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彩
摘要:“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文章對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進行理論上的分析,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鄉村振新;美麗鄉村建設;總要求
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和目標要求,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方針總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
一、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建設增產增質產業體系生態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之根基,發展生產,讓農民富有,是建設美麗鄉村的第一任務,相比之下,比生產發展的內涵更豐富,目標更高,建設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生產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物質前提,也是推動美麗鄉村精神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只有生產發展,才能提高廣大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推動農村事業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立足優勢,發展特色農家樂產業,加快發展第二、三產業,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產業興旺,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保障。在建設過程中,需要結合生態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齊飛,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果。農業產業生態化具有科學性、效益性和整體性,農業的發展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建立提質增效的產業體系,同時也要考慮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可忽視生態環境保護。
我國農業生產力低下,缺乏發展活力,需要建設高效高質的產業體系生態化。以資源為基礎,協調城鎮、縣域經濟發展,突出重點和亮點,大力宣傳,建立激勵機制,注重財政引導,培育產業建設者,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發展鄉村休閑農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增大,休閑農業以農業為依托,結合現代旅游,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一方面通過農事體驗、景區資源、生態度假等形式來緩解人們心中的浮躁,回歸自然;另一方面能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民增收;鼓勵農民創業,營造平臺,支持農民大膽創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農民創業能力,加快經濟的增長速度;推進鄉鎮企業轉型,鄉鎮企業對農業的發展作用至關重要,支持了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多方面的改造建設,改善農村的社會條件;此外,建設“生態宜居”工程,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實現產業興旺目標,最終實現美麗鄉村的致富夢。
二、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發展可持續自然化。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之重要要求,與之前提出的村容整潔相比,有了更高的新要求。“村容整潔,是指村莊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設施齊全、生態環境良好,實現村莊布局優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飲水凈化、庭院美化、環境綠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人居環境。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外顯狀態” 。村容整潔在美麗鄉村建設的 “五個五”中意義重大,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有了良好的環境,生產發展才能順利進行,是生活富裕的要義之一,是鄉風文明的載體,也是民主管理的實踐,村容整潔自然化建設是改善農村臟、亂、差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前提,開展村莊環境垃圾、污水治理、河道清理,提高多種資源利用率,推進鄉村居民改造,加強基礎設施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建設,進行農田環境保護,實現布局合理;推進舊村改造,提高生態景觀,鼓勵農戶進行庭院綠化,實現生態良好的局面。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重點實施環境優先戰略、環境基底保護、環境友好宜居、生態文明、環境安全保障制度建設工程,深入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和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積極推進社會物質財富和鄉村生態財富共增長,實現可持續自然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諧共處,最終實現美麗鄉村的綠色安居夢。
三、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弘揚多樣地域特色化。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保障,“作為農村的一種區域文化,鄉風文明直接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法,是社會關系最外在的表現形式” 。鄉村文明建設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過程,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鄉風文明建設,樹立農村良好精神風貌,具有先進的品格文化,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文化歷史悠久,鄉風文明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需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習俗,并弘揚多樣地域文化特色產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獲取籌資渠道,選拔并培訓出更多的文體優秀人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新時代新農民。加強農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形成鄉風文明的基礎,大力宣傳文明創建活動,立足現實,從身邊模范出發,塑造典型,學習先進,形成良好的鄉風氛圍。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弘揚地方鄉土文化,最終實現美麗鄉村的鄉土夢。
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實現社會安定和諧化。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之保證,美麗鄉村建設要堅持三治(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其中,自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撐,三者相互聯系,共同作用。鄉村治理是我國整體治理的基礎,不斷健全自治,依靠法治,鼓勵德治,建立完善的自治體系。當前存在很多民生問題,如上學難、就業難、養老難、住房難等。美麗鄉村建設要提升科學教育水平、加大教學投入、提高教師和教學質量;實現管理民主和諧化,需要創新民主選舉,搭建村民自己的連心橋,創新民主決策,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創新民主管理,建設和諧的農村家園,創新民主監督,為美麗鄉村建設保駕護航,明確“兩委”職能,保障村民自治,實現村委會和鄉政府的良性互動,確保基層政治穩定。實現民主管理和諧化機制,通過多種治理方式,落實到生活中,創建和諧、有序、安全、幸福的環境,有了農村安定有序的發展,國家的大局才能穩步前進,新時代下,農民的幸福,國家的安定,美麗鄉村和諧夢的實現,都離不開有序的治理。
五、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打造生活現代化。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之核心目的。生活富裕現代化,是全面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生活富裕現代化,主要體現在:其一,消費方式的日趨城市化,形成現代的消費方式,合理消費,注重健康,住房條件改善,農村和城市的消費方式差距縮小;其二,閑暇方式多樣化,結合農戶需求,改變原來的看電視、聽廣播等舊方式,逐漸轉為各種體育項目鍛煉,讀書、上網,開發健康的娛樂活動,提升自我,兼顧老年人群體;其三,社交方式開放化,加大農戶與外界的聯系,突破原有的農業中交流,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可利用手機、電腦等形成開放的交流平臺,在交流中學習,與時俱進,發展自我。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實現富民,農民經濟富裕,農戶的收入水平高,有一定的投入能力,生活熱情度高,居住條件好,生活舒適,衣食住行方便、無憂,城鄉差距縮小,實現城鄉共同富裕,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轉變人民的生活方式,利用現代技術,生產高效、優質的農產品,樹立品牌;開發農業潛力,培育新型農民;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善公共設施建設,逐步提升鄉鎮公共服務水平,實現鄉村亮化目標;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做好扶貧攻堅工作,引導農民積極投入各項美麗鄉村建設。選擇正確的路徑,樹立富民為先的理念,大力發展農業,最終實現美麗鄉村的幸福夢。
參考文獻:
[1]唐珂.美麗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M].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
[2]鄉村振興戰略編寫組.鄉村振興戰略150問[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3]唐珂.美麗鄉村:億萬農民的中國夢[M].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
[4]徐文輝.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理論與實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5]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30.
[6]陶良虎,陳為,盧繼傳.生態鄉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案例[M].人民出版社,2014.
[7]董忠堂.建設社會主義論綱[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8]駱世明,劉偉民.中國夢·美麗鄉村建設 鄉風民風[M].廣東科技出版社,2016.
*本文是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9JDSZK043)。
(作者單位:德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