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必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迅速行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人大代表主體作用,形成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強大合力。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既是對人大履職的政治考量,更是對人大擔當的法治考量。
防控疫情,關鍵在于法治。制度之治是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出臺關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制定藥品管理法、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執業醫師法、中醫藥法、疫苗管理法、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多部醫療衛生領域的法律,織密疫情防控的法治網。實現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關鍵靠法治。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如何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加快補齊短板,加強配套制度建設,是人大立法的“重中之重”。
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要求抓緊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2月7日,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用半天時間召開特別會議,作出依法全力做好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此后,又有10多個省級人大常委會召開會議,人們稱之為“戴口罩的會議”,作出同樣的決定,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中央和地方黨委關于疫情防控重大部署落實落地,為政府實施最嚴格的防控措施提供法治支撐。決定內容少則五條,多則十幾條,但精煉、管用,重在解決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法治需求。比如,規定隱瞞疫病史上社會信用“黑名單”,在醫療衛生、防疫管理、隔離觀察、交通運輸、社區管理、市場管理、市容環境、野生動物管理等方面規定臨時性應急行政管理措施等等,具有創制性,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應急、有效的制度供給。在應急性立法解“戰時”之需的基礎上,如何完善疫情防控相關地方性法規和配套制度,這是地方立法的重要選項。
人大戰“疫”,需要靶向監督。在疫情防控中,我們對“以人民為中心”有更深入、更現實的體認,那就是“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始終是第一位的”。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應當成為人大監督的價值取向。具體來說,人大常委會無論是采取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專題詢問、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等常用監督方式,還是運用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剛性監督手段回應社會的關切,需要圍繞“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主題提高監督分貝,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實施精準監督、靶向監督。目前,省級人大會議基本在1月份完成,面臨著監督計劃的適當調整;一些地方人大會議延期,更需要審時度勢,把傳染病防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等主題列入監督計劃。比如說,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方式,促進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及人大常委會抗疫決定的遵守和執行。對臨時性應急行政管理措施、“兩院”涉及抗疫的規范性文件,需要依法開展備案審查,在戰“疫”勝利后要及時予以清理,做好立改廢,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上升為地方性法規,不適宜的、臨時性的措施予以修改或廢除,以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迎“疫”前行,要依托代表力量。疫情發生后,地方人大常委會及時向人大代表發出公開信、倡議書。人大代表紛紛響應,帶頭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立足本職崗位、依托行業優勢做好防控工作,引導和凝聚人民群眾參與防控,慷慨捐款捐物,貢獻抗疫“金點子”,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人大代表植根于人民,與人民群眾同氣連枝、休戚與共。一名代表就是一面旗幟。在決勝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階段,人大代表要為統籌推進依法科學防控疫情和有序復工復產貢獻力量。同時,還要匯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督促有關方面落實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凝聚起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打好疫情殲滅戰。
(作者單位: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人民之友》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