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瑤 左書凡 王婕妤 王越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五四精神 家國情懷 路徑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五四精神傳承與當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路徑研究——以青島農業大學為個案”(201910435003),山東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910435003);青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QDSKL1901158);青島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五四精神傳承與當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路徑研究——以青島農業大學為個案”。
作者簡介:馮瑤、左書凡、王婕妤,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王越,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文學批評、中國現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07
201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從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看,五四精神已經成為我國優秀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回溯五四精神,探求五四精神時代內涵與價值意義,對當代中國和中國大學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筆者對青島農業大學不同專業、年級學生進行600多份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2.17%的學生對五四運動的時間、核心內容、性質、主要意義有清晰認識和普遍認同,但結果同時顯示部分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了解不夠深入,25%的大學生不了解或停留在五四相關內容的淺層面上。
當代大學生對五四精神傳承與踐行程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就大學生群體自身特點來說,大學生思維活躍,但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事物認識往往不能理性看待。此外,當代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碎片化、速度化閱讀導致對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認知不系統,加之心態浮躁,缺乏對五四精神構建系統科學的認知。同時,由于五四精神及其自身文化體系脈絡的錯綜復雜性與紛繁多元性,導致大學生對五四文化的學習興趣降低,進而忽視對五四優秀文化精神的繼承發揚。
其次,當下社會多元文化價值觀念共存,加之大學生思維活躍敏捷,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強,夾雜其中的各種負面消極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理念,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對五四精神文化缺乏重視。
此外,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來看,目前眾多高校存在著思想教育工作與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配套的現象。“習慣于通過課堂教學灌輸政治與道德知識,因而不斷增加政治課、教育課的門數,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會以及自然學科課程的教學之中”,[1]這一問題嚴重阻礙著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理解認知。
(一)“五四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建構的內在關系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實質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與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是完全一致的。”[2]家國情懷是在中國特有的文化環境下產生的社會意識,具有特定的民族和國家指向,成為篆刻在中國人血脈里的集體無意識。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節點上當代青年更應培育和弘揚家國情懷,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把人生奮斗匯入時代洪流,以青春之我,創造富強之國家。
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青年運動打下良好的開端。過去的經驗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五四精神的傳承和家國情懷的構建為中國進步發展所帶來的貢獻和意義。在新時代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培育傳承五四精神和家國情懷,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就能走得更加步履鏗鏘,堅實有力。
(二)以愛國精神為內核,多維度發揚五四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表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人群,既是當前的社會進步主力之一,也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引導者,因此大學生思想狀況與精神風貌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構建來說至關重要。在經濟高速運轉、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青年學生必須在復雜化、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中保持初心潔凈,將在五四運動中汲取和接收的愛國熱情、進取精神、追求民主與科學精神化諸于社會實踐當中,在實踐中身體力行的繼承和發展五四精神,讓五四精神始終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消費主義語境下,當代青年應始終堅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覺肩負起明智的艱巨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檢驗標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要實現通過青年大學生的自覺自省建設理想社會,就要多個角度、多個維度、多種形式發揚五四精神的時代內核,既要通過傳統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傳播五四精神,又要發揮線下課程與社會活動的積極作用,既要了解五四精神的歷史意義與積極作用,也要認識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與時代意義,將五四精神內化于心,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一)闡發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拓展家國情懷內容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在新時代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在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要特征的嶄新歷史時期,五四精神的重要價值體現在凝聚廣大青年對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人民的深切熱愛,體現在激發廣大青年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肩負歷史使命的責任與擔當,體現在匯聚廣大青年踴躍投身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青春力量。五四精神在當代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影響著當代的青年學生,還對未來乃至千百年后的世人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基于當代家國情懷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孕育出新的時代內涵,當代大學生理應以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個人的遠大理想同國家的命運融合統一,不斷結合自身實際闡發五四精神當代價值,不斷變換問題視角拓展家國情懷內涵。
(二)開拓高校第二課堂,改進培育方法
“廣大青年要塑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成為推動社會穩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就要堅定不移的跟著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永遠與時俱進的五四精神的核心和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這也是共青團組織的根本任務。”[3]
高校應結合自身校情和學情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教育,在課堂之外增設“第二課堂”,以青島農業大學為例,我校在繼承五四精神舉措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利用黨團活動開展校級、院級五四精神宣講宣誓活動,“國學研究院”利用自身學術資源優勢探究五四精神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點,開拓學術新視角,為學生理解傳承五四精神提供多樣化途徑與可行性策略;全校的學生每周利用團課日適時增設五四探討課;結合漢語言文學自身專業優勢,利用舞臺劇的形式進行經典改編,讓青年學子真正融入角色,深入地體會處于“五四”時代背景下人物復雜情感,體悟當下的五四精神時代變遷。
由此可知,高校要重視所開展的教育引導工作,不斷加強對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指引,使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繼承五四的精神價值,將五四青年所表現出來的五四精神與今天的時代特點結合起來,為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留下青春的堅實腳印。
參考文獻:
[1]索秋平.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95):9-10.
[2]石國亮.五四精神與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擔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3):1-8.
[3]李豪巖.大力弘揚五四精神 勇于擔當歷史責任[J].奮斗,201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