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平

“寶貝別哭,媽媽下班后,帶著奧特曼來接你!”
2020年2月4日,隔著手機屏幕,馬樞莉看到兒子傷心地哭喊,一時間,眼淚在她的眼眶里打轉。
兒子哭喊是因為想媽媽——10多天來,馬樞莉都沒有回過家。
“抽調其他科室的醫務人員,充實到隔離病房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石柱人民醫院成為當地抗疫的“主戰場”。
“90后”的馬樞莉是這家醫院神經外科護士。看到通知后,她立即報名:“我是黨員,接受過護理危重病人的培訓,沒人比我更合適。”
馬樞莉的兒子只有3歲。她去了一線,孩子誰來照顧?
“孩子還小,根本離不開你。我也需要堅守抗疫一線,不能回家,誰來照顧孩子呢?”丈夫陳飛是一名輔警,同樣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得知妻子要進入隔離病房工作,他有些擔憂。
“讓爸媽幫忙帶著,回家后,我給他買奧特曼哄哄。”馬樞莉笑著回道。
2020年1月29日,經過培訓、選拔,馬樞莉成為石柱第二批抗擊新冠肺炎醫療隊隊員,走進了隔離病房……
一天,63歲的陳婆婆被送到隔離病房。
第一次見到陳婆婆時,馬樞莉犯難了。陳婆婆是聾啞人,又不識字,如何有效溝通成為擺在兩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當時,石柱人民醫院成立了抗擊疫情一線臨時黨支部。得知困難后,黨支部緊急聯系了一名手語志愿者。可遺憾的是,陳婆婆不會手語。
怎么辦呢?“用笨辦法。”于是,馬樞莉穿著防護服,開始用肢體,一遍、兩遍、三遍……用直觀形象的動作,不厭其煩地向陳婆婆比劃。使出渾身解數后,她終于能跟老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防護服一穿就是近10個小時,捂得全身悶熱,衣服全被汗水浸透。”馬樞莉說,“穿上防護服,比劃動作時,看起來怪怪的。一個簡單的動作要重復許多遍,老人才能理解。”
對馬樞莉的付出,盡管陳婆婆不能用言語表達,她卻都明白。每次馬樞莉攙扶她時,那緊緊握著的雙手,時常的點頭微笑,就是最好的語言。
為搶救病人,一趟趟搬運醫療設備;為護理病人,常常不能睡上安穩覺……馬樞莉把病人的需求看成很重要的事情。
如今,兒子還不懂馬樞莉奮戰在一線的意義。
“媽媽,你回來,你回來,我要你抱著我睡覺!”
“寶貝,媽媽下班后,帶著奧特曼來接你!”
那天,掛斷電話,平復心情,馬樞莉又急匆匆地趕往病房。
“抗擊疫情,就是在保護我的家人,沒有國家,哪來小家?”馬樞莉說,作為醫務人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是職責所在。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像馬樞莉這樣的醫務人員,還有許多許多。
“馬樞莉用行動詮釋了職業擔當。跟她一樣,目前,石柱已經有200余名醫務人員主動請戰,要求沖在抗疫第一線。令人感動的是,其中,不乏已經進入過隔離病房的醫務工作者,想要再次奮戰一線。”石柱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杜元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