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楊俊

進入3月中旬以來,紐約州的疫情就像在一夜之間暴發,很快確診病例就超過2.5萬例,為全美國最多。從當地時間3月22日晚8時起,紐約州最大城市紐約市開始“封城”。眼下的紐約,街上行人很少,車也不多。《環球時報》記者身處美國疫情“震中”,感受到當地防疫措施逐漸升級、物資出現匱乏。
疫情蔓延倒逼紐約“封城”。紐約州州長科莫建議除非必要的單位,必須讓所有員工回家辦公,違反規定將對經營者處以罰款。位于紐約曼哈頓中城東的聯合國總部已建議工作人員居家辦公,紐交所228年來更是首次關閉交易大廳,全部改為電子交易,一些公園還關閉了公共衛生間。紐約市采取的措施還有:停止一切聚集性活動;保持包括地鐵、公交車、輪渡在內的公共交通運行,但要求民眾非緊急必要不要乘坐;人與人之間保持6英尺(約1.83米)以上社交距離;餐廳只能提供外賣服務,嚴禁堂食等。不過,這些措施對個人來說都是“非強制性”的。
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島,大部分居民沒有汽車,出行、購物、看病完全依靠公交。紐約公交公司一再保證,絕不會停止運營地鐵和公交車。《環球時報》記者實地觀察,盡管公交系統仍維持運營,但班次明顯減少。
紐約民眾恐慌情緒逐漸顯露,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搶購物資。《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去幾家超市購物,發現除了口罩買不到外,當地人搶購的物資主要有三類:一是消毒用品,如醫用酒精、含酒精的免沖洗手液和棉球、消毒紙巾。由于美國疾控中心(CDC)仍沒有建議無病者戴口罩外出,而是強調預防病毒的主要方式是勤洗手、多消毒,這直接導致消毒用品脫銷,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紐約州長科莫甚至向洗手液制造商和主要零售商喊話,要求增加平價供應洗手液,否則紐約州將用監獄勞動力生產的洗手液占領他們的市場。二是食物。大米、面粉、罐頭、意大利面、冷凍食品等可長期保存的食物屢遭瘋搶,雞蛋、面包、蔬菜、水果等一到下午也基本賣光。有的超市不得不將原本擺放冷凍肉的冰柜放滿啤酒,以避免空柜的尷尬。有的超市則限購大米和面粉,每人一袋。三是維生素類保健品。很多美國人觀念上還把新冠病毒當成流感,于是各種用來預防流感的維生素產品也被搶購一空。
紐約市政府一再呼吁民眾不要搶購和囤積貨物,各大超市也發聲明,不接受這期間搶購貨物的退貨申請,但搶購的現象依然存在。為落實政府要求的“6英尺社交距離”,有的超市在門外畫好線,來采購的人必須站在線上等候進入。
紐約市市長一度拒絕關閉學校,原因是孩子回家后,醫護人員、警察等群體將不得不回家照顧孩子。同時,大批貧困家庭的孩子主要依靠公立學校提供的免費餐食,關閉學校將導致窮人家的孩子沒飯吃。疫情暴發后,紐約市被迫關閉了所有公立學校,但通知學生可以每天到指定地點領取免費餐食。▲
環球時報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