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喆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漸漸提高。在城市中,由于土地面積的限制,往往綠化面積是不達標的。本文就通過文獻閱讀和案例調查的方法,從垂直綠化的技術手段和功能入手,分析了我國垂直綠化現狀和設計上的關注點,并對未來城市中垂直綠化得可能發展方向做出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In citie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land area, the green area is often not up to standar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sign concerns of vertical greening in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reading and case investigation methods and starting from the technical methods and functions of vertical greening, and makes a prospect for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ertical greening in the future cities.
關鍵詞:垂直綠化;實現形式;建筑與植物
Key words: vertical greening;realization form;architecture and plants
中圖分類號:X321?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4-0059-02
1? 垂直綠化概述
垂直綠化是指利用建筑立面,選擇攀援植物等類型植物種植于建筑的垂直面及立體空間上的綠化方式,包括建筑墻面、屋頂、立交橋、公共設施及人造景觀等設施上的綠化。除平面綠化外的綠化都可稱為垂直綠化,具有代表性的有垂直綠化、屋頂綠化、樹圍綠化、護坡綠化、高架綠化等。
1.1 垂直綠化功能
綠色植物能有效改善生活環境和建筑景觀、凈化空氣、過濾噪聲、降低熱島效應、美化環境。通過提高蓄水能力和減緩雨水的排放速度,垂直綠化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排水負荷以及城市遭受洪水和干旱的風險。垂直綠化能夠增加綠地和耕地面積,降低城市綠化投資成本。
1.2 垂直綠化缺點
增加構造壓力,易導致墻體裂縫。成本較高,種植槽和種植毯造價在1000-6000元每平方米,同時后期關于灌溉系統和植物更換的維護成本高。容易吸引各種動物。
1.3 垂直綠化材料
藤本植物,莖干細長,自身不能直立生長,必須依附他物而向上攀緣的植物。纏繞藤本,植物莖干通過螺旋狀纏繞向上生長,如金銀花、牽牛花。攀援藤本,植物依靠葉、葉柄、卷須、枝條等攀援他物生長,如葡萄、常春藤。攀附藤本,植物通過莖上生長的不定根或吸盤攀登生長,如爬山虎、凌霄。鉤刺藤本,植物依靠鉤刺附屬器官向上生長,如木香、藤本薔薇。
2? 垂直綠化實現形式
2.1 地栽
無輔助構筑物—自然攀爬式。傳統垂直綠化技術,以建筑周邊土地為種植基盤,利用攀附類藤本植物的吸盤及不定根,附著于建筑外立面的垂直綠化方式。這種垂直綠化方式不需要在建筑上安裝額外的支架供植物生長。使用的攀附類藤本植物多數是大型藤本,生長速度較快且覆蓋面廣,可以很快達到綠化效果。
有輔助構筑物—輔助攀爬式。某些外立面條件不適合攀附類植物攀爬。在外立面設置線狀或網狀支撐構筑物,使卷須類、纏繞類或鉤刺類的攀援植物借支撐物附著于外立面,可以達到綠化外立面的效果。
線型構筑物—牽引式。牽引式構筑物可以通過牽引引導植物的生長方向和形態以達到對建筑進行選擇性覆蓋的效果,又能提高植物覆蓋速度。恰當地設置牽引式構筑物可以對垂直綠化的最終效果進行控制。
網狀構筑物—附架式。附架式構筑物使用金屬、木材等材料構筑攀爬架供植物生長,形成離壁式綠化。綠化面與建筑墻面形成雙層皮的立面,這有利于建筑的生態節能。附架式不需要緊貼墻面種植,植物布置靈活多樣,便于建筑師設計建筑造型,因而被廣泛使用。
2.2 墻面貼植
通過墻面固定、修剪、整形等方法,使植物的枝條沿墻面生長,這種技術稱為墻面貼植,在國外也被稱為“樹墻”或“樹棚”。
2.3 容器盆栽
即在各種容器(如花盆)中種植植物。可以直接放置在建筑物各處,且擺放方式靈活多樣,無需統一的供排水設備,簡單便捷。[1]
3? 建筑與植物的關系
人類與植物之間的關系從古至今都相當密切。現如今我們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了缺乏植被的問題,自然也要從植被的方面解決問題。垂直綠化通過將植物與建筑整合在一起,構筑了一個建筑與植物和諧共生的狀態。基于植物的蒸發和蒸騰效應,綠色植物可以有效地調節建筑群內的溫度和濕度,同時也能促進風的流動。
3.1 垂直綠化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當地環境。在設計前需要進行大量的實地考察分析。陽光、熱量、雨水、植物、動物、人類等自然現象都應納入考慮。同時需要注意尊重當地環境的多樣性,維持環境的和諧,避免對其造成破壞。
排水。這個問題在降水量大的環境中尤其需要重視。為了提高水分的滲透能力,需要設計多級的排水管道和線路,并考慮建筑與管道、地面之間的接觸以及雨水的導向。
灌溉。必須了解當地環境中對灌溉有明顯影響的部分,包括風、溫度、濕度、光照、太陽輻射等。在植被種植初期可以使用灑水器促進植物生長,后期則需要考慮植物是否能依靠雨水生長。
土壤/生長基質。需要考慮土壤的滲透性和粘合性以避免水澇風險。為了適宜植物的生長,也需要對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適合生長的厚度和承重能力進行分析。最后也需要確保土壤穩定性,減少土壤侵蝕。
植物的選擇。為了保持生態的穩定和景觀的連續性,可以選擇當地的植物品種。
成本。垂直綠化的建設需要一定的初期投資,但從長遠來看綠化的價值有很高的效益。防風、防火、娛樂、協調等無形資產促進了建筑與生態的聯系。垂直綠化也有一定的維護成本,但若是提倡植物的自由生長,則維護的成本可以是低廉的。[2]
3.2 我國城市垂直綠化現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及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土地資源緊缺。而在這樣的條件下,城市的生態效益往往讓位于生產效益,因此只能在生態上尋求創新。這就促使了垂直綠化的發展。例如北京最早開展的垂直綠化是1983年建成的長城飯店屋頂花園。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同時,城市垂直綠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多數可以進行垂直綠化的屋頂、立交橋、高架等立面均實現了綠化。同時各省市發布的文件規劃,如《北京市屋頂綠化規范》、《上海市綠化條例》等也進一步提升了垂直綠化的發展和規范水平。[3]
3.3 我國垂直綠化中存在的問題
植物種類單一,多使用攀援植物,而其他種類的植物使用的比較少。技術落后,我國鮮有對于垂直綠化技術的研究,通常認為只要鋪設一定的框架讓攀援植物攀爬即可。垂直綠化效果不好,很多城市垂直綠化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對其重視度不夠,同時垂直綠化的面積和設計水平也有待提高。[4]
3.4 垂直綠化的未來
垂直綠化作為一個正在興起的領域,需要大量的人才。它從大自然的豎向平面中汲取靈感,能改變建筑本身本身的暴露特性,已經受到大量建筑師的關注。綠色建筑是未來建筑發展的一個趨勢。垂直綠化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未來也會繼續吸引設計者和使用者的目光。因此,有關部門應當重視這方面的發展并鼓勵人才的培養。
4? 案例分析
重慶桃源居社區中心。該社區中心位于重慶市桃園公園半山腰上的一塊洼地,四周被起伏的山形圍合。設計師的目的是將建筑造型與山形相融合,而非在山上建造一幢房子。建筑的空間輪廓依據山勢規劃,中心內三個獨立的建筑被隨山形起伏而變化的屋頂連接在一起,同時設有多個庭院和中庭,保證了與環境的充分接觸。建筑外部采用綠色植被屋頂和局部的綠墻覆蓋,更加強了建筑與環境融合的理念,模糊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界限。[5]
意大利米蘭垂直森林。這是一種可持續性住宅建筑模式。它由兩座高為116米和85米的住宅樓構成,共種植700棵不同高度的樹木及2萬多棵各類灌木和花卉植物,這些植物的分布依據了外立面與陽光的方向和角度。垂直森林中的植物促進了局部的氣候形成,同時吸收二氧化碳和灰塵,釋放氧氣,并提高了濕度。設計師采用地熱泵和太陽能電池板來幫助植物生長并減少熱量損失,280個供水控制系統,也設立了觀測站監控植物狀態并進行定期維護。
5? 總結
垂直綠化是一個需要經過精心設計的系統,需要設計者兼顧周邊環境與本身功能,同時它的建設和維護也需要投入成本。但垂直綠化帶給我們的益處是多方面且不可估量的,值得我們進行大量研究與建設。當前我國的垂直綠化事業已經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能學習先進技術并加大研究力度,垂直綠化工作必將迎來提高,屆時我們也可以獲得它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吳玉瓊.垂直綠化新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D].廣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2]武重義,丹羽隆志,埃里克·范·蘇勒克姆,等.豎向綠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4.
[3]梁雪楠.專題系列報道三丨城鄉生態環境北京實驗室推動北京市立體綠化建設發展[EB/OL].http://www.sohu.com/a/195908805_658633,2017-10-01.
[4]何健聰,張太平,李躍林,等.我國城市垂直綠化現狀與垂直綠化新技術[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16(6):289-291.
[5]董功.重慶桃源居社區中心[EB/OL].http://www.vectorarchitects.com/projects/36,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