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勤
摘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礎設施科學合理的規劃,將直接關系著總要求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目標的實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作用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各級政府立即開始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規劃,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在具體實施和落實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縣、鄉兩級政府要因地制宜,對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迅速形成鄉村振興發展的框架,為鄉村振興戰略分步走的目標,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將決定著鄉村今后振興發展的方向和發展成效。
二、基礎設施建設應采取的策略
基礎設施建設是決定鄉村振興戰略區域發展方向的基礎性建設,因此在前期規劃時,每個鄉村就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建設,確保鄉村長遠發展的方向明確。基礎設施從功能性來說大致分為兩大類:
(一)生活方面的基礎設施
1. 道路交通設施
鄉村道路建設的規劃,應結合鄉村內已完成情況,如鄉村內道路的硬化基礎情況、距主干道的距離、鄉村產業規劃等情況的不同,分步、分類逐一進行實施。道路硬化基礎差的村,應優先提高道路硬化的公里數,擴大道路硬化范圍,逐步實現道路通村、通組、通戶;距主干道較遠的鄉、村,應優先實現與主干道的組網互通,切實解決偏遠鄉村的出行難問題,然后再深入推進道路提升工程;鄉村道路交通的規劃還應根據產業規劃的不同進行分類設計,如發展鄉村旅游類、倉儲轉運類等產業的鄉村,應根據人車流量較大的實際,提高道路建設標準,起到助推鄉村產業發展的作用。
2. 電力設施
隨著鄉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空調等高耗能電器已走進千家萬戶,老舊的鄉村電力設備已滿足不了用電量激增的用戶需求,以至于部分鄉村在用電量高峰期仍需要拉閘限電,而用電高峰期恰恰是在最需要用電的時期,嚴重影響到群眾的生產生活。因此,應逐步加快對老舊電力設備進行更新換代的步伐,切實解決電力設備落后與群眾用電量需求日增之間的矛盾。
3. 農村廁所改建
要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就必須要對村內傳統式旱廁進行改建。在進行廁所改建的過程中,對可以進行污水管網組網的鄉村,應加快入網組網,然后進行無害化水沖衛生廁所的建設;對污水管網覆蓋不到的鄉村,應結合村內實際,根據污水處理條件,科學合理解決廁所改建的污水處理問題,并充分考慮群眾意愿,切忌一刀切式建設,不能讓廁所改建成為農村環境的又一污染大問題。
4. 文化設施
隨著村內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設施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進行文化廣場、文化書屋等群眾性文化設施建設的時候,要根據鄉村人口集中程度,科學規劃文化設施建設的地理位置和設計標準,充分切實發揮文化娛樂的作用,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
5. 亮化綠化設施
村內路燈亮化工程及綠化工程的建設,相對來說,投資較小,重點需要后期的長期維護,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部分鄉村在前期均進行過相關的設計建設,但因缺少長期維護,造成效果不佳。在實施建設時,應建立后期管理、維護的長效機制,確保亮化綠化設施有效的發揮作用。
6. 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較難,規劃不科學容易造成污水橫流現象發生,并且嚴重影響硬化道路的使用壽命,鄉村應結合道路建設規劃設計,合理配置排水設施,確保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應加大對陳年垃圾和隱藏區域垃圾的清理力度,確保垃圾清運不留死角,建立健全垃圾清運處理的長效機制。
(二)生產方面的基礎設施
1. 農田水利設施
針對鄉村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強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善,解決農田灌溉難、水資源浪費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對重點發展農業的地區,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善可以大大節約農業投入的成本,增加農民種植的收入,極大促進基本農業的發展。
2. 生產養殖設施
對重點發展養殖或牧區養殖的鄉村,應加強對養殖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建立健全生態養殖業循環體系,在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同時,讓農牧民減少養殖業投入。如在高寒牧區增加暖棚的建設面積,提高牲畜抗高寒災害的能力;在重點養殖區建設糞便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減少養殖戶的投入成本。
3. 其它特色產業的配套設施
鄉村應根據長遠規劃,加強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對特色產業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打好產業興旺發展的基礎,才能引導特色產業的興旺發展。
三、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一)存在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問題
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縣、鄉兩級都會對區域內鄉村振興發展有一個總體規劃,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不結合鄉村實際情況,生搬硬套規劃方案的問題。應針對各鄉各村的不同情況,邀請專業機構與專家學者參與的方式,多方征求意見,科學做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更要邀請公眾進行規劃設計的參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公眾的接受與否直接關系到政策能否執行及執行的有效性,應將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規劃達到最優化配置,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的最優作用。
(二)存在面子工程問題
部分鄉村存在片面認為鄉鎮振興就是村容村貌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只考慮人居環境改善問題,不注重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不結合村內產業的發展需求。針對這個問題,鄉村應該根據規劃設計的方案,明確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向,將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提高鄉村發展的效率。
(三)存在重點照顧,放棄偏遠鄉村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脫貧攻堅全面振興鄉村經濟,全面解決“三農”問題,針對鄉村的不同情況,可以合理將鄉村采取示范村、提升村分步的策略。但部分鄉村存在追求政績工程,只發展部分村用于迎檢,放棄一些偏遠的地區。只有有效和合理地分配社會性資源的地方,經濟發展較快,反之較慢。針對這個問題,鄉村應進一步結合脫貧攻堅戰的要求,對越是偏遠貧窮的地區越應該優先照顧,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重點加大投入力度,齊頭并進,全面發展。
(四)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
隨著各級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部分鄉村將爭取到的資金,對一些近期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進行重新規劃建設,美其名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改造,存在著重復建設、浪費財力的問題。各鄉村應結合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情況,均衡配置建設資金的使用,將資金科學使用在基礎設施建設較薄弱的地區,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人民網,2017-10-27.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Z].新華社,2018-09-26.
[3]王滬寧.行政生態分析[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4]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