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高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廣西南寧 530001
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都是比較嚴重的心臟疾病, 在對患者的診斷中就需要對各個指標進行分析,確定患者患病的類型[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更高,所以在臨床診斷上,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有明顯的區別, 但是這也需要采取合理的診斷方式,才能夠了解患者的病情[2]。 目前針對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診斷是采取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的方式, 通過兩種診斷方式了解診斷方式對患者疾病診斷的影響,了解兩種疾病的區別[3]。 研究選取該院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207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診斷不同疾病的不同診斷方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207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患者和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研究,其中前壁組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01例,男性59 例,女性42 例,年齡30~78 歲,平均年齡為(52.45±10.66)歲;下壁組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為106 例,男性64 例,女性42 例,年齡32~80 歲,平均年齡為(53.57±10.8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一般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 ①患者知情同意; ②患者的疾病類型確定。 排除標準:①患者或是患者家屬不同意參與研究;②患者精神狀態無法參與研究。
給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檢查, 了解不同檢查方式對患者病情確定的影響。 動態心電圖檢查是采取杭州百慧醫療Cardio Trak 動態心電記錄儀,型號CT-082;常規心電圖檢查是采取納龍心電信息管理系統,數字式心電圖機,型號RAGE-12。
對所有患者采取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檢查方式,觀察指標為心房顫動(Af)、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動過速(VT)、二度房室傳導阻滯(Ⅱ度AVB)、三度房室傳導阻滯(Ⅲ度AVB),對各項指標進行統計。
該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資料數據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和動態心電圖檢查組, 針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檢查結果中, 室性心動過速(VT)、二度房室傳導阻滯(Ⅱ度AVB)、三度房室傳導阻滯(Ⅲ度AV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2.97%,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11.88%;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2.97%,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11.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11.30%,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2.8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11.30%,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2.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前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11.88%, 下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2.83%;前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11.88%,下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2.83%;心房顫動(Af)、室性早搏(PVC)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54,P=0.031<0.05)。 前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三度房室傳導阻滯11.88%, 下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三度房室傳導阻滯2.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不同檢查方式結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arrhythmia in acute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n(%)]

表2 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不同檢查方式結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arrhythmia of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n(%)]

表3 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動態心電圖檢查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nterior arrhythmia and arrhythmia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anterior and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n(%)]
心律失常是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常見的并發癥,且并發癥發生的概率比較高。 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后,導致患者心電不穩定還有可能出現室性早搏、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4]。 心肌梗死是一種冠狀動脈急性和持續性缺血導致的心肌壞死,患者還有可能出現心臟破裂,室壁瘤等并發癥。 研究以前壁和下壁為主進行研究,主要是這兩種類型比較常見。
研究發現,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和動態心電圖檢查組,針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檢查結果中,室性心動過速(常規9.43%,動態10.37%)、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常規11.88%,動態12.87%)、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常規14.85%,動態11.8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2.97%,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11.8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551,P=0.032 <0.05)。
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動態心電圖檢查比較,室性心動過速(前壁9.90%,下壁10.37%)、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前壁12.87%,下壁12.26%)、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前壁11.88%,下壁2.83%)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2.97%,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11.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51,P=0.032<0.0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11.30%,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心房顫動2.8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11.30%,動態心電圖檢查組室性早搏2.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93,P=0.024 <0.05)。
前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11.88%, 下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2.83%;前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11.88%,下壁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房顫動2.83%;心房顫動(Af)、室性早搏(PVC)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54,P=0.031 <0.05)。
針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 采取常規心電圖檢查和動態心電圖檢查后, 在對患者的檢查中通過不同的檢查方式能夠了解各項指標的差異。 常規心電圖檢查方式比較簡單方便, 而且臨床醫師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相關的信息,這是一種首選的檢查項目,而且這種檢查方式的用途比較廣, 針對心律失常的診斷有重要的價值,對于患者的各項癥狀呈現會比較清楚,這對患者的診斷有重要的意義[5]。 常規心電圖無法捕捉病變,而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方式能夠捕捉到患者發生心律失常、陣發性心動過速和早搏等情況, 對于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時間和數量,還有分布情況等都能夠有足夠的了解,這對患者病情的診斷也有重要的價值[6]。 研究發現[7],心房顫動(Af)、室性早搏(PVC),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方式能夠了解患者的具體的情況,臨床診斷的效果更佳。
針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和動態心電圖檢查組, 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主要是由于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供血中斷引起, 出現心律失常的概率也比較高, 主要是由于神經支配上和腹部有共同神經支配范圍引起的[8-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規心電圖檢查組和動態心電圖檢查組中心房顫動(Af)、室性早搏(PVC)、三度房室傳導阻滯(Ⅲ度AVB)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
陳麗萍等[10]學者的研究就是針對前壁和下壁心律失常患者診斷的分析,研究發現,前壁組和下壁組患者心房顫動(6.7%、3.2%)、室性心動過速(6.7%、12.9%)、二度房室傳導阻滯(0.0%、5.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壁組三度房室傳導阻滯1 例(1.1%),下壁組三度房室傳導阻滯7 例(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144,P=0.001<0.05)。研究結果與該文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研究針對患者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這也說明針對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診斷有區別,診斷有差異。
心電圖檢查后能夠發現患者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發展情況[7]。 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都是比較嚴重的疾病, 對患者的診斷采取常規心電圖檢查就能確定。 但是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了解還需要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方式, 這種方式能夠更準確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這對診斷工作的進行具有重要的價值,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方式, 兩組患者Ⅲ度AVB 導聯指標具有明顯的差異,這也說明兩種疾病有一定的差異,而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方式能夠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11]。
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的診斷方式不同,對患者的診斷中還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 而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方式能夠了解患者的更詳細的情況, 對于心律失常發生的時間和分布等情況能夠全面的進行了解[12]。
綜上所述, 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通過不同的診斷方式結果有一定的差異, 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查診斷急性前壁與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診斷結果更準確,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