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芳
迭部縣人民醫院兒科,甘肅迭部 747400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兒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1],發病率較高,患兒可出現發熱、頭痛、咳嗽和全身乏力等臨床癥狀。 肺炎支原體為細胞內病原微生物,若患兒出現肺炎支原體感染,將會增加清除的難度;由于小兒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系統發育不完善,因此一旦發病,將有可能引起心力衰竭[2],伴發諸多肺外并發癥,累及諸多器官,甚至導致死亡。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目前臨床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耐藥性逐漸增加,整體療效欠佳。 臨床研究證實,阿奇霉素聯合孟魯司特治療此病,不僅能快速改善癥狀,不會引起耐藥性,還能夠保證整體療效[3]。 該研究探析了2016 年6 月—2019 年6 月該院收治的68 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兩種方法治療的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68 例患兒均確診為肺炎支原體肺炎,均分成兩組,對照組男女之比為20∶14,年齡3~10 歲,平均(5.26±1.42)歲;病程3~20 d,平均(10.12±2.46)d。 治療組男女之比為18∶16,年齡2~9 歲,平均(5.02±1.11)歲;病程3~19 d,平均(10.03±2.95)d。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研究分析。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入組標準: ①所有患兒接受血液、X 線片等檢查后病情確診,與《實用兒科學》[4]中的診斷標準相符;②出現程度不同的咳嗽、發熱與喘息癥狀,且咳嗽持續時間≥3 d;③家屬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腎、肝、心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②伴有嚴重意識障礙、中樞神經受損者;③全身過敏或無法耐受研究采用的藥物者;④伴有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患者。
對照組: 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 內容如下:10 mg/(kg·d)的阿奇霉素粉針(國藥準字H20093637)+5% 葡萄糖溶液行靜脈滴注治療,1 次/d,治療時間為3~5 d。 待患兒體溫恢復后,再給予10 mg/(kg·d)的阿奇霉素干混懸劑(國藥準字H20065329)口服,1 次/d,治療3 d,再停藥4 d,1 個療程為7 d,合計治療3~4 個療程。
治療組: 在上述治療前提下指導患兒口服孟魯司特鈉(國藥準字J20130047 ),年齡2~6 歲者,用藥劑量為4 mg/d,年齡>6 歲者,用藥劑量為5 mg/d,合計治療3 周。
治療5 d 后,頭痛與咳嗽等癥狀消失,體溫復常,肺啰音消失, 經X 線片檢查提示征象恢復不低于95%判定為痊愈;治療5 d 后,臨床癥狀顯著好轉,體溫復常,肺啰音接近消失,X 線片提示征象恢復不低于90%為顯效; 治療5 d 后,臨床癥狀有所緩解,體溫下降,X 線片提示征象恢復不低于80%為有效;治療5 d 后,癥狀無好轉,體溫未下降,X 線片提示征象改善不明顯為無效[5]。
①癥狀消失時間:退熱、咳嗽消失、喘憋消失和肺部啰音消失;②用藥表現:腹瀉、腹痛、頭暈、惡心。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總療效較治療組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d]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d]
組別 退熱時間 喘憋消失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治療組(n=34)對照組(n=34)t 值P 值3.10±1.15 5.40±1.34 7.595 0.000 2.32±0.39 4.33±1.59 7.159 0.000 5.30±2.44 8.55±2.90 5.000 0.000 4.37±1.23 7.51±1.60 9.072 0.000
治療組用藥不良反應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在臨床兒科各類疾病中,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屬于常見病和多發病[6],常見于學齡前兒童中。 當下尚未完全掌握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病理機制,多數學者[7]認為其發生與免疫學紊亂關系密切。 王坤[8]研究發現,機體出現肺炎支原體肺炎后,將產生非正常免疫應答,使諸多炎癥細胞因子產生, 進而使患者出現一系列呼吸道慢性炎癥反應,如哮喘、頑固性干咳和慢性咳嗽等,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引起心肌炎等疾病,若患者未及時接受治療,將會危及其生命安全。 肺炎支原體是一種原核生物,生物結構無細胞壁,故常規藥物治療后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9]。
傳統方法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時, 常采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阿奇霉素屬于新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盡管能顯著抑制肺炎支原體,但治療時間長,癥狀改善慢。 據調查,肺炎支原體本身為特異性抗原,機體受其刺激后會產生IgE,使氣道出現變態反應,進而誘發免疫炎癥。 在變態反應的發生中,通過IgE 的作用,炎癥細胞將釋放出諸多炎性介質與細胞因子,發揮出免疫效應,進而加劇氣道炎癥,引起氣道高反應性。 白三烯為炎癥介質中最重要的一種。 國內相關研究表明,白三烯表達水平在支原體肺炎發病中明顯升高。 從中不難得出,支原體肺炎的發病與白三烯存在一定關系。 孟魯司特鈉為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不僅能使白三烯的活性受到抑制,阻止其與受體結合,還能減少氣道炎癥反應,避免血管通透性增加。 在該次研究中,對照組總療效為76.47%, 顯著低于治療組的94.12%,表明聯合治療的可行性高于單藥治療, 能取得更理想的療效,使患兒早日恢復健康。 推測原因可能為阿奇霉素無法將白三烯刺激白細胞介素引起的多種變態反應有效消除, 因此無法有效減輕器官損傷及緩解氣道高反應;另外,由于阿奇霉素治療無徹底性,會明顯提高耐藥性,故造成藥物治療效果降低。 蔡惠東等[10]研究中對86 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及阿奇霉素序貫療法結合孟魯司特鈉治療, 結果發現治療組總療效高達97.67%,對照組總療效為76.74%,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該次研究發現,治療組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表明治療組制定的治療方案更有效,能積極對抗支原體肺炎,快速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 阿奇霉素具有較強的耐酸性,吸收好、血漿半衰期長,并且其在細胞內的濃度高于血清與組織間隙的濃度;另外,阿奇霉素能使支原體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在炎性部位的濃度高,因此無需頻繁用藥。 國外研究認為[11],肺部對抗生素的滲透性較高, 口服抗生素能取得與靜脈給藥相同的藥物利用率與吸收效果。 由于阿奇霉素的耐酸性較強, 生物利用度較高,故可采取序貫療法。孟魯司特鈉能抑制白介素-5 的釋放與嗜酸粒細胞的積聚,還能使陽性反應得到緩解,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使纖毛運動功能得到恢復,最終達到緩解氣管痙攣、 改善氣管黏膜水腫以及消除臨床癥狀的目的。 通過比較兩組用藥表現發現,對照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65%,接近治療組的8.82%,說明聯合治療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高。 繆華等[12]對60 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結果發現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 與參照組的16.7%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經該次研究得出:將孟魯司特鈉、 阿奇霉素序貫療法聯合應用在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中, 能抑制患兒體內炎癥細胞因子表達與毒素血癥,使免疫平衡得到恢復,從而有效抑制炎性反應,由于不良反應少,因此臨床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治療中聯合運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及孟魯司特鈉作用確切, 藥物不良反應少,適合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