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維蓮 汪維剛
關鍵詞 律師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作用分析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課題號:KJ2019A1261。
作者簡介:汪維蓮,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講師,上海金茂凱德(蕪湖)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建設工程合同糾紛、刑事辯護及涉外民商事糾紛;汪維剛,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公共教學部,教授,研究方向:應用數學等。
中圖分類號:D92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68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制度之一,其雖然能夠有效推動案件的偵破和發展,但同時也極容易造成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權益的侵犯。針對此制度執行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中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均在立法、司法實踐中予以更好策略的積極探索,力爭就此制度的完善獻計獻策。律師參與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之中,不僅能夠實現律師作用的發揮,而且能夠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益得以保障,能夠結合自身的法律知識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救援,從而實現制度的更好建設,實現實體法的有力推動。
從2016年開始,我國開始實行和建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踐探索,而律師在該制度的運行模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理論方面講,創建實施值班律師制度與以往的律師制度構建成了穩定的二元分離的效果與模式。
首先,創建實施律師值班制度,通過此方式來有效彌補我國刑事法律援助體系所存在的不足。其次,值班律師模糊化的權利與明確的見證人地位。在2018年最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的內容中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的,應當提前為值班律師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提供必要的便利。”再者,認罪認罰案件實行律師職能全覆蓋,構成律師辯護和律師法律幫助相互獨立的二元模式。受到廣泛關注的刑事辯護律師全覆蓋最先是在開展認罪認罰從寬的試點工作中被提出的。通過法律制度建設的努力,值班律師法律幫助和辯護律師的刑事辯護的二元分離模式便被正式確立。
(一)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
認罪認罰的自愿性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模式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而在審訊過程中,律師在場是確保認罪認罰自愿性效果得以實現的前提保障,在聯合國發布的《關于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明確指出:“即使犯罪嫌疑人遭受逮捕、受到拘留、監禁等強制措施,也應當獲得律師來訪、律師協商的權利,并且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不應當受到竊聽、檢查。這種協商可以在執法人員能看得見但聽不到的范圍進行?!边@是聯合國對被追訴人獲得法律幫助所做出的原則性指導。以此原則作為參考,筆者認為,如果符合被追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條件,必須要等律師到來后,方可開始審訊,以便能夠使得認罪認罰的自愿性效果的監督作用得到實在的發揮。另外,開展審訊工作實行律師在場制度,是律師應當行使的權利,而非強制性義務。律師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應當到場,不受司法機關的管轄和約束。
(二)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合法性
1.程序合法性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程序合法性必須要在律師的參與下才能實現。因為,制定實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初衷便是為了提高司法效率,有利于司法機關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案件的偵辦審理,但是這一制度的實行也容易使得司法機關的職能活動發生偏差。在快速辦案的壓力下,司法機關存在利用非法手段來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認罪認罰行為的可能性。
2.實體合法性
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在法律實體方面具有合法性,主要指的是保證認罪認罰形成的協議符合有關實體性法律的規定。其中主要包括:第一,與公訴機關達成認罪認罰協議的主體具有合法性。一般來說,存在三種不適用認罪認罰程序的被告人:一是雖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雖然為精神病人,但是其并不是完全不能控制或者辨認自己的行為;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成年,其代理人或者辯護人并不認為其有罪的;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沒有構成犯罪,以及其他情形。第二,達成認罪認罰協議在內容上具有合法性。首先,公訴機關所作出的罪名指控是以被告人實施的犯罪行為事實構成所犯罪名為前提;其次,公訴機關就量刑的情況提出建議,并需要結合罪刑相適應的原則來進行衡量,結合被告人自身以及犯罪行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綜合考慮。最后,在量刑的種類與幅度內提出是否“優惠”的量刑建議。而律師在認罪認罰的過程中對被告人與司法機關達成的認罪認罰協議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能夠有效的發現和避免被告人的實體性權利受到侵害。而到了案件審判環節,對于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法庭調查、辯護等環節雖然依然進行,但是更加傾向于接受公訴機關的量刑建議,這樣的情況下,律師的缺位就極容易引起監督的脫節,被告人的實體權利極容易遭受侵害。
(一)自愿性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完善
自愿性只有在熟練掌握法律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在法律實踐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對法律的了解掌握程度較低,因此也就無法充分認識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自身的優勢幫助以及自身擁有哪些權利,在這種情況下,依靠案件偵辦審理機關來對其告知,促使其做出認罪認罰,并不符合認罪認罰的自愿性精神。只有律師的參與,通過對案件事實、證據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結合其專業知識和經驗進行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詳細的告知,這樣可以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自身的犯罪行為和后果做出利害分析后,來自行決定是否做出認罪認罰,這樣的告知效果才更加充分,與認罪認罰的自愿性的精神保持一致。因此,律師參與是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得到有效保障的必要手段。
(二)協商性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完善
第一,明確規范量刑激勵制度。自首、坦白和當庭供述是刑事案件中常見的量刑考量因素,其中自首可以進行從輕、減輕或免予處罰,坦白則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當庭自愿供述也可以酌定予以從輕處罰。該三種因素所構成的效果功能逐步降低,均在“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的考量范圍。目前,在我國的實體法中所做出的“可以”量刑因素規定,給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留有太多的空間,具體的量刑標準對被告人認罪認罰案件是否適用從寬和考量從寬的方式等均沒有一套完善的、具有激勵效果和獲得廣泛認同的量刑適用制度,從而造成了司法尺度的不一致,這就對被告人的認罪認罰行為形成有效的量刑從寬激勵。所以,對認罪認罰進行完善的前提,必須要建立透明、具有明確指導和激勵作用的量刑激勵制度。對“可以”量刑范圍進行擴大,并明確要求,保證被告人在認罪認罰與獲得實體層面的從寬處理具有一致性是司法機關應當履行的義務,也是法律賦予被告人的權利,只有從實體層面將此進行統一規范,也能發揮實際作用。第二,量刑激勵制度要具有層次性。主要指的是針對被告人的認罪認罰行為在不同的時間做出的不同程度的量刑幅度的規定。被告人在不同的時間對自身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做出的供述體現著其不同的程度的認罪悔過態度,是從寬處理的重要考量因素,與罪責性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相符合,也有效促進被告人盡快認罪,從而盡快彌補對社會關系的破壞。對被告人實施激勵制度,還可以有效降低司法資源消耗,有利于司法資源的高效配置。目前,認罪認罰的時間限制與從寬處理未構成直接的利害關系,被告人會存在“僥幸”心理,對案件的準確高效審理造成了不利影響。
(三)律師參與保障機制的完善
第一,完善律師值班制度。此處所說的律師值班主要指的是律師在看守所或者法院值班,負責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值班律師與專門的辯護律師在職責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值班律師更多的是提供咨詢和建議,能夠就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可能涉及到的罪行和接受的處罰進行問題解答,專門辯護律師則是真正參與到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全力維護,從實體法切實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權益不受侵害。值班律師由于不負責具體案件的辯護,因此也就沒有閱卷、回見被告人、調查取證等訴訟權利。另外,從部分地方的試行效果看,各地所出臺的規范性文件從內容上以“原則性”較多,對于援助律師在如何全面規范的履行職責未能做出規范的細節化的說明,針對此不足,可以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做法,例如,對于使用簡化程序案件,可以為被告人提供公設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制度與公設辯護人制度進行有效的對接,確保認罪認罰自愿性和協商平等性獲得有效的監督。第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雖然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也還有提高改進的空間。主要存在經費保障不足和援助使用對象不準確等問題。經費保障不足使得援助律師經常出現“被動式”或“支差應負式”的工作態度和表現。據統計,我國每年針對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經費僅為13億元左右,折算到每個人身上,也就是1元,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而在援助使用對象不準確方面,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了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對象種類,例如被告人是聾啞人、未成年人等,但是在實際中由于多種因素,該規定的適用并不充分。因此,應當落實法律援 助的范圍、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經費補貼標準。另外,對于準確界定速裁程序中駐所、駐庭援助律師與普通案件的援助律師、辯護律師之間的職責、角色的方法、程序以及相互之間的有效轉換,以提升辯護權在刑事案件中的覆蓋率的規范完善,還有待深入的開展研究。
只有訴訟公正,才能保證案件得到公正審理結果。在這個目標之前,司法效率就要放在次等重要的地位予以對待。對于做出認罪認罰的被告人,完善公正的法律程序對其的適用就更加富有價值。從法律設計層面來看,我國目前所實行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過于追求司法效率的嫌疑,更多的考慮到司法機關的利益,這就容易使得法律程序的公正性出現偏差。為了充分的保障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律師就必須要參與其中,充分的發揮自身職責和作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在今后的修訂中,可以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一個重點內容來進行進一步完善。本文通過對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定位和應發揮的職責作用進行了總結分析,然后提出了關于律師介入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完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夠給熱愛關注的人士帶來些微小的幫助,由于筆者的專業能力有限,如果不當之處,希望給予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韓旭.2018年刑訴法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J].法治研究,2019(1):35-45.
[2]楊立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理解與適用[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27(1):51-63.
[3]彭文華.刑法視野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運用[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8,33(6):38-56.
[4]胡銘.律師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定位及其完善——以Z省H市為例的實證分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8(5):1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