞該方當事人訴求展開。專家陪審員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審理需要聘任,專家陪審員同法官處于同一訴訟地位,依法行使權力,不受他人干預。對案件事實、證據的認定,專家陪審員以專業知識、從業經驗等進行客觀的分析判斷,對專家輔助人的陳述可以反駁、否定,獨立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二,對比司法鑒定人。司法鑒定人員被稱為法官的裁判助手,僅就法官指定的事項進行司法鑒定,出具鑒定意見,鑒定意見的采信由法官決定。鑒定人不參與案件審理,對案件的專業問題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專家輔助人參與案件的整個審理過程,對案件涉及的專業性問題、相關證據均可以提問、發表意見。專家陪審員對專業性事項的認定,同法官享有同等的裁量權,其意見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不需經過法官的審查。
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的專家陪審員制度司法體系。有專家陪審員參審的案件多分布于政治、經濟發展相對發達地區,各地各級人民法院對專家陪審員制度的司法適用仍處于探索階段。
(一)專家陪審員制度在我國的開啟
1991年6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復函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專利案件時給出指示意見:人民法院在審理第一審專利案件時,可以根據該案所涉及的技術領域,聘請有關技術專家擔任陪審員。該復函開啟了專家陪審員制度在專利案件中的應用,未涉及其他類訴訟案件。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 的通知》指出,“依法充分運用專家陪審員制度,擴充證券案件審理的知識容量和審理深度,提高證券案件審判的專業性和公信力”。該通知將專家陪審員制度應用的范圍拓展至證券案件,但專家陪審員制度的司法適用依舊狹窄。應訴訟案件專業化發展趨勢,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人民法院在審理知識產權、金融、涉外案件等專業性訴訟時,均聘任過專家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①。
(二)專家學者對專家陪審員制度的研究
何家弘教授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陪審法》(草案)中提出了建立專家陪審員制度,并提出該制度的建立構思。李玉華博士在撰寫的《中國特色陪審制度的新發展》一書中,提到了專家陪審員的概念,但未對專家陪審員制度的具體構建詳細研究、闡述。
(一)走出法官認知困境
司法實務中,遇專業性案件,法官常常處于被動狀態。由于專業知識缺乏,法官不能自主判斷專業性、技術性難題。面對當事人對專業性、技術性事實的陳述、相關舉證,法官不能抓住關鍵事實、證據,不能有效提問,亦不能組織實質的質證。另,隨著公民維權意識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申請司法鑒定的案件逐年上升。經司法鑒定得出的鑒定意見,法官的采信度極高,究其原因亦為法官不具備相關知識認知,對鑒定意見不能有效審查,只要符合法定程序便會采信。建立專家陪審員制度,可以輔助法官走出認知困境,對專業性、技術性事實、證據正確認定。
(二)滿足現實司法需要
建立人民陪審員制度,一方面是為了落實司法公開公正,讓民眾參與審判工作,實現民主監督;另一方面旨在有一定專業知識、行業經驗的專家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對某些技術性、專業性問題、特殊證據予以分析認定,以明確案件事實,實現裁判的公正性。就現實司法實務而言,我國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存在如下問題:
1.陪而不審的境態。我國法律規定,人民陪審員在執行審判職務過程中,享有和法官同等的權利,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活動,可以對案件事實、部分案件的法律適用等問題發表獨立意見,可以就案件相關問題向當事人、證人、鑒定人發問,但司法實務中,陪審員經常處于陪而不審的狀態,由參與案件審理、獨立發表意見變成了“旁聽”案件,對案件事實、證據不作個人的分析判斷,以同意法官意見為主。陪審員陪而不審的病態,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民陪審員專業知識、法律知識匱乏,不知道如何參與案件審理,從何種角度分析案件事實和判斷認定證據,對專業性事實、證據分析更無專業知識作基礎。根據我國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制度,年滿28周歲的、具有良好品德與正常履職身體條件的、一般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國公民,就可以擔任人民陪審員,對其法律認知、專業水平、知識構成、從事行業等沒有要求。
2.選任制度的缺失。對選任陪審員參審的案件,我國采取陪審不分案的做法,隨機在人民陪審員名單中抽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因案件需要可以在符合專業要求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隨機抽取,《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建議建立專業人民陪審員信息庫。人才庫的建立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法律法規亦沒有明確規定專業性案件在選任陪審員時從專業人民陪審員人才庫里隨機抽取。各地各級人民法院在選任特殊案件的專家陪審員時,不能保證所抽取的陪審員符合具備特定專業知識的要求。另,專家陪審員信息庫建立于人民陪審員信息庫下,這必然限制了專家陪審員的選任范圍及數量。要充分發揮專家陪審員在專業性、技術性案件的司法作用,實現司法公正,還需要完善制度建設和保障。
我國專家陪審員制度運行在人民陪審員制度之下,專家陪審員參審的啟動程序、合議程序,行使審判權范圍,權利保障等均參照人民陪審員制度,但選任專家陪審員參與特殊案件的審理本身就有特定性,與一般的人民陪審員參審存在諸多不同,故應當對專家陪審員制度專章規定,自成體系。
(一)審判權行使
選任專家陪審員參審的案件為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案件,目的在于由專家陪審員對案件涉及的專業性問題、證據或者鑒定意見根據其專業知識、行業經驗判斷、認定。因專家陪審員在選任時考慮的是專業知識而非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認知,故專家陪審員在訴訟權的行使上應限定為對事實的認定,不包括法律適用。
(二)選任程序
專家陪審員的選任重點在“專業”,專業可以解釋為專業知識和專業經驗。專業知識的考量主要依據學歷程度、專業知識掌握水平、研究領域及研究成果,專業經驗主要依據從業時間、行業經歷、社會閱歷、社會威望、群眾認可程度等。在選任專家陪審員時不應受職稱、職業的限制,年齡范圍可以參照人民陪審員選任標準適當放寬。人民陪審員應具備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身體條件等,專家陪審員應當參照。
專家陪審員制度多應用于民事訴訟案件、鑒定類案件,根據審判需要和訴訟專業化發展趨勢,專家陪審員人才庫應獨立于人民陪審員信息庫單獨建立。各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審判需要,確定專家陪審員人數,一般不少于員額法官的三倍,報省級以上人民法院備案并統一管理。
(三)啟動程序
司法實務中,人民陪審員參加訴訟多由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部分案件由當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人民法院作出決定。因特殊案件涉及專業性、技術性問題,由于專業的限制,法官不能準確地把握吸收專業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必要性,故應適當放寬當事人申請專家陪審員參審的權限。當事人有事實和理由能夠證明案件的專業性、技術性,或者案件涉及司法鑒定的,經當事人申請,法院應當準許并抽取專家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
(四)制度保障
專家陪審員的權益保障可以參照人民陪審員的保障機制,如不得克扣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專家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期間由人民法院給予相關補助。應當提出的一點,專家陪審員可能在某一領域從事自由職業,不存在單位發工資的情形,其收入可能較一般陪審人員高或者存在收入不固定、不平衡的情況,法院應當結合本地專家平均收入水平,行業收入情況等,給予專家陪審員在參與訴訟期間的適當補助。
(五)與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銜接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專家陪審員適用與人民陪審員一致的回避制度,有權知悉案件案由、當事人姓名或者名稱、開庭地點、開庭時間等訴訟事項,有權查閱案卷、相關證據材料。參照人民陪審員制度,專家陪審員依法有權向訴訟參與人發問,對案件專業性事實、證據、鑒定意見等發表意見;有權參加合議,對案件事實部分進行表決。另,專家陪審員不得以人民調解員身份參與庭前調解。
參照《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相關意見,專家陪審員存在違法違規、疏于履職、不遵守法定義務等行為,適用人民陪審員懲罰機制,有犯罪行為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人民陪審員考核、獎勵、培訓機制同樣適用于專家陪審員。
注釋:
①翟李鵬.專家陪審制度的研究[J].證據科學,2017(6).
參考文獻:
[1]何家弘.中國的陪審制度向何處去——以世界陪審制度的歷史發展為背景[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2]李玉華,張思堯,楊亮.中國特色陪審制度的新發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3]卞建林,孫衛華.通向司法民主:人民陪審員法的功能定位及其優化路徑[J].浙江大學學報,2019,7(4).
[4]王小怡,杜志淳.專家陪審制度研究[J].中國司法鑒定,2015(1).
[5]顏運秋.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專家陪審員制度的確立與完善[J].法治研究,2017(5).
[6]陳如超,馬兵.中國法庭審判中的專家陪審員制度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1(2).
[7]鄧昊.專家陪審制度研究[D].山西大學2017屆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