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全
辨證施治,就是把人體的狀況和疾病的發展規律相聯系,從病人整體考慮綜合施治,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質上講,它屬病因療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渝北區龍溪街道把辨證施治的社區治理理念運用于抗疫和發展實踐,堅持“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變、瘥后防復”,沉著應戰,筑牢了疫情防線。
未病先防,見微知著。疫情防控阻擊戰分秒必爭,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通過對疫情傳播原理和方式的分析研判,立足四個“早”,有序鋪開各項工作。
一是物資早準備?!凹Z草先行”是預判、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發展的底線思維。針對疫情可能的蔓延態勢,街道緊急購置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為轄區一線人員、13個樓宇物業、46個小區物業和老年公寓等提供防控物資保障,為排查等工作夯實物質基礎。
二是防控早研判。戰時機制啟動后,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及時傳達上級有關工作部署,跟蹤和評估武漢等地動態,從地理坐標、武漢外流人員心理分析入手,深化疫情防控科學研判和全域統籌。
三是措施早決策。針對轄區緊鄰火車站、機場,流入人員和滯留者多;單體樓量多,防輸入難度大;租賃房多,環境復雜;市場主體多,復工欲望強烈等實際,綜合分析、摸排和確定防守重點,前置關口。
四是合力早形成。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包聯社區、機關干部包聯網格、社區干部包聯小區樓棟、網格員志愿者包聯到戶的“四聯四包”責任機制,組建46支疫情防控黨員突擊支隊、黨員先鋒隊和社區志愿服務隊,防控合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望聞問切”之后,針對病位、病因、病機,采用與之相應的治療方法。
一是管好重點人。街道對來渝返渝人員動態排查,對湖北特別是武漢來渝人員落實定點酒店留宿觀察、定點醫院收治措施,24小時專人服務。對密切接觸者落實“一人一專班”責任機制,無一人服務斷檔、脫離管控。
二是管住薄弱帶。針對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和老舊單體樓防控管理不到位、群眾防護意識薄弱等問題,采用“片區管理、街區管理、單獨圍合”三種形式,對轄區251棟單體樓設卡57個,實現封閉式管理全覆蓋。同時,為單體樓居民免費發放口罩,確保防疫“到嘴邊”。
三是嚴控風險點。街道按照“房燈就是信號燈,電表數據就是信號源”的思路,采用數房燈、查電表等措施上門“補缺”,做好來渝返渝人員信息登記和跟蹤服務工作。成立以公安、市政和民兵為主的“疫”線流動巡邏隊,24小時勸返群眾。指導轄區100多處公共場所、161個物業小區落實消毒通風等防控措施,倡導居民按照“三天一戶一人一證”錯時出行采購。
四是穩住基本盤。成立民兵“幫幫隊”,為特殊群體提供生活代辦代買服務。建立“暖心”機制,為長期抗疫值守工作人員提供租房保障,為一線醫護人員家屬、子女提供生活幫助、線上教學和心理疏導。成立指導專班,全面啟動對轄區5215家企業復工復產的服務指導,助力企業搶回時間、搶回效益。
五是凝聚居民心。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微信群、戶外顯示屏等載體,滾動播報防控信息。加強正面宣傳引導,及時回應關切,企業、居民紛紛向社區捐贈防疫物資和生活物品,建立起深厚的黨群情誼。
疫情防控,關乎的不只是防控本身,而是一個大盤面。從這次疫情防控實踐來看,巨大代價也引發不少反思、啟迪。
一是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此次疫情暴露出當前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存在缺陷、突發應急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重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強公共衛生專業機構與基層醫務人員、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街道等人員的銜接,建立多方協同、快速處置的互動機制、共享機制。
二是優化社會治理格局。要分級分區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的防控策略;分區域、分行業、分時段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科技創新攻關,將研發成果運用到一線,建好用好智慧健康打卡、掃碼登記、視頻關懷、智慧云會議等形式,用科技筑牢社會治理網。
三是培塑新型產業經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積極拓展互聯網醫院、遠程教育、無人投遞、無人超市等新的生活方式,讓“智能化”“線上化”實現更深層次滲透。要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立企業長效聯系機制,推行網上辦事審核,加強現場指導服務,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推動區域經濟良性發展。
(作者系渝北區龍溪街道辦事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