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非國家工作人員 受賄罪 司法認定
作者簡介:鄧晟,北京市中倫文德(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民商事。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42
市場經濟體制深入發展過程中,賄賂犯罪行為逐漸從公權力范圍延伸到多個方面,發生較多非國家工作人員的賄賂行為,不僅給社會正常競爭秩序造成不良影響,還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非國家工作人員的受賄罪行為也逐漸引起司法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在實際認定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方面,學術界、司法界中還存在一定爭議。本文重點以司法認定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為切入點,研究該經濟犯罪行為的相關情況,希望能夠為有效處罰、打擊這一行為,規范非國家工作人員的經濟行為提供一定參考。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屬于典型的商業賄賂犯罪行為,一般是借助于職務便利實施的,由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人員獲取的非法財物,其主要通過索取或者收受的方式進行,收取回扣,涉及金額較大,行賄人也將能夠以此獲取相應的利益。
細致分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構成要件,能夠發現:
第一,犯罪主體。對于本罪來說,其主體是非國家工作人員,也因此使得本罪和受賄罪之間形成顯著差別。界定本罪犯罪主體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國有企業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判斷其屬于本罪,主要是依據這些工作人員在從事公務之外的時期內利用職務便利,為給他人謀求利益而收受賄賂。二是非國有企業的非國家工作方面,這部分人群并沒有特定的國家權力,其在實施本罪行為的過程中,都可以作為犯罪主體。
第二,犯罪主觀要件。直接故意是本罪的主觀故意。本罪中的行為人在明確知曉自身行為及其產生后果的前提下,依然實施或者積極追求犯罪行為。從這一點來看,本罪所侵犯的法益是職務行為的廉潔,違反了其所從屬公司的管理制度。
第三,犯罪客體。本罪中的犯罪客體屬于復雜客體,包含公司制度、職務的不可買賣和廉潔性。在公司長遠運行中,管理制度是其發展基礎,而賄賂行為對于公司制度造成破壞,本罪的以權謀私行為踐踏公司制度;同時工作人員應該將公司利益置于自身利益至上,而本罪的行為人卻利用公司職務的便利,謀取私利。
第四,犯罪客觀要件。本罪實施過程中,行為人收受的賄賂金額較大,或者利用職務便利,收取到不同名義的手續費、回扣,影響到公司形象。在司法實踐之中,行為人在收受財務之后,秉持著不上交、不退還的態度,應該被認為是主動行為。
(一)準確定性方面
司法實踐過程中,本罪和受賄罪之間存在著爭議焦點,準確把握這兩種犯罪行為,可以精準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實際判斷本罪和受賄罪的過程中,需要清晰明確罪名的具體界限,充分掌握兩個罪名之間的相似點和差別。
本罪是在受賄罪基礎上形成的,因而雙方表現出較多的相同之處,如犯罪主觀構成要件方面都是屬于直接故意,兩類犯罪行為都是在知曉自身職務的便利之處、明確受賄這一行為會帶來的不良后果基礎上而實施的。
兩罪的最大區別在于犯罪主體的不同。(1)本罪主體在于公司、企業和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受賄罪則是國家機關中的公務人員。在市場經濟持續深入發展過程中,國企和私企之間的經濟合作交流越來越頻繁,導致人員構成也會較為復雜,如國企人員委派到其他公司,依然從事相應的公務,其身份性質并不發生改變。(2)犯罪客觀要件方面。本罪的賄賂行為不論是索取還是收受,必要條件都是為他人謀取利益,而受賄罪在一些情況下并不以此為必要條件。且本罪犯罪金額起點要高于受賄罪。(3)危害性方面。受賄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他們掌握著國家權力,在利用職務便利方面所造成的危害也是較大的,遠超于本罪。
(二)主要情節認定方面
實際認定本罪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主要情節方面。(1)利用職務便利。當前學術界對于本罪中職務便利的應用,主要是集中在職務范圍內的權力,包含主管、經營以及管理事務的權力。當一個非國家工作人員并不具備相應的管理權限,或者說沒有在專業領域、專業業務方面擁有一定權力,就不應該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2)間接利用職務便利。在現實生活中,非國家工作人員利用他人的職務權力收受相應財物,同樣可以認定其屬于本罪中的當事人[1]。如公司中的董事利用自身職權和在公司內的優勢與影響力,給其他具體負責相關事務的人員加以約束,在這種約束力下形成的職務便利,為請托人謀求相應利益,同樣屬于本罪的犯罪行為,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目前司法解釋中還沒有明確規定此類現象,因而按照罪刑法定原則,是無法類推該行為屬于本罪的。(3)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點是本罪中的客觀構成要件,其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形成的交易,但是以受賄人角度來看,其目的僅僅在于獲取相應的經濟利益,并不是為他人謀取相關利益。然而只要是在交易過程中存在著許諾行為,并著手準備為他人謀取利益,就都可以被認為是實施了本罪行為。
(三)共犯認定方面
在本罪中,行為人需要具備一定的主體身份,才能夠實施本罪,但是對于有身份者和無身份者之間的合謀,是否可以被認定為本罪,具有良好的研究價值。對于本罪中的行為人來說,其屬于有身份者,當其受到其他沒有身份人的教唆,從而實施受賄行為,應當認為沒有身份的人屬于教唆犯或者幫助犯,由此可以認為兩者之間屬于共同犯罪。(1)從犯罪主體來看,認定行為人實施本罪,就必須要有非國家工作人員作為主體,否則將無法利用職務便利,從而無法形成犯罪事實[2]。(2)對于犯罪客體來說,構成本罪中的共犯,行為人會在整個犯罪過程中承擔相應的角色,而無論其角色是何種,或者說分工以及參與程度是何種,都是犯罪環節中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犯罪行為人之間是存在著協同性的,其所付諸的具體行為和期望目的,在于所導致的犯罪結果之間存在著刑法上的聯系。(3)共同犯罪者之間在主觀上存在著意思聯絡。如果在主觀上沒有保持著意思的聯絡,則和單獨實施犯罪行為一致。犯罪共犯之間會保持著一定勾結和聯系,且存在著互相影響。
第一,適當擴大本罪的主體范圍。在充分研究和調查當前司法實踐中的相關案例基礎上,能夠發現,對于“其他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方面的認定還不夠十分明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這會給本罪中犯罪主體的認定造成較大困難,無法支持判決活動的有效開展。面對這類情況,需要積極完善立法,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活動,為明確司法操作,細化判決依據提供可靠前提[3]。
第二,增加間接受賄情節方面的法律條款。國家現行法律中對于間接受賄行為還沒有立法上的重視,對于具體司法實踐來說,卻村存在著較多行為人間接利用職權加以受賄的情況,這會給公司的實際經營行為、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影響,同時還會制約市場經濟秩序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一情況,可以積極采用修改、完善相應立法工作,增加司法解釋的方式,明確本罪中關于間接受賄情節方面的法律條款,增加一定的法律威懾,從而精準打擊犯罪行為,良好保障社會經濟秩序。
第三,持續加大本罪的刑罰力度。科學完善財產刑,針對相關犯罪人員加以有力處罰。本罪中的犯罪行為人犯罪目的就是獲取經濟效益,但是國內現行法律對于行為人的處罰力度還不夠大,無法起到應有的警戒作用。而通過沒收行為人違法收入,并繳納相應數額加以懲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這類違法犯罪行為。合理設置處罰金,增加罰金刑,也能夠提升行為人對于本罪的犯罪成本,可以發揮警示作用[4]。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給公司制度、市場秩序都造成較大的破壞,為有效打擊此類違法犯罪行為,最為首要的是清晰認定相應的犯罪行為。實際認定本罪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從準確定性方面、主要情節認定方面以及共犯認定方面入手進行,為有效完善罪行處理,不僅要適當擴大本罪的主體范圍,還要增加間接受賄情節方面的法律條款,并持續加大本罪的刑罰力度。
參考文獻:
[1]葉小琴,周友廷.受賄罪量刑情節司法適用效益的定量分析[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9(3):102-103.
[2]汪程.論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認定[J].法制與社會,2016(21):258-259.
[3]張傳會.征地拆遷職務犯罪中貪污罪罪名簡析——從辦理的征地拆遷案件談起[J].今日財富,2017(21):108-109.
[4]楊文.在刑事司法視野下論受賄罪的“為他人謀取利益”[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