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敏 劉艷萍



摘要:從“八五”到“十三五”二十年間,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品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章利用山西省1994年和2017年統計年鑒數據,采用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對山西省城鎮居民二十年來的邊際消費傾向、基本消費需求以及需求收入彈性進行估計并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其消費水平逐步提升,消費結構由傳統的溫飽型消費轉向現代性的品質型消費,同時城市最低收入群體仍處于相對貧困狀態。
關鍵詞:山西省;城鎮居民;ELES 模型;消費結構
一、引言
中國已連續實施了多個五年規劃,伴隨著一個個五年規劃的完成,中國經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山西省作為中國中部地區的一個省份,同樣分享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全省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獲得了大幅度提高。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在此過程中,由于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其消費需求也比農村居民增幅快,城鎮居民的消費趨向對農村居民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尤其是自“八五”以來,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說進入了一個快車道,據山西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1994年,山西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年總收入為2566.28元,截止到“十三五”期間的2017年,該數值為32813.15元,比1994年增加了12.79倍。因此,研究山西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及其變化趨勢,了解城鎮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推動山西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山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實證分析
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消費的各種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反映了人們消費的內容、質量和水平。本文采用的消費結構劃分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消費標準,國家統計局將城鎮居民的消費分為八大類,分別是食品、衣著、家庭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居住和其他雜項。考察山西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首先就是弄清楚山西城鎮居民消費這八大類資料的比例關系。
(一)模型構建
研究消費結構最常用的兩種工具就是恩格爾系數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其中,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是經濟學家Lunch于1973年在英國計量經濟學家Stone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需求函數系統。從模型的建構來看,ELES模型把居民家庭的消費行為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有利于綜合反映居民家庭的消費行為;從數據來源來看,ELES模型可以利用城鄉居民住戶調查數據或統計年鑒有關城鄉居民的消費數據,數據有保證,且使用方便;從分析內容來看,ELES模型估算的各項指標是居民家庭消費分析的基本內容,較好地將經驗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
ELES模型的主要思想包括:(1)某一時期居民對各種商品的需求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收入,另一個是各種商品的價格;(2)居民對各種商品的需求分為兩部分,用于維持最基本生活的需求稱為基本需求,這部分需求同居民的收入無關;當居民滿足了基本需求后,才有可能將剩余的收入用于滿足其額外需求;(3)所有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具有一致性。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均來源于山西統計年鑒,根據研究需要,數據截取“八五”時期的1994年和“十三五”時期的2017年,分別以兩年的山西城鎮居民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對應的各項消費支出數據為樣本,并按照山西省統計局的分類方法,將城鎮居民收入層級按照收入水平不同分為5個小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和高收入戶)。各項消費支出包括城鎮居民在食品、衣著、家庭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居住和其他雜項八大類消費資料(勞務)上的支出。整理相關數據,利用Stata15進行估計,得到擴展性線性支出系統的參數估計值。
三、模型估計結果
(一)基本需求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 1994年山西省城鎮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為1177.63元,截止2017年,城鎮居民基本需求支出為10532.83元,是1994年的8.94倍,可見,從“八五”時期到“十三五”時期近二十多年來,山西省城鎮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增長的速度較快。此外,伴隨著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最終引起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總體呈下降態勢。“八五”時期的1994年,山西城鎮居民對食品的需求約占總基本需求的61.52%,也就是說,恩格爾系數為0.62,按照國際慣例的標準,此時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仍處于貧困階段,還未達到基本的溫飽; 2017年,山西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降為26.93%,比1994年下降了0.36個百分點,處于國際標準的富足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二十多年來,山西省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從貧困狀態發展到富裕水平。
從城鎮居民的基本消費支出額來看, “八五”時期的1994年山西省城鎮居民用于食品消費的支出額最大,排在第二位的是衣著消費,第三位是娛樂文教及服務,后面依次是居住、醫療保健、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和其他消費。2017年山西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按照從大到小順序排列,依次為:食品、居住、娛樂文教服務、交通通信、衣著、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和其他。從中可以看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國城鎮化的逐步推進,城鎮居民的基本消費類別中居住和交通通信的消費支出額度增幅較快,成為居民的主要支出項目。原因在于城鎮居民由于子女教育問題而選擇購買學區房或在學區附近租房,一定程度上使得花費在居民上的費用增加,居住支出也自然成為排在食品消費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項目。
通過比較收入分組中的最低收入戶和ELES模型中城鎮居民對各項商品的基本消費需求支出(見表2),可以發現:(1)“八五”時期的1994年,山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年基本需求支出額為1177.63元,最低收入戶的消費支出額為1198.89元,最低收入戶的消費支出額比基本需求支出額多21.26元,說明1994年山西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全部滿足了其基本需求,不存在餓肚子、“吃不飽”的問題;“十三五”時期的2017年,山西城鎮居民人均年基本需求支出數額為10532.63元,而此時最低收入戶的消費支出總額為9922.19元,人均年基本消費需求支出高于最低收入戶消費支出610.63元,表明城鎮居民的最低收入群體此時還達不到城鎮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這也說明了山西城鎮居民收入存在較大差距,直接導致了不同收入群體在消費支出上表現出較大差距,最低收入戶的城鎮居民相對高收入群體,還未解決溫飽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斷定山西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了;(2)比較“八五”時期的1994年和“十三五”時期的2017年,最低收入戶在食品、衣著、居住和交通通訊四個方面都沒有達到基本需求支出水平,說明約占調查戶數20%的最低收入戶仍處于相對貧困狀態,二十多年來,他們生活狀況沒有因收入的增加而擺脫相對貧困的狀態。此外,“十三五”時期的2017年,山西省城鎮最低收入戶的醫療保健商品的支出超出基本消費需求高達341.30元,這說明導致最低收入戶陷于相對貧困狀態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因病致貧。
(二)邊際消費傾向分析
從表1對比山西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變化發現,從“八五”時期1994年到“十三五”時期的2017年,山西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由0.6231下降到了0.459,也就是說,1994年城鎮居民新增收入的62.3%用于消費支出,而2017年,具有用于消費支出的金額只占新增收入的45.9%,二十多年來,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明顯下降; 1994年,食品的邊際消費傾向最高(0.1825),其次是衣著(0.126)和設備用品(0.1157),說明在1994年,山西城鎮居民首先考慮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費,解決吃飽的問題,以及衣著和家庭設備用品;而2017年則是居住的最高(0.104),說明新增收入中有10.4%用于增加住房支出。可能的原因在于,隨著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城鎮居民首先考慮的是住房的改善以及與住房相關的子女教育問題,近幾年“學區房”的熱賣正是這一現象的很好說明。其次是食品(0.085)和醫療保健(0.081),說明新增收入中有8.5%和8.1%分別用于增加食品消費和醫療保健消費。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食品和醫療保健食品仍是城鎮居民消費的主要方面,而且二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接近,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城鎮居民在食品消費上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品質和營養健康屬性,而不再像以前只停留在追求“吃飽”,更多的強調要“吃好”。排在第三位的是交通和通訊(0.067),說明新增收入中有6.7%用于交通和通訊消費,這也符合實際情況,現代社會交通和通訊高度發達,城鎮居民最為最早的互聯網時代的受益者,也是最早的消費者。
(三)需求的收入彈性分析
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指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當收入每變動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從表3可以看出,1994年山西城鎮居民在設備用品及服務的消費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說明城鎮居民對設備用品及服務的需求增長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長速度,這與當時城鎮居民的實際消費情況也是相符的,在“八五”期間,城鎮居民家庭對家用電器、家具以及住房裝飾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需求都有較快的增長;2017年醫療保健消費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說明城鎮居民對醫療保健商品的需求增長率高于收入的增長率,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城鎮居民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基本消費支出后,開始更多的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與之相對應的,醫療保健商品的費用也開始成為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主要方面,尤其對于一些中老年人,這部分費用更是呈逐年增加之勢。
四、結論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收入有了明顯的提升,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八五”時期的以滿足基本需求為主的消費模式轉變為“十三五”時期以追求生活質量為特征的現代型消費模式。在城鎮居民消費的八個大類的消費品中,衣、食和其他類物品及服務的消費支出比例總體呈下降趨勢,居、行、教育、醫療的消費支出呈上升趨勢。通過對八大類商品的邊際消費傾向進行分析,得到山西省城鎮居民的總消費傾向下降以及居住類商品邊際消費傾向上升的結論。一方面說明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收入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大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幫扶,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繼續推進的過程中,研究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結構變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的滿足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是推動山西省整體經濟實力繼續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趙婉男,李曉峰,尹金輝.北京市農民工消費結構及變化趨勢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6(12).
[2]Liuch C, Williams R. Consumer Demand System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in the U.S.A.An Application of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5(01).
[3]Klein R, Rubin H. A Constant Utility Index of Cost of Liv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0(18).
[4]王俊,莊天慧,陳雪.新疆居民畜產品消費分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7(06).
[5] 黃志建,李傳志.擴展線性支出系統在山西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1997(05).
[6]劉子蘭,姚健.基于ELES模型的大中城市消費升級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2018(09).
*基金項目:校級項目名稱“生態文明引領山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編號:2010031);山西軟科學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2018041003-1)。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艷萍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