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鈺佳


摘要:政府補貼作為一種引導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機制,是影響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發生政府補貼的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2011~2017年數據,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和雙重差分法研究異質性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財政補貼后,財政補貼政策對補貼組企業技術創新產生顯著抑制作用;稅收優惠政策實施后,稅收優惠政策對補貼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具有促進作用;研發補貼后,研發補貼政策顯著正向影響補貼組企業技術創新。
關鍵詞:政府補貼;異質性;技術創新
一、引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納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并強調“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環節,技術創新的突破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根本所在。但是技術創新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存在知識溢出效應,企業的研發成果難以維持新成果的競爭優勢。大部分企業對技術創新采取消極態度。此時,政府政策的調控是必不可少的。基于選取樣本區間,政府補貼類別,行業特征等因素影響,政府補貼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但不可忽視的是政府補貼具有選擇性。因此,本文控制內生性影響,研究異質性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財政補貼與企業技術創新
根據信號傳遞理論,財政補貼有相當程度的信號傳遞作用,釋放利好信息,有助于企業吸引研發投入,緩解資金壓力。儲得銀等(2016)研究表明財政補貼有利于緩解研發活動的資金短缺問題,間接促進企業創新。但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企業易于騙取財政補貼。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與非財政補貼樣本相比,財政補貼樣本在補貼政策實施后技術創新得到顯著降低。
(二)稅收優惠與企業技術創新
稅收優惠政策作用對象廣泛,不易于受企業特點的影響,具有公平性,是許多國家首先考慮的調控工具。袁建國等(2016)指出稅收優惠政策能夠間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對企業研發活動產生激勵作用。但稅收優惠能成為企業的“稅盾”,幫助企業逃稅。
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存在不確定性,企業面臨的風險較大,高額的稅款造成企業創新壓力,而政府實施稅收返還,優惠稅率或者稅收抵免等優惠政策,有利于減輕企業稅負壓力。同時,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效果在我國受到廣泛關注,新聞媒體及時披露,對政府形成一定監督壓力。因此,稅收優惠具有良好的市場監督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發揮正向激勵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與非稅收優惠樣本相比,稅收優惠樣本在補貼政策實施后技術創新得到顯著提升。
(三)研發補貼與企業技術創新
由于資本市場存在一定的不完備性,研發風險性較高的創新活動通常面臨研發成本過高,研發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成為許多企業從事創新活動的主要障礙。同財政補貼類似,研發補貼也可能產生“逆向選擇”,抑制企業研發投入。
研發補貼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資金約束問題,利好信息的釋放,有利于籌集外部資金,進一步緩解企業融資壓力。我國研發補貼資金逐年增長,但投入強度和歐美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補貼水平較低,根據我國研發補貼強度,研發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激勵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與非研發補貼樣本相比,研發補貼樣本在補貼政策實施后技術創新得到顯著提升。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文章主要研究異質性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以異質性補貼事件發生為標志,將2011~2012年劃分為補貼前期間,2016~2017年為補貼后期間。選取2013~2015年期間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并且進行篩選最終得到2673家公司。
本文參考張旭東等(2016)的研究,并根據已有研究,考慮影響政府補貼的因素,區分政府補貼類型,建立Logit模型計算每個樣本的傾向得分,按照傾向得分標準分年度匹配與補貼組樣本相應的控制組樣本。進一步,篩選出2013~2015年第一次實施補貼的樣本與相應的控制組樣本。Logit模型為:
Logit(0/1)i,t=β1+β2Debti,t+β3Roaei,t+β4Sizei,t+β5Duali,t+β6Cfoi,t+β7Maeqi,t+β8Mpi,t+β9Agei,t+β10Topi,t+β11Fcsi,t+β12Statei,t+Year+Industry+ε(1)
其中,Logit(0/1)為離散變量,當上市公司獲取異質性政府補貼時取1,否則取0。
根據傾向得分匹配有效性檢驗。篩選出2013~2015年第一次獲取政府補貼的公司,最后為557個獲取財政補貼的公司匹配了557個非補貼公司,為791個獲取稅收優惠的公司匹配了791個非稅收優惠公司,為641個獲取研發補貼的公司匹配了641個非補貼公司。非補貼公司形成控制組。針對可觀察到的公司特征,補貼組公司和控制組公司都非常相似。
(二)模型設計與變量定義
1. 模型設計
在檢驗政策效果的實證研究中,雙重差分法能夠較好地展現政策事件產生的影響,更好地比較獲取政府補貼的企業與未獲取政府補貼的企業之間的差異。多元回歸基本模型為:
RDi,t=α1+α2Subfirm(0/1)+α3post(0/1)+α4Subfirm(0/1)*post(0/1)+control var iablesi,t+ε(2)
RDi,t代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Subfirm(0/1)和post(0/1)為離散變量,當公司屬于補貼組公司時,Subfirm(0/1)=1,否則為0,當公司當年屬于首次獲取政府補貼后期間,post(0/1)=1,否則為0。
在模型(3)基礎上,本文又加入控制變量員工人數(Num)、資產負債率(Debt)、股權密集度(TOP)、盈利能力(Roa)、董事會規模(Bsize)、兩職合一(Dual)、成長性(Growth)、管理層持股比例(Maeq)、高管薪酬(Mp)和行業啞變量(Industry),形成雙重差分法下技術創新模型:
RDi,t=α1+α2Fsubfirm(0/1)+α3post(0/1)+α4Fsubfirm(0/1)*post(0/1)+α5Num+α6Debt+α7Top+α8Roa+α9Bsize+α10Dual+α11Growth+α12Maeq+α13Mp+Industry+ε(3)
RDi,t=α1+α2Tprefirm(0/1)+α3post(0/1)+α4Tprefirm(0/1)*post(0/1)+α5Num+α6Debt+α7Top+α8Roa+α9Bsize+α10Dual+α11Growth+α12Maeq+α13Mp+Industry+ε(4)
RDi,t=α1+α2Psubfirm(0/1)+α3post(0/1)+α4Psubfirm(0/1)*post(0/1)+α5Num+α6Debt+α7Top+α8Roa+α9Bsize+α10Dual+α11Growth+α12Maeq+α13Mp+Industry+ε(5)
其中,α2代表補貼組樣本與非補貼控制組樣本技術創新能力的差異,α3代表與補貼政策實施前相比,補貼后年度樣本技術創新能力的差異,α4代表補貼組樣本政府實施補貼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變化。如果α4顯著為正,說明政府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顯著激勵作用。
2. 變量衡量
(1)被解釋變量。本文借鑒陳希敏等(2016)研究,采用研發投入強度作為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指標,研發投入強度越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
(2)解釋變量。政府補貼是一種政府的財政行為,且差異化政府補貼選擇性地針對行業企業。本文依據國泰安數據庫和巨潮資訊網將政府補貼分為三大類,即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研發補貼。
(3)控制變量。借鑒已有研究,本文還控制了一些可能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主要包括員工人數、資產負債率、股權密集度、盈利能力、董事會規模、兩職合一、企業成長性、管理層持股比例、高管薪酬和行業。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236,企業之間研發活動差距較大,有些企業甚至沒有創新活動,同時技術創新平均值較低,表明企業有待加強技術創新能力;第一大股東持股最小值為0.0388,最大值為0.891,說明企業股權集中度差異較大;董事會規模最小值為3,最大值為18,我國董事會規模存在較大差距;管理層持股比例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897,平均值為0.177,說明公司之間管理層持股存在較大差距,且管理層持股比例總體偏低;高管薪酬最小值為11.791,最大值為17.406,我國高管薪酬差距較小。
(二)相關性檢驗
主要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梢钥闯鲎兞块g的相關系數較小,只有Maeq和Debt的相關系數為-0.406,因此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可能性較小。
(三)回歸結果與分析
1. 異質性政府補貼與企業技術創新
表1為異質性政府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影響的回歸結果。由表1中Panel A可知,財政補貼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減少,財政補貼政策具有抑制作用;對于稅收優惠組公司,有外部因素存在抑制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但稅收優惠政策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研發補貼組企業具有更大的技術創新投入,研發補貼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
表1中Panel B為雙重差分法下,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研發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回歸結果。Panel B(1)為模型(4)的驗證結果。由(1)可以看出,Subfirm系數為正,但不顯著,Subfirm*post系數為負,且在10%水平上顯著,說明財政補貼政策實施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減少,且財政補貼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有抑制作用。驗證了假設H1。Panel B(2)為模型(5)的驗證結果。由(2)可以看出,Subfirm系數為-0.001,但不顯著,post系數為-0.004,在1%水平上顯著,Subfirm*post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稅收優惠政策實施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減少,但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有積極促進作用。這種情況可能是外部環境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而稅收優惠政策發揮了調控作用,抑制了外部環境對技術創新投入的負向作用。驗證了假設H2。Panel B(3)為模型(6)的驗證結果。由(1)可以看出,Subfirm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Subfirm*post系數為0.002,在10%水平上顯著,說明研發補貼政策實施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相較補貼前下降,但研發補貼政策顯著正向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驗證了假設H3。
2.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結論的可靠性,我們做了如下穩健性檢驗:以企業研發投入/營業收入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代理衡量指標,同時采用前一期的控制變量進行回歸?;窘Y果與上述研究結論相一致,表明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和雙重差分法,通過對我國2011~2017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實證結果表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在財政補貼后得到顯著提升,財政補貼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投入在稅收優惠政策實施后顯著下降,但稅收優惠顯著促進補貼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在研發補貼后有提升但不顯著,研發補貼政策顯著激勵補貼組企業技術創新。
(二)政策建議
1. 完善監督機制
政府應完善補貼政策的監督機制,充分借助媒體和監督機構,鼓勵企業披露相關補貼信息,減少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現象,建立良好的監督環境,防范補貼資金去向不明。
2. 建立差異化補貼政策
基于政府補貼具有差異性,不同的補貼類型應差異化對應出臺不同政策,區別補貼企業行業和補貼強度,補貼中的薄弱類型加強政策規范的同時應提升補貼強度,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3. 提升企業創新意識
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的助推器,企業要充分利用政府補貼資金,積極創新。
參考文獻:
[1]儲得銀,楊姍,宋根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與戰略新興產業創新投入[J].財貿研究,2016(05).
[2]高宏偉.財政補貼對大型國有企業研發的擠出效應研究[J].中國科技,2011(08).
[3]楊曄.財政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和績效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2015(01).
[4]Dominique Guellec. Bruno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Technology,2003(03).
[5]袁建國,范文林,程晨. 稅收優惠與企業技術創新——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稅務研究,2016(10).
[6]鄭春美,李佩.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6).
*基金項目:2019年山東省職業教育研究項目“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SVE105)。
(作者單位:威海海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