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未成年人 刑事犯罪 防范意識
作者簡介:祝言卿,新疆石河子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44
在我國《刑法》第17條中對未成年人犯罪所需要承擔責任的年齡做了明確的規定,規定中表明在我國,十四周歲以下的人犯罪不用負刑事責任。此條法律本是為保護未成年人,但是近些年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問題越來越突出,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對被害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也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1.未成年人的教育處于較低水平,對于外界的不良誘惑和干擾辨識度不夠高,判斷力不夠強。較為突出的是校園暴力。2009年11月在濟南一小學,六年級的三名學生長期勒索同學、收斂錢財,如果其他學生反抗就拳腳相向或者用煙燙等施以暴力。近年來,校園暴力的事件屢見不鮮,也越來越收各界重視,校園暴力就是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縮影。這種校園暴力行為如果不加以制止就會滋長為刑事犯罪。校園暴力的惡劣性已經不再是校園內可以有效管控的事件,必須通過追究刑事責任的手段進行管控。
2.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目的為侵犯他人財產,以解決自己的消費問題,例如:上網、抽煙等費用問題。安徽省懷遠縣火星小學,一個六年級班級12歲的副班長多年以各種理由逼迫學生吃屎喝尿,收受學生“賄賂”高達萬元。班里原本有二十多名學生,但現在只有七名,在他的逼迫下很多學生不得已轉學。這類的案件中,受害群體也是未成年人,遇到侵犯自身權益的事件一般會因為恐懼和缺乏相關管理制度等原因不反抗、不處理。
3.2019年10月20日,大連市沙河口區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0歲女孩補課后回家走在路上,卻被13歲男孩帶至家中并想要與其發生性關系,遭女孩拒絕,男孩憤怒之下便將女孩殺害。女孩身中7刀,并被拋尸在住處對面的灌木叢中。但是男孩殺人時并不滿14周歲,按照法律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男孩在殺人后的態度,以及男孩家長囂張的態度讓被害人家屬寒心,也然社會各界憤怒此后又爆出男孩經常尾隨女孩,掀女孩裙子等事件。此事件一出,引起各界高度關注,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成為各界討論的熱點。
(一)刑事責任年齡設立依據
受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影響,刑事責任年齡的設立依據除生理年齡這一基本條件外,更應該注重未成年人辨認對錯與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1979年《刑法》確定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這一內容到現在四十年間沒有出現過變化。
(二)社會環境對刑事責任年齡的影響
1979-2019這四十年間,我國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播途徑的多元化,互聯網普及范圍越來越大,智能設備使用率越來越廣,義務教育的改革和全面落實。未成年人在社會環境的改變中也在不斷變化。除了他們接受到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其辨別與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這四十年間不斷地變化著。相較于幾十年前,我國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都發育提前,越來越早熟。從教育層面來看,九年義務教育以及部分地區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未成年人在十四歲之前基本已完成小學教育,對于違法犯罪具備一定的認識,自我行為認識以及控制能力都比以前的同齡人有所提高。但目前為止刑事責任年齡沒有改變,這與刑法設立之初的依據不相匹配。刑事責任年齡沒有隨時代變化而改變,現在未成年人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與日俱增,使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陷入困境。
2019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對于現在熱議的“未成年人應不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一話題發表聲明:相關部門已經著手討論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個問題。
從近年來我國未成年犯罪人數據顯示,未成年犯罪呈現出年齡小、受教育程度低、團伙作案、性質惡劣的發展趨勢。未成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盜竊、搶劫、強奸和故意傷害這四種類型。在14-15歲未成年罪犯中,涉及以上四類犯罪比例達到92%,在16-17歲未成年罪犯中比例為85.1%。
(一)犯罪年齡趨向低齡化
隨著我國物質文化水平提高和科技不斷進步,未成年人身心發育提前,其犯罪年齡分布特點為:10歲-12歲開始出現惡劣行為,逐漸走上違法犯罪道路,14-17歲成為未成年違法犯罪的高發年齡段。數據顯示,14歲往往是未成年犯罪的初犯年齡,這一時期的未成年人處于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交替階段,他們處于身心上的“叛逆期”,開始有獨立的意識,渴望獨立,對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會產生一定的抗拒,不想被規定“束縛”,這一時期如果對于未成年人的“越軌”行為加以及時制止和改正,往往會產生違法犯罪的行為,給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二)未成年人犯罪群體受教育水平低
未成年人犯罪群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大多是僅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受教育程度低是其抵制不良影響能力差和辨別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在已審結的未成年罪犯中,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0%,中專文化程度占20%。受教育水平低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普遍現象。
(三)未成年人犯罪手法趨于成人化
近年來,影視作品通過多種渠道的傳播,帶來正面作品的同時也帶來了以血腥、暴力為內容的負面作品,也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行為,比如攜帶各種刀具。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未成年人雖然年齡不大,但是犯罪手法越來越趨于成人化。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法由過去的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發展到搶劫、盜竊,甚至發展到團伙作案、所犯數額也越來越大。未成年人犯罪最初從不敢到嘗到“甜頭”,再到犯罪數額不斷增多,膽量也越來越大。隨后發展到團伙作案,產生嚴重的違反刑法的行為。
(四)未成年人犯罪形式趨于團伙犯罪
未成年人由于年齡和身體狀況處于弱勢地位,獨自犯罪可能不占優勢。由于對于金錢好的渴望以及哥們義氣等情況,使得未成年人相互聯合,進行共同犯罪,彌補個人犯罪的弊端。未成年人一開始形成的犯罪團伙僅有幾人,隨著犯罪團伙的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結構完整、成員之間分工明確的犯罪團伙,甚至是犯罪集團,繼而呈現出黑社會性質,對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給社會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五)未成年人犯罪趨于科技化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近年來出現的新興犯罪手段如網絡電信詐騙等案件越來越多。未成年人犯罪的科技化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未成年人通過新興技術手段犯罪的隱秘性、簡單性等特點,利用網絡等技術手段犯罪的人群中也出現了未成年群體的身影。二是因為互聯網的影響,科技水平的發展進步,未成年人可以接觸到的犯罪途徑也越來越多,例如網絡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的傳播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行為。
(一)酌情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
上文已經提到根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法》對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各項規定,我們可以發現年齡會成為未成年人犯罪后逃避法律責任的“保護傘”。不僅在我國,未成年人身心早熟、犯罪低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面對近年來多發的惡劣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對社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刑事犯罪人群低齡化的特點日益明顯,刑法應當適時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人犯罪給受害人和家屬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刑事責任年齡本意是保護未成年人,但是刑事責任年齡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而適時改變。
(二)司法機關重視未成年刑事犯罪問題
司法機關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打擊違法犯罪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正確處理未成年人犯罪也責無旁貸。目前,我國司法機關面對未成年刑事犯罪案件增多的情況,處理這方面案件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比如:送法進課堂、設立少年法庭、開辦陽光學校等。在一定程度上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減少社會危害方面做出了貢獻。
(三)家庭教育和監護作用十分重要
現在的家庭結構較幾十年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現在的家庭中下離異、單親、再婚等現象屢見不鮮,家庭結構的缺失導致家庭功能缺失。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情可能在物質和精神上缺乏對孩子的關心,沒有盡到對孩子道德監護義務。這種情感和物質上的缺失就會導致未成年人在社會和團體中找尋存在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未成年人的成長,要發揮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的預防作用,家長就應重視家庭教育和監護作用。
(四)學校應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辨別能力
學校是管理未成年人的主要場所,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層面,學校的作用不容小覷。未成年人接受到的教育來源于學校,學校除了文化課的教育以外,還應對照未成年人的年齡開設相應的法律課程,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識,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制觀念,提高未成年明辨是非和自我行為控制的能力。引導學生自覺抵制不良影響,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瀏覽健康網頁,查閱健康內容的書籍。未成年人的犯罪大多從校園開始,前文中已經提到校園暴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開端,學校應加強監管,制定相應措施,避免校園暴力引發的犯罪問題。對于經歷過校園暴力受害的學生應注重學生心理問題,及時疏導。
對于頻頻出現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的一些弊端。惡劣的刑事犯罪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也給被害者家庭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常常令人難以置信,這樣的作案手段出自于一個未成年人之手。深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點,找到預防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對策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周振曉.未成年人相對負刑事責任范圍的理性探求[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2]黎灼祺.我國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研究[D].南開大學,2010.
[3]周發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與對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