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段偉


摘要:文章以廣東省集體林區320戶農戶為研究對象,以經濟學實驗下測度的農戶風險偏好為研究基礎,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法分析農戶稟賦特征對其風險偏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農戶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個體稟賦;家庭財富、非農務農人數等家庭稟賦對農戶的風險偏好產生不同程度的顯著影響。由此對提出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落實相關林業優惠政策,吸引外流的年輕勞動力回鄉發展林業;針對農戶資源約束和風險偏好,幫助農戶認識風險,推廣不同風險等級的林業項目、新技術和新型林業金融產,設計多元化林業保險產品等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戶稟賦;風險偏好;經濟學實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一、引言
森林經營具有長周期、高風險的天然弱質性,農戶是森林經營的主要參與者和風險的直接受害者,森林經營的風險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戶的生計問題。因此農戶的風險偏好對其營林生產活動和收入有著重要的影響;辨析農戶的風險偏好,了解影響農戶風險偏好的影響因素,有助于幫助農戶認識風險,選擇不同風險等級的林業項目。本文對我國廣東省集體林區的農戶進行了實地調研,以經濟學實驗測度的農戶風險偏好為研究基礎,采用列聯表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實證統計方法,測度不同農戶稟賦特征下農戶風險偏好的差異性,分析農戶風險偏好的影響因素,這有助于有效認識農戶風險偏好并立足農戶的風險偏好、稟賦資源特征和需求效用水平,有針對性地推廣和設計森林經營項目,調動農戶的森林經營積極性,促進我國林業的持續發展。
二、個體風險偏好的前景理論
行為金融學學家Kahneman和Tverskey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個體風險偏好理論“前景理論”。該理論在很多領域都顯現出了顯著的應用價值,成為研究個體風險決策的著名理論。前景理論認為,個體行為是有限理性的,影響人們風險決策的不是“財富絕對量”,而是“財富增量”,因此在個體心中會事先存在一個“決策參考點”,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決策參考點來決定。其次,相對于同等規模的盈利,大多個體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財富減少的痛苦遠大于等量財富增加的快樂,這就是 “損失厭惡”現象。個體面對不確定的決策時,經常會違背貝葉斯法則,將小樣本中的概率分布視為總體的概率分布,夸大小樣本的代表性,對小概率事件加權過重(Overweight),呈現“小數法則偏差”,這解釋了人們購買保險或彩票的動機。與此相反,個體也會低估大樣本的代表性,對大概率事件加權過輕(Underweight),這是造成大概率盈利下的風險厭惡和大概率損失下的風險追逐的主要因素。
在前景理論下,個體的風險偏好由三個系數表示,分別為:風險厭惡系數(σ)——反應個體的風險厭惡程度高低,并將個體風險偏好根據σ值分成三組類型。σ值越高代表風險厭惡程度越高,其中σ=0代表風險中立型;σ>0代表風險厭惡型;σ<0代表風險追逐型。損失厭惡系數(λ)——λ代表個體的損失厭惡程度高低。在同樣的風險偏好類型下,λ越大代表越厭惡損失。非線性加權概率(α)——代表個體決策的主觀權重。該概率并非代表事件發生的概率,它既受到事件概率的影響也受到個體主觀因素的影響,表示該事件對前景的影響程度,是事件概率的對數,表現為先凹后凸的非線性概率。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廣東省的南方集體林區為研究區域,隨機選擇了4個市(湛江市、韶關市、陽江市、清遠市),每個市隨機選擇2個縣(區),每個縣(區)隨機選擇2個鄉(鎮),每個鄉鎮隨機選擇20個農戶,合計調研農戶320戶。由于林地的細碎化程度較高,每個農戶家庭擁有的林地地塊數量不止一個,最后得到林地地塊數量合計976塊。本研究將按照林地地塊分析農戶風險偏好對各地塊林業投入決策的影響。
(二)變量設定
1. 農戶風險偏好變量的設定
本文以前景理論為基礎,分別以風險厭惡系數(σ)、損失厭惡系數(λ)和非線性加權概率(α)三個系數代表農戶的風險偏好。
本研究采用了Tanaka et al.(2010)采用的多元價格選擇實驗法,根據當地農戶2017年月人均收入額,設計了一系列的雙向選擇問題,對樣本農戶進行了經濟學實驗,用以測度樣本農戶的以上三個系數值。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具體實驗過程未在本文展示。
2. 農戶稟賦變量的設定
戶主個體稟賦變量,是指戶主的個體的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健康狀況、是否為村干部,合計5個變量。戶主通常是一個農戶家庭的“當家人”和主要決策者,其個體特征對農戶家庭決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家庭稟賦變量,是指農戶整個家庭的特征和擁有的資源,包括家庭規模、家庭財富、非農務工人數以及家中病人數量、撫養兒童老人的人數,合計5個變量。其中,“家庭規模”指標以家庭勞動力數量來代表;“家庭財富”是指農戶家庭年收入,年收入越高代表該農戶家庭越富裕;“非農務工人數”是指外出打工人數。環境稟賦變量,本文選取農戶所在村落年人均收入的對數代表所在村落的富裕程度。
(三)模型構建與方法選擇
本文選用多元線性回歸法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農戶稟賦對風險偏好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具體的模型設定如下:
Ri=β0+β1Ii+β2Fi+β3Vi+ε
其中,Ri代表農戶的風險厭惡程度,包括風險厭惡系數σ、損失厭惡系數λ和非線性加權概率α。Ii代表個體稟賦變量,包含戶主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是否擔任村干部,共5項。Fi代表家庭稟賦變量,包括家庭勞動力數量、非農務工人數、家庭財富(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對數)、病人數量以及撫養兒童和老人的數量,共5項;Vi代表環境稟賦變量,指農戶所在村落的富裕程度的對數,以村落年人均收入的對數表示。ε是殘差項。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1. 農戶風險偏好的經濟學實驗
農戶風險偏好的具體實驗結果如下:本研究共訪問農戶320戶,農戶的風險厭惡系數σ均值為0.39,風險規避型農戶(σ>0)257人,占樣本總量的80.16%,風險中立型農戶(σ=0)17人,占樣本總量的5.31%,風險追逐型農戶(σ<0)46人,占樣本總量的14.53%(見圖1),表明大部分農戶呈現風險規避的特征。非線性加權概率α的均值為0.76,小于1,意味著被試農戶對小概率事件加權過重或對大概率事件加權過輕,違反了貝葉斯法則,非線性加權概率曲線呈現倒S型。損失厭惡系數 的均值為3.97,高于發展中國家農戶損失厭惡系數λ≈2。
2. 農戶稟賦異質性對其風險偏好的影響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域絕大部分農戶風險厭惡系數大于0,顯示出風險規避的特征,這與前人研究結論一致(Binswanger,1980;Liu,2008;Tanaka,2010;Karen,2011)。
戶主個人稟賦中,“性別”與風險厭惡系數、損失厭惡系數均在5%的顯著性下呈現正相關,表明女性農戶的風險厭惡程度與損失厭惡程度普遍高于男性。“年齡”與風險厭惡系數和損失厭惡系數顯著正相關,表明年齡越大的農戶其風險厭惡和損失厭惡程度越高。“受教育程度”與風險厭惡系數、損失厭惡系數均在1%的顯著性下負相關,該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戶主正確認識“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對風險的接受度越高,風險厭惡程度和損失厭惡程度都越低。“是否擔任過村干部”與風險厭惡系數顯著負相關,其余戶主個體稟賦變量均未呈現出與三個風險偏好系數的顯著相關性。該結果表明,擔任或曾經擔任過村干部的戶主風險厭惡程度較低。其可能原因是,村干部通常是一個村落較有能力或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部分是退伍軍人,他們或學識更高,或經歷比一般村民豐富,因此在決策時能更為理性地對待風險。
家庭稟賦中,“非農務工人數”對風險厭惡系數和損失厭惡系數均在10%程度下顯著負相關,表明家庭外出勞動人口越多,其風險厭惡程度越低。探究其可能原因是,外出打工獲得的工資收入使得家庭收入結構更為多元化,降低了農戶對農(林)收入依賴性,使得農戶在心理上更具安全感。“家庭財富”對風險厭惡系數、損失厭惡系數顯著負相關;其余家庭稟賦指標與環境稟賦指標與三個風險偏好系數間均未呈現出顯著相關關系。這意味著較為富裕的農戶家庭其戶主的風險厭惡程度和損失厭惡程度較低。其可能原因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戶,其經濟決策已經超越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層次,利潤最大化是其經營決策的主要目標,因此能夠接受適當的風險以追求更高的收益。相反,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農戶其經營決策的主要目標是“安全可靠,避免損失”,因此其風險厭惡程度和損失厭惡程度也較高。當地村落的富裕程度對農戶風險偏好的影響不大。
四、政策與建議
不同稟賦特征農戶的風險偏好是否存在差異?本文通過對廣東省320名農戶的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農戶都是風險厭惡型,農戶是否擔任過村干部的個人經歷、農戶家庭的富裕程度對農戶的個體風險偏好有一定的顯著影響,而其余稟賦條件對農戶的風險偏好影響并不顯著。這一發現有著重要的政策涵義。
第一、林業具有高風險、長周期的天然弱質性,但卻是兼具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產業,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農戶稟賦和農戶風險偏好的視角分析影響農戶營林積極性的原因,構建農戶稟賦、風險偏好、林業投入的理論框架,可以從經濟學和心理學視角充分挖掘激勵農戶林業生產積極性的原因,大力發展現代林業,促進林業多元化發展,增加林農收入。這不但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的重要舉措。
第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成為林業發展的絆腳石。目前從事森林經營活動的農戶大多為年齡大、文化程度較低、健康狀況一般的留守老人。這部分農戶在森林經營過程中普遍謹慎保守,無法理解風險與收益的相關性,也不知道如何采用森林保險、森林碳匯期貨等新型產品分散森林的經營風險、市場風險。他們只是一味地規避風險、厭惡損失,在營林項目的選擇上難易接納新型林業經營活動;在經營方式上仍保持著單戶經營的傳統模式,在營林投入和樹種的選擇方面則更為小心謹慎。政府應在林業配套政策改革中,應將強對營林農戶的優惠扶持力度,引導年輕、高學歷的農民回鄉從事林業生產,為我國林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第三、在集體林權改革的配套改革中,應綜合考慮農戶的資源約束和風險偏好,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引導農戶認識不同風險等級的林業投資項目,認識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例如,對于年輕的、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戶,他們大多屬于風險追逐型個體,對損失沒那么敏感,可向他們大力推廣新樹種、新的森林培育技術,加大林產品期貨和森林碳匯期貨等新型金融產品的宣傳,通過期貨等新型金融產品對沖由于林業高風險、長周期的天然弱質性引發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給農戶帶來的損失,降低由此給農戶帶來的損失,提高農戶收入。再用他們的成功經驗去感染身邊的其他農戶,普遍激勵農戶的林業生產積極性。針對風險中立和風險規避型農戶及其稟賦特征,可向其推廣森林保險,分散營林過程中因自然災害、病蟲害、火災帶來的風險;并鼓勵他們加入合作社或與林業企業聯合經營,通過經營方式的減少林業生產活動中帶來的收益不確定性,減少損失,增加收益。
第四、基于農戶的普遍風險規避的心理,保險機構應根據農戶的不同稟賦條件設計多元化的森林保險產品,制定差異化定價,優化服務質量,完善理賠程序,幫助農戶建立并完善營林風險分散和分擔機制。
參考文獻:
[1]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02).
[2]Binswanger H P. Attitudes Toward Risk: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in Rural Indi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0(03).
[3]Charles A. Holt, Susuan K. Laury, Risk Aversion and Incentives Effec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12)
[4]Tanaka T, Camerer C F, Nguyen Q. Risk and Time Preferences: Linking Experimental and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Vietna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01).
[5]ristics into production analysis under risk[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03).
[6]馮祥錦,黃和亮,楊建州.森林保險市場投保主體與行為差異性的理論分析[J].東南學術,2012(02).
[7]周波,張旭.農業技術應用中種稻大戶風險偏好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1077戶農戶調查[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06).
[8]侯麟科,仇煥廣,白軍飛,等.農戶風險偏好對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影響——以農戶玉米品種選擇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4(05).
[9]馮祥錦,黃和亮,楊建州.森林經營主體風險態度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福建省森林培育專業戶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
[10]朱臻,沈月琴,白江迪.南方集體林區農戶的風險態度與碳匯供給決策:一個來自浙江的風險偏好實驗[J].中國軟科學,2015(07).
[11]Miao G, West R A. Chinese Collective Forestlands: Contributions and Constraints[J].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2004(3/4).
[12]Novemsky N,Kahneman D.The Boundaries of Loss Avers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5(02).
[13]Moscardi E, Janvry A D. Attitudes toward Risk among Peasants:An Econometric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7(04).
[14]陳新建,楊重玉.農戶稟賦、風險偏好與農戶新技術投入行為——基于廣東水果種植農戶的調查實證[J].科技管理研究,2015(17).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GD17XYJ02)。
(作者單位:陳茜,廣東金融學院會計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段偉,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段偉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