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樂交響曲這一音樂表演形式在當今的中國并不是很普遍,管樂交響樂的作品相對于其它器樂作品也就少得多。盡管如此,近年來少數中國作曲家還是創作了一些規模不一的管樂交響樂作品,陳黔創作的管樂交響詩《更盡酒》就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管樂交響樂作品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部。該作品不僅以管樂合奏來實現由管弦樂隊來演奏的音響形式,而且還極具民族特色,從而為西方音樂民族化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管樂交響曲不同于傳統管弦樂交響曲,在缺少弦樂組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實現音樂所表達的效果成為其重點。現如今國內許多中小學校都設有管樂團,那么這類作品的創作與研究就更有必要性,而管樂交響曲的配器研究在國內所能查閱的資料是微乎其微。在國外大大小小的管樂交響樂團已有數十支,而中國現有的很少。
(一)管樂交響樂團的源起
在古希臘時期,最早的吹奏樂器都是由獸角制作而成的,表演場所則是一個室外的廣場。當時演奏的音樂題材一般以神劇為主,古希臘神話在古希臘時期的歷史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人們相信人是由神創造的,自然信奉神,樂隊演奏的音樂自然也與神是分不開的。當時所用的樂器都是木質的,眾所周知木質樂器的音量小,而演出場所收音效果又差,所以發展到現代的管樂交響樂隊演奏場所都是在室內。
從詞源上追溯管樂團,可以從“winds”一詞說起。“wind”單數形式原指風或呼吸,引伸為管樂器吹奏,進一步引伸為管樂器總稱,使用復數“winds”可泛指一群管樂器演奏者。由以上兩詞看,凡以管樂器為主加之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器樂團體,都可稱為管樂團。從歷史上追溯管樂團,可從軍樂說起。軍樂對軍隊具有多方面作用,如發送信號、統一行進步伐、協調行動、鼓舞士氣、提振精神、激發斗志,等等。進入19世紀后,正統音樂家逐漸重視軍樂,并開始為軍樂隊寫作音樂。此間,管樂器的制作與運用出現了許多改革創新,包括在音色、音準及靈敏度等方面,都不斷提高性能與質量。由此,軍樂漸漸走出自身領域,不再限于軍事用途,不斷適應新的需求、增添新的元素、 拓展新的功能,逐漸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大眾,開始進入傳統音樂殿堂。
管樂團傳入中國,要較管弦樂團早。在19世紀70年代成立的“上海業余管樂協會”,是中國最早的管樂組織,中國的管樂隊主要擔任迎接國賓和重大節日的儀仗任務。但目前并沒有一支專業的管樂交響樂團。然而在國外,大大小小的管樂交響樂團已有數十個,如美國的美國管樂團(The American Band)、布魯克林管樂交響樂團(Brooklyn Winds Symphony)、北岸樂團(Northshore Concert Band);加拿大管的樂交響樂團(Pacific Symphonic Wind Ensemble);澳大利亞的西北管樂團(North West Wind Ensemble);悉尼管樂交響樂團(Sydney Wind Symphony);新西蘭的吉斯伯恩青年管樂團(Gisborne Youth Concert Band)等。
(二)管樂交響曲的發展
關于管樂交響曲這一體裁的源起,應先從古典時期的交響樂談起。起初樂隊合奏的形式從巴洛克時期就在協奏曲及組曲中醞釀而來,到了18世紀中葉,“交響曲”這一體裁才被人們所熟悉,其來源于意大利歌劇序曲。人們更多了解的意大利歌劇序曲以“快-慢-快”三個段落而成,后來逐漸脫離歌劇的演出環境,作為單獨演奏的管弦樂曲形式出現在音樂會的舞臺上。起初交響樂沒有固定的編制,它會根據演出場所及功能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自己組織系列的音樂會,在這樣的情境下,管弦樂隊編制的“交響曲”迅速發展起來。直至18世紀中葉,被譽為“交響樂之父”的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一改早期的創作風格,創作出大量的交響樂作品。
音樂會樂隊,也被稱作管樂隊,交響樂團,管樂交響樂團,是由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組成的,同時輔以低音提琴。交響樂團的曲目通常包括原始的交響樂、管弦樂、輕音樂及流行音樂。而如今的管樂交響樂團起初是以軍樂團的形式存在,盡管樂器相似,但是交響樂團與軍樂團的區別在于他的首要職能是服務于音樂會,交響樂團的標準曲目也包含軍樂團的曲目。
(一)樂隊編制
從樂隊編制上看,這樣一部中國題材的音樂作品運用了西洋管樂隊的編制。這是這部作品的創新之處,如何用西洋樂器演奏出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不單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轉異。樂曲在樂器選擇上較管弦樂隊的編制而言沒有弦樂組樂器,但增加了薩克斯組,在木管組樂器的使用上增加了單簧管的數量。除正常的管樂隊編制外,樂曲使用了大量的中國民族打擊樂器(BanGu、Gong、XiaoBo、Tamtam,XiaoLuo、TangGu、CHN Drum)。
(二)木管樂器的配置
樂曲的木管組樂器用了1支短笛、8支長笛、4支雙簧管、1支英國號、3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12支單簧管、2支低音單簧管、4支中音薩克斯、2支次中音薩克斯、2支低音薩克斯。從這個配置上可以看出,大量單簧管和薩克斯的使用代替管弦樂隊中弦樂組的使用(見譜例1)。
從全曲的配器布局上看,木管樂器的演奏居多,銅管樂器的音色過于外在,而《更盡酒》這一中國題材的作品更適合用木管演奏。全曲的旋律性部分幾乎全部由木管組樂器擔當,木管樂器的音質特點比較適合這部作品的特質,優美又不失果斷。樂曲中有很多部分用木管的顫音模仿管弦樂隊中弦樂組振音的音色。
(三)銅管樂器的配置
樂曲的銅管組樂器用了9支小號、8支圓號、6支長號、2支低音長號、4支低音號、2支大號。全曲單獨使用銅管樂器的部分較少,大部分采用的是木管組樂器奏旋律或主題部分,銅管聲部加以支持或做復調與伴奏部分,只有極少部分的穿插性材料單獨用到了銅管樂器。《更盡酒》并不是一部曲調慷慨激昂的作品,旋律多以優美為多,描寫中國古代君子之交,這樣的音樂體裁更適合采用木管樂器吹奏旋律聲部及其主題。這也正是交響管樂作品在配器上不好拿捏的一部分,如何在沒有弦樂組樂器的情況下將樂器發揮出彼此的音色特點,并將其更好地結合以表達作曲者想要呈現的音響效果。

譜例1 管樂交響詩《更盡酒》(第37-45小節)
樂曲中也有利用銅管樂器音色代替弦樂組樂器的用法,用小號的中音區吹奏類似弦樂拉奏的旋律。
(四)打擊樂器的配置
全曲用了大量的京劇小打,這也是這部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見譜例2)。《更盡酒》是一部中國特色的管樂作品,作品除了使用西洋打擊樂器外,使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京劇中的打擊類樂器,也運用了大量的京劇中所出現的節奏元素。京打貫穿于全曲,使之畫龍點睛、精益求精。縱觀整個譜面,除了solo的幾個小節,全曲的打擊樂聲部從未停過,這也更能證實了打擊樂器的配制在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
(五)全奏的配置
全曲運用全奏配制并不多,只有在高潮性寫作時運用樂隊全奏的配制較多。縱觀全曲,共有4處全奏的配置。引子中第一部分的結尾處兩小節以樂隊全奏節奏式旋律;引子中第二部分的呈示;中部高潮處;再現部(第214-217小節)與結尾(第227-231小節)。全奏部分一般出現在樂曲的高潮處或段落中的結尾處。

譜例2 管樂交響詩《更盡酒》(第1--6小節)
管樂交響樂隊與管弦交響樂隊不同,從字面上理解,“管樂交響樂”沒有弦樂聲部。弦樂的表現力是優美的,演奏出的旋律是能夠觸碰人內心深處的。這種直指人心的美是其他管樂器無法替代的。而管樂交響樂隊恰恰沒有這“必不可少”的弦樂聲部。
一個創意就是一部作品。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至此,早已不需要過多的炫技,更需要的就是一個創意。無論是音樂還是藝術的各個領域,往往一個好的創意就是一部作品誕生的源泉。何為“藝術“,藝術就是復制與創新,這是對藝術史最好的詮釋。一部優秀的作品就是這樣復制著前人的精髓,也正是將其加以創新,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才有了如今大量的優秀作品。正是這樣的一種“復制與創新”,將藝術延至于此。也正是這樣的一種“復制與創新”,讓廣大人民群眾接收到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陳黔作為當代的一位作曲家,敢于將民族的音樂元素融入世界的音樂中,為中國音樂奠定了良好的走入世界的基礎,這種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也是不容忽視的。如何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陳黔做到了,以后也會有更多的作曲家能夠做的更好,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慕嶠 ? ?沈陽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