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策
從總體上看,近年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研究,具有視野廣、方法新、問題意識強等顯著特點,既有意義的論述與路徑方法的分析,也有經驗的概括和實踐的總結,為深入研究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奠定了基礎,但仍需要對許多問題開展進一步的深化探究。
一、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研究
深化對核心價值觀內涵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前提。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是中國人民追求的目標,而且也契合當代世界和平發展的主題。這一價值目標的實現是中國人民為世界人民、為全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途徑。中國富強了,可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發展了,可以引領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民主的真正實現離不開貧富分化的縮小,甚至消除。這是因為一旦民主參與者之間的利益有很大差異時,民主就成為從個人理性或群體理性出發的一種博弈。這種博弈乃至妥協的結果往往并非是真正的公共理性的彰顯。民主的起源,就在于雅典公民之間的利益差異不大,因而可以通過自由辯論、選舉,追求所謂的公共理性。由于雅典公民只有一小部分人,因而所達成的共識只是集體理性而已,而非公共理性。文明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其所體現的是人類進步的方向和形態。和諧就是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發展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力,尤其要共享成果。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要全面融入憲法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法規中。
自由有權利方面的,有對自然的認識方面的,更主要的是獲取勞動成果方面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是新興有產者聯合無產者對專制統治者的革命,因而并未能使勞動人民獲得真正自由。無產階級革命才是徹底的革命,革命獲得成功后建立人民民主國家,才使勞動人民的自由權利得到了真正實現。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即在人存在的意義上人與人之間是無差別的,因而在邏輯上、可能性上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由于每個人的需要不一樣,需要滿足的方式也不同,對出彩機會的把握能力、出彩的內容和方式不一樣,因而現實中的平等主要是自身需要滿足的實現。公正就是各得其所,對每個人所做的貢獻或所造成的過失,要給予應有的獎勵或懲罰。法治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要全面融入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中。
愛國與公民是同一的。如果公民背叛自己的祖國,就會對國家帶來危險;如果國家不能保護公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敬業與人的存在是同一的。人是對象化的存在物,就是說,人是什么取決于人能做成什么。這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極端負責,竭盡所能完成好自己的任務。關于誠信,人是類存在物,一時的欺騙可能會獲得不當利益,但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友善,既是人類存在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存在的意義感幸福感獲得的根本途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要全面融入涉及公民責任和義務的法律法規中。
二、人、制度與環境的關系闡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不僅是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推進,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但就如何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與時代新人養成的相互關系的論述還有待進一步深化。事實上,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以及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都依賴于具體的人來實施與體現。而無論是制度創新,還是價值觀塑造,其踐行主體都是處在一定制度與環境中的現實的人。這樣具體和現實的人就是“時代新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探討離不開對時代新人的觀照與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并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育“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為培養時代新人提供價值引導、制度支持和環境滋養;反過來,時代新人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效果體現。已有學者關注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對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意義,但只從外部制度保障進行的論述,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研究。時代新人是人的發展的當代要求,其素質與能力的不斷提高,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制度)的條件、基礎和重要途徑,也是價值觀建設目的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與培養時代新人具有內在一致性,是人、制度與環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結果。因此,注重闡發人、制度與環境相互生成演化過程,揭示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握其發展規律,可以為全面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提供重要的分析框架,從而發揮各方面研究的整體效應。
三、理論資源的現代轉換與創新
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學理資源已有不少論及,但仍有待更加深入的探討。首先,中國傳統德法合治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在理路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思想淵源、價值導向、目標追求、行為選擇、方式途徑等多方面有著顯著差異。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在哪些方面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道德立法思想,又在哪些方面結合時代發展超越了它,從而實現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這些問題仍有待回答。其次,道德立法中道德強調美好生活的思想認知,法律關注權利義務的行為表現,思想認知和行為表現并不完全具有一致性,法律與道德的結合是以德為核心、法律作為實現手段還是以法為核心、道德起著價值支撐的作用,或者說在何種情況下以何種結合方式為側重點靈活加以運用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法與道德關系論述的理論挖掘顯得尤為關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道德和法治雙向建設的成功經驗需要系統梳理和總結。再次,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研究大多是從現階段道德領域出現的問題進行論述,這固然有助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方面的現實理解,但缺乏全球、國家、社會、個人四個層面的整體性系統性分析。因為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時代,個人不能脫離社會和國家而單獨存在,國家也不能孤立于世界自我封閉。時代變化產生價值變化,社會思潮、政治參與浪潮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不斷沖擊和影響著個體。認知變化引發治理方式變化,價值理解影響著社會成員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衡量尺度與行為選擇,過度的非理性的政治參與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國家的穩定帶來消極影響,甚至危及制度文明建設。這就表明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納入全球、國家、社會、個人四個層次整體性系統性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