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急診科,甘肅張掖 734000
重癥肺炎是一種進展性肺部疾病, 在急診內科較為常見,臨床可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氣促以及肺部濕啰音等癥狀,且通常伴有呼吸衰竭或休克等情況[1]。 重癥肺炎發病急,病情進展快,很容易由局部感染發展為全身性感染,具有較高病死率[2]。 輔助機械通氣是臨床治療重癥肺炎的常用手段,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氣狀況,但是常規有創機械通氣會給患者造成創傷, 長時間使用會增加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風險, 增加患者對呼吸機的依賴性,從而加大撤機難度[3]。 有研究報道[4],以患者的肺部感染控制窗為切換點,對患者實施有創-無創序貫通氣,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升重癥肺炎治療效果。 為了解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的臨床效果,該文選取了2016 年6 月—2019 年6 月該院收治的68 例重癥肺炎患者, 對其應用不同通氣模式治療的效果展開了如下探討,現報道如下。
納入確診的重癥肺炎患者68 例,均于在該院急診病區(含EICU)接受治療,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癥肺炎診斷標準,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IgM 抗體陽性,符合機械通氣指征,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曉該研究并同意配合。 排除嚴重器質性病變、肺結核、哮喘和精神疾病患者。 排除近3 個月內服用過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的患者。 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組,研究組34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齡在21~59歲之間,平均(35.6±4.8)歲,平均病程(4.9±1.5)d。 對照組34 例患者中男18 例, 女16 例, 年齡為20~57 歲, 平均(36.2±4.5)歲,平均病程(4.7±1.8)d。研究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對比需要。
常規治療基礎上,對照組給予有創機械通氣,實施氣管插管后, 首先采用輔助-控制模式進行通氣,12 h 后調整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和壓力支持通氣模式, 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血氣分析和通氣狀況, 有針對性地調整潮氣量和吸入氧濃度。設置初始吸氣與呼氣壓力為0.294 kPa 和0.490 kPa,通氣頻率為10~15 次/min,潮氣量為6~8 mL/kg,嚴密觀察患者通氣過程中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及時調整各參數。
研究組實施有創-無創序貫通氣,首先給予有創機械通氣, 方法與對照組相同, 在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及時將氣管內導管拔除,將呼吸機模式調整為無創正壓通氣,并根據患者的呼吸情況對呼吸機參數進行調整,將呼吸頻率控制在28 次/min 及以下,動脈血氧分壓和血二氧化碳分壓分別控制在65~90 mmHg 和45~60 mmHg,在患者能夠自主呼吸后即可將呼吸機撤除[5]。 肺部感染控制窗判斷依據: ①治療1~2 d 后支氣管肺部感染明顯吸收;②痰液黏稠度降低至2 度以下,顏色從白色轉變為淺色,痰量顯著減少;③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在10×109/L 及以下或體溫降低且低于38℃[6]。
記錄并比較兩組兩組患者的有創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和EICU 入住時間, 并對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OI)、靜態肺順應性(Cst)與血管外肺水指數(EVLWI)進行比較,統計兩組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例數,比較其病死率和再次插管率。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有創機械通氣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兩組患者的ICU 入住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各指標對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s),d]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各指標對比[(±s),d]Table 1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s),d]
組別 有創通氣時間 住院時間 EICU 入住時間研究組(n=34)對照組(n=34)t 值P 值4.3±1.1 6.9±1.8 7.187 0.000 15.1±3.8 20.6±4.2 5.662 0.000 10.3±1.7 16.5±2.5 11.958 0.000
兩組治療前的肺功能各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OI、Cst 以及EVLWI 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s)Table 2 Pulmonary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s)Table 2 Pulmonary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組別OI(mmHg)治療前 治療后Cst(kPa)治療前 治療后EVLWI(mL/kg)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116.3±5.7 115.8±5.9 0.355 0.723 175.4±8.3 137.6±6.8 20.542 0.000 42.1±5.5 41.9±5.8 0.146 0.884 73.9±8.2 59.8±7.3 7.489 0.000 12.5±3.3 12.4±3.6 0.119 0.905 5.9±1.7 8.3±2.5 4.629 0.000
研究組中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 例, 對照組中有11 例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病死率為2.9%,再次插管率為8.8%,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重癥肺炎在臨床發病率較高, 是病原體感染肺部后所引發的過度炎癥反應,臨床常用機械通氣治療,但是患者較容易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 不利于患者康復[7]。 有創機械通氣能夠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確保患者呼吸暢通,但是由于患者導管留置在氣管內,很容易導致肺部感染,增加患者的并發癥發生風險[8]。 無創正壓通氣無需實施氣管插管,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分肺部感染風險, 且有助于降低患者對呼吸機的依賴度[9]。 有研究報道[10],在確保有創機械通氣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患者的導管留置時間, 可有效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 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升臨床療效,但是把握好轉換時機極為重要,過早轉換會導致患者無法維持有效通氣, 過遲轉換則會增加患者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11]。

表3 研究組與對照組并發癥等指標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indicator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戚黎明[12]等學者通過將120 例重癥肺炎患者分為兩組,在出現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將觀察組切換為無創通氣,結果相似, 觀察組總住院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短于對照組,病死率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均為6.67%,與對照組的23.33%和31.67%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證實了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在重癥肺炎患者中的有效性。 該研究中,通過對兩組分別實施有創機械通氣和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有創機械通氣時間、EICU 入住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治療后OI、Cst 以及EVLWI 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以肺部感染控制窗為切換時機對重癥肺炎患者實施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縮短患者的有創通氣時間,從而加速患者恢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從兩組并發癥來看, 研究組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5.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4%,且兩組患者的再次插管率、病死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的安全性較高, 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病死率。
綜上所述,以肺部感染控制窗為切換點,對重癥肺炎患者實施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縮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