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暉
江蘇省如皋市中醫院針灸科,江蘇如皋 226500
現階段, 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式包括非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兩種,其中手術療法具有嚴格的適應證,同時會給患者帶來一定手術創傷,術后具有較高并發癥發生率,難以獲得理想的遠期治療效果[1-2]。 為此,非手術療法依舊是臨床用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治療的首選方式[3]。 近年來,隨著我國中醫研究不斷發展和深入,中醫療法也被廣泛應用于該疾病治療中[4]。 該研究選取2016 年5 月—2017 年11 月收治的102 例診斷明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究該疾病采用夾脊穴深刺聯合藥物罐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從該科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選取10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患者要求行保守治療;③治療依從性高;④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椎弓根崩裂;②哺乳期婦女或者妊娠者;③存在腰椎炎癥性疾病;④脊柱骨折;⑤骨腫瘤;⑥急性腰扭傷;⑦脊柱結核;⑧腰椎嚴重狹窄;⑨游離型椎間盤突出。 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年齡40~70 歲,平均年齡(52.19±2.18)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18±0.38)年,共51 例,男性31 例,女性2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1~69 歲,平均年齡(5.13±0.42)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5.23±0.39)年,共51 例,男性30 例,女性31 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先對患者行基礎治療,指導患者在硬板床上平臥休息,避免彎腰持物,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其行電動伸縮牽引治療,每次治療時間控制為30 min,每天行1 次治療,首次牽引重量從30 kg 開始,以患者可以承受為度,每日牽引重量在原先基礎上逐步增加1 kg,連續治療2 周。 再將治療頻率改為2~3 次/周, 連續行6 周治療,與此同時,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其行Tergumed 系統訓練,主要對等長肌力、腰背肌后伸活動度進行鍛煉,每次鍛煉時間控制為20 min, 每天行1 次鍛煉, 2 次/周,共鍛煉2 周。 與此同時,對患者行夾脊穴深刺治療,選取腰部夾脊穴,即病變椎間盤相應節段棘突下兩側旁開0.5~1寸,常規消毒后,用0.3 mm×75 mm 一次性毫針,垂直進針,使針尖到達椎板骨面,有明顯觸及硬物的阻力感,輕提插不捻轉,患者自覺針刺部位有酸麻脹重甚至觸電樣反應,接達佳805-D 型電針儀,采用連續波,頻率1.2~1.6 Hz,留針時間30 min,每天行1 次治療,每周共治療5 次,2 個月為1 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藥物罐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中藥包括兩面針30 g,寬筋藤20 g,四方藤30 g,紅花30 g,艾葉25 g,生川烏20 g,蘇木20 g,川椒30 g,透骨草30 g,將以上所有藥物浸泡在3500 ml 水中,時間控制為1~2 h,將其煮沸之后,在藥液中放置拔罐用的竹罐,一起煮10 min,指導患者采用俯臥位接受治療,用長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干毛巾捂緊罐口,待罐口溫度冷卻至人體接受的程度后, 將罐拔于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第一、二側線,留罐10~15 min。每周行3 次治療,2 個月為1 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下肢放射痛、腰腿痛等癥狀均沒有任何好轉,甚至進一步加重,則為無效;各種癥狀有所緩解,正常工作與生活受到輕微影響, 直腿抬高試驗顯示接近60°,則為有效;癥狀基本上消失,日常工作生活完全恢復正常,直腿抬高試驗(-)則為治愈[5-6]。 總有效=有效+治愈。
腰腿痛評定標準:治療前后,采用VAS 評分對兩組患者的腰腿痛程度進行評價,0 分表示無疼痛,10 分表示出現劇烈疼痛感[7]。
腰椎功能與病情嚴重程度: 采用ODI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功能進行評價,指數越高,提示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采用M-JOA 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價,總評分為29 分,病情嚴重程度與得分成正比[8]。
應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4%, 高于對照組的8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537,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對比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VAS 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腿痛程度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lumbar and leg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poi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腿痛程度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lumbar and leg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points]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1)觀察組(n=51)t 值P 值6.85±0.28 6.89±0.22 0.802 0.424 2.52±0.22 0.85±0.12 47.591 0.000
對比兩組治療前ODI、M-JOA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ODI 更低,JOA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臨床常見病,是因慢性勞損或者外力作用,促使椎間盤退變,纖維環出現破裂情況,髓核突出之后對脊神經根或者脊髓進行壓迫[9-10]。腰痛與下肢感覺異常為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同時還有部分患者會有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伴隨出現,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11-12]。 我國中醫將該疾病歸為“腰腿痛”“痹證”范疇,認為該疾病的主要病機為外感風寒濕邪,或者慢性勞損之后,風寒濕乘虛而入,阻塞脈絡,進而促使經氣不通,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所以治療上應該嚴格遵循活血化瘀、溫經通脈、散寒祛瘀的原則[1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ODI 與M-JOA 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ODI and M-JO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ODI 與M-JOA 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ODI and M-JO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分]
組別ODI(%)治療前 治療后M-JOA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1)觀察組(n=51)t 值P 值43.25±2.52 43.29±2.49 0.083 0.336 23.69±1.88 17.02±0.28 12.632 0.000 7.52±0.23 7.49±0.26 0.066 0.772 18.02±1.22 22.36±1.28 9.669 0.000
該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4%,高于對照組的80.39%(P<0.05);觀察組治療后VAS 評分為(0.85±0.12)分,低于對照組,ODI 為(17.02±0.28)%,低于對照組,M-JOA 評分為(22.36±1.28)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夾脊穴深刺聯合藥物罐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利于減輕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疼痛度,改善腰椎功能。 究其原因,深刺夾脊穴,從生理解剖上來說,針刺使針尖到達椎板或橫突,無比接近脊神經根,電針刺激松弛肌肉、關節、韌帶,分解黏連,消炎鎮痛。 從經絡學說上講,針刺夾脊穴可強腰健脊,活血行氣,疏經通絡。 針刺之后加用藥罐療法,操作簡單,通過竹罐吸拔,能夠形成局部溫熱刺激,對局部炎癥水腫吸收進行促進,促使微循環改善。 中藥方中兩面針化瘀活血, 艾葉具有溫經止血作用,四方藤能祛風除濕,紅花止痛散瘀,蘇木活血祛瘀,生川烏止痛散寒,川椒溫中止痛,透骨草活血止痛,諸藥合用具有舒筋活絡、活血祛瘀功效。 三者聯合,能促使下肢血管擴張,對局部代謝進行促進,促使神經根炎癥水腫程度減輕,促使微循環得到改善,減輕下肢麻木癥狀。 葛明富[14]等學者經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高于對照組的83.3%(P<0.05);觀察組治療后VAS 評分為(2.37±1.29)分,低于對照組,ODI 為(19.89±10.34)%,低于對照組,M-JOA 評分為(12.52±2.04)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該研究結果高度相似。
綜上所述, 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夾脊穴深刺聯合藥物罐深刺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