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佳,陳利武
汕頭市潮陽區大峰醫院骨外科,廣東汕頭 515154
近年來,踝關節骨折例數增加程度尤為顯著,作為骨科一種常見骨折疾病, 其對患者工作與生活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治療期間,以合理固定、解剖復位以及術后康復幾方面較為常見[1-2]。 通常將手術復位聯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療作為主要, 但是其會表現出石膏壓迫以及較差牢固性等系列問題,無法獲得理想臨床康復效果。 該次研究將選擇該院2017 年9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4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實驗對象; 針對踝關節骨折患者探究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應用可行性, 以利于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早期轉歸。 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84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作為實驗對象; 隨機數表法分組后擬定每組固定方案; 比照組(42例):男22 例,女20 例;年齡23~55 歲,平均年齡(38.49±5.13)歲;患者受傷原因為:屬于墜落傷、扭傷以及車禍傷例數分別為5 例、12 例以及25 例;患者骨折類型為:屬于內踝骨折、 外踝骨折以及雙踝骨折例數分別為19 例、15例以及8 例;實驗組(42 例):男23 例,女19 例;年齡25~59 歲,平均年齡(38.52±5.15)歲;患者受傷原因為屬于墜落傷、扭傷以及車禍傷例數分別為12 例、5 例以及25 例;患者骨折類型為屬于內踝骨折、 外踝骨折以及雙踝骨折例數分別為20 例、13 例以及9 例;納入標準:①對患者實施CT 診斷以及X 線診斷, 閉合性骨折疾病獲得確診;②知情同意書簽署;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表現出開放性骨折的情況;②表現出Pilon 骨折以及腓骨骨折的情況;③表現出粉碎性骨折的情況;觀察對比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性別、年齡、受傷原因以及骨折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收治的踝關節骨折患者經過分組并應用擬定方案給予固定治療期間, 比照組擬定常規手法復位聯合石膏外固定方案展開:對于患者健側臥位的采取加以輔助完成,之后對患者展開推壓復位操作, 保持受傷力相反方向展開。通過對患者實施C 型臂X 線機檢查,獲得滿意復位效果后,合理展開固定操作,利用U 型石膏完成,在6~8 周,可以將外固定合理拆除;在對患者實施固定過程中,對于石膏干燥加以保持,對于感染現象充分避免,并且通過對踝關節骨折患者的具體情況加以了解, 對于適度功能鍛煉需要認真展開[3-4]。 實驗組擬定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案展開:在對患者進行手術前,就患者的受傷情況,利用X 光進行認真檢查,臨床對患者完成硬膜外麻醉操作后,在患者腓骨后緣位置, 要求外踝骨折患者合理完成手術切口的制作。 要求內踝骨折患者合理完成內踝弧形切口的制作,將患者外踝前端完全暴露,之后對患者合理展開復位操作。 在對患者展開內踝骨折固定期間,需要通過對患者骨片大小加以明確后確定;對于外踝骨折患者,選擇克氏針以及解剖型鋼板對患者展開固定工操作。 此外,對患者給予術后康復指導干預: 依據常規對患者實施抗生素治療,控制4 ~5 d 的持續治療時間;對于患者下肢盡量抬高加以指導;手術后第4 天,對患者合理展開自主肌肉伸縮訓練干預,對于患者的足趾以及膝關節盡可能自主活動;手術后第6 天,對患者實施紅外線輻射燈理療治療;手術后第3 周,對患者切口愈合情況加以檢查,拆除石膏后,對于患者踝關節運動予以指導[5-6]。
觀察對比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的療效評定優良率、骨折愈合時長、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結果。
①療效評定標準:優:術后患者踝關節功能基本轉為正常,對患者實施X 線檢查,患者表現出良好骨折復位情況,未表現出疼痛以及骨性關節炎的現象;良:術后患者表現出良好的踝關節功能, 患者在行走以及踝關節負重的情況后,呈現出的腫脹以及疼痛感為輕度,對患者實施X 線檢查,未表現出骨性關節炎的現象,患者踝穴內側間隙呈現出少許加寬的現象;尚可:手術后患者表現出較好的踝關節,在行走以及踝關節負重期間,呈現出的腫脹感以及疼痛感較為顯著,對患者實施X 線檢查,呈現出1~2 mm 的踝穴內側間隙的情況;差:手術后患者踝關節功能未獲得好轉,在行走以及正常負重期間,踝關節表現出的腫脹感以及疼痛癥狀顯著,對患者實施X 線檢查,患者表現出>2 mm 踝穴內側間隙。
②對患者實施Mazur 踝關節評分以及足踝外科AOFAS 踝-后足評分系統,評定分值為0~100 分,踝關節活動功能隨著分值的增加而提升。
運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踝關節骨折患者療效評定優良率(97.62%)高于比照組(7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療效評定優良率臨床對比[n(%)]Table 1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of efficacy eval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nkle fractures[n(%)]
實驗組踝關節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時長短于比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時長臨床對比[(±s),d]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fracture healing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of ankle fracture patients [(±s),d]

表2 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時長臨床對比[(±s),d]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fracture healing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of ankle fracture patients [(±s),d]
組別骨折愈合時長實驗組(n=42)比照組(n=42)t 值P 值74.79±3.35 94.69±2.76 29.712 0.000
治療前,實驗組踝關節骨折患者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同比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高于比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臨床對比[(±s),分]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Mazur score and AOFA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ankle fracture patients [(±s),points]

表3 兩組踝關節骨折患者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臨床對比[(±s),分]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Mazur score and AOFA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ankle fracture patients [(±s),points]
組別Mazur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AOF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42)比照組(n=42)t 值P 值56.49±2.29 57.03±2.03 1.144 0.256 84.03±2.82 75.39±2.02 16.142 0.000 50.25±2.13 51.03±1.86 1.788 0.078 85.49±2.65 77.02±3.35 12.851 0.000
踝關節作為人體負重關節之一, 即使表現出較小的關節面,但是承受的重量較大。 在患者表現出骨折的情況后,會使得正常解剖關系呈現出對應改變的現象,從而使得臨床治療難度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加大。 當前,針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在治療期間, 以外固定法以及內固定法的應用較為普遍。 傳統多采用外固定法對患者進行治療,但是其呈現出畸形愈合、錯位愈合、較多術后并發癥以及術后康復鍛煉受到影響等系列缺點,并且針對重度移位骨折、粉碎性骨折以及陳舊性骨折進行治療后, 難以獲得理想踝關節肝功能恢復效果[7]。
而內固定術的有效應用,呈現出較好骨折愈合、復位精確、 踝關節功能恢復較好以及術后功能訓練早等系列優點。
觀察該次研究結果發現, 實驗組踝關節骨折患者療效評定優良率(97.62%)高于比照組(78.57%)明顯;實驗組踝關節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時長短于比照組明顯; 治療前, 實驗組踝關節骨折患者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同比照組比較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實驗組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高于比照組明顯,同張志強等[8]在研究中表現出一致的結論, 此文中觀察組療效優良率90.91%高于對照組75.00%明顯, 從而說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有效實施,在提升療效評定效果,縮短骨折愈合時長以及提升踝關節活動功能方面可以獲得理想效果, 促進病情轉歸, 進一步證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方案擬定與應用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 踝關節骨折患者于臨床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后,利于療效評定優良率提升,骨折愈合時長的縮短,Mazur 評分以及AOFAS 評分的提升,最終促進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早期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