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謙 鄭佳彬 關靚



摘要 目的:探討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患者生命質量、心理狀態以及臨床癥狀改善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樣本隊列研究方法,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全國14家醫院收治的I-IIIa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或完成輔助治療患者503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266例,對照組237例。觀察組采用辨證湯藥、運動調養、心理調養、飲食調養、功能調養、膏方調養綜合治療方案,對照組僅隨訪觀察。研究2組患者的生命質量、焦慮抑郁狀態、臨床癥狀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生命質量用FACT-L4.0量表評價,觀察組和對照組第1個療程后評分為(101.60±13.19)分和(91.00±14.29)分,第2個療程評分為(105.00±13.42)分和(88.60±15.44)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焦慮狀態評價用SAS焦慮量表,抑郁狀態評價用SDS抑郁量表,2個量表均提示第1個療程和第2個療程后觀察組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癥狀評價,提示觀察組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均未見不良反應發生。結論: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是一種值得推廣、安全有效的中醫康養治療方案。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術后;中醫;生命質量;焦慮;抑郁;綜合治療方案;臨床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quality of life,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fter operation.Methods:In the multi-center,large-sample cohort study,a total of 503 patients with I-IIIa NSCLC or completing adjuvant therapy were adopted.Among them,266 we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237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s,namely,dialectical decoction,sports rehabilitation,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dietary rehabilitation,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paste rehabilitation.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bservation.Clinically,quality of life,anxiety and depression,TCM symptoms score and side effects were studied in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FACT-L4.0 scale evaluat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the scores were(101.60±13.19)and(91.00±14.29)(P<0.05).After 2 course of treatment,the scores were(105.00±13.42)and(88.60±15.44),and the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SAS anxiety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nxiety and SDS depression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pression.The 2 scales indicated that the effica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courses,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CM symptoms score indicated that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2 groups.Conclusion:TCM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the st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It is a worthy of promotion,and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regime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ivation.
Keyword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ostop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of life; Anxiety; Depression; Comprehensive therapy scheme;Clinical study
中圖分類號:R273;R247.1;R247.9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03.033
肺癌是目前我國發病率、致死率居首位的惡性腫瘤[1]。外科手術一直以來都是臨床肺癌治療的首選。但手術治療,常常會因術中麻醉、應激反應、創傷、神經功能紊亂等原因導致術后產生乏力、納少、疼痛、惡心疼痛、失眠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而且研究表明腫瘤患者本身情緒障礙的發病率較高,且以焦慮抑郁最為常見[2],而手術創傷,往往會加重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3-5]。研究證實心理焦慮抑郁狀態的加重,會降低機體免疫,增高腫瘤復發轉移幾率,且較大程度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降低治療效果。臨床癥狀、生命質量、心理狀態與預后息息相關,是相互依托,相互影響的,所以充分發揮中醫療效優勢,探索一個能夠有效干預心理不良狀態,提高生命質量,改善臨床癥狀的養治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既往課題組研究提示,運動、心理、飲食、功能、膏方等調養手段,對改善肺癌術后患者臨床癥狀、生命質量以及心理狀態均有一定作用,但缺乏大樣本的臨床數據支持,尤其對于綜合使用上述方法在改善肺癌術后患者生命質量和心理狀態的研究方面證據稀少,為進一步證實中醫綜合治療方案(中醫藥、運動調養、心理調養、飲食調養、功能調養、膏方調養)對肺癌術后患者的療效作用,最大限度發揮中醫防治腫瘤的特色優勢,特設計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課題,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在全國14家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山西省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研究院,重慶市腫瘤研究所,秦皇島市第四醫院,無錫市中醫院,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北京普祥中醫腫瘤醫院,大連市中醫醫院)門診或病房的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或完成輔助治療的50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隊列研究的方法,根據患者意愿分組,觀察組266例,觀察隊列237例。本試驗篩選的503例受試者,其中有465例受試者完成了2周期的觀察未出現進展,38例受試者觀察1周期后即中止觀察(觀察隊列32例,中醫隊列6例,分別占各組的13.5%和2.3%),受試者提前中止觀察的原因包括:疾病進展33例,失訪3例,疾病需要或受試者要求選擇其他治療1例。疾病進展后停止觀察,即這部分患者僅對第1周期后的指標進行評價。觀察2組隊列性別、年齡、病理類型、ECOG評分、KPS評分、心理狀態、臨床癥狀以及FACT-L4.0生命質量量表評分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非小細胞肺癌診斷及TNM分期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的《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中肺癌的診斷標準進行[6]。非小細胞肺癌術后完成輔助治療遵照NCCN(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指南標準。中醫證候要素診斷標準參考《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肺癌部分)》辨證方法[7]。
1.3 納入標準
1)經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的I-IIIA期術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2)I-IIIA期NSCLC術后或完成術后輔助治療的患者,輔助治療結束1個月內入組;3)年齡18~75歲;4)ECOG評分:0~1分,KPS評分80~100分;5)預計生存期≥6個月;6)受試者無主要器官的功能障礙、血常規、肝、腎、心臟功能正常;7)能理解本研究的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無明確病理診斷者;2)有嚴重、未控制的器質性病變或感染,如失代償的心、肝、腎功能衰竭等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病患者;4)正在其它臨床試驗中。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未按規定研究方案實施者;2)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納入者;3)雖符合納入標準而納入后未按研究計劃實施者;4)研究過程中,受試者依從性差,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者。
1.6 治療方法
治療隊列,采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干預,即在給予辨證論治湯藥的基礎上,采用運動、心理、飲食、功能、膏方綜合調養方法:運動調養,以八段錦運動為主,運動5次/周,30 min/次;心理調養:以宣教和心理咨詢為主,宣教1次/月,60 min/次,心理咨詢1次/周,15 min/次;飲食療法:以宣教和個體化食療方案制定為主,宣教1次/月,教授患者飲食禁忌,個體化食療方案制定咨詢,1次/周,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功能調養,采用針灸、艾灸或中藥泡洗,針灸或艾灸3次/周,30 min/次,中藥泡洗3次/周,30 min/次;膏方調養,根據患者體質選擇予以補氣、補血、養陰、養陽、健脾膏方,服用2次/d,15 g/次。觀察隊列,僅隨訪觀察,不予治療。每3個月為1周期進行療效評價,連續治療2周期后進入隨訪。
觀察隊列:隨訪觀察,不采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干預。
1.7 觀察指標
采用FACT-L4.0量表觀察2組患者的生命質量改善情況;采用SAS量表觀察2組患者的焦慮狀態改善情況;采用SDS量表觀察2組患者的抑郁狀態改善情況;觀察2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8 療效判定標準
1.8.1 FACT-L4.0量表生命質量標準 正向條目得分=0+回答選項數碼,負向條目得分=4-回答選項數碼,負向條目為GP1,GP2,GP3,GP4,GP5,GP6,GP7;GS1;GE1,GE3,GE4,GE5,GE6;B1,C2,L2,L3。其余為正向條目。B5,L5不列入加分。以每個領域為單位,進行分別計算分數,統計比較。最后將總分計算,統計分析。
1.8.2 SAS焦慮量表焦慮狀態標準 計算SAS焦慮量表得分,50分以下為無焦慮(0級),50~59分為輕度焦慮(1級),60~69分為中度焦慮(2級),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3級)。對基線,第1療程,第2療程的SAS量表進行評價。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程后評價與基線進行對比,統計級別無變化或級別升高(無效),級別下降1級(有效),級別下降2級(顯效),級別變成無焦慮的(完全改善),比較中醫和西醫的療效差異。
1.8.3 SDS抑郁量表抑郁狀態標準 計算SDS抑郁量表得分,52分以下為無抑郁(0級),53~62分為輕度抑郁(1級),63~72分為中度抑郁(2級),重度抑郁>72分(3級)。對基線,第1療程,第2療程的SDS量表進行評價。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程后評價與基線進行對比,統計級別無變化或級別升高(無效),級別下降1級(有效),級別下降2級(顯效),級別變成無抑郁的(完全改善),比較中醫和西醫的療效差異。
1.8.4 中醫臨床癥狀標準 中醫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對中醫癥狀改善的療效評價標準。1)顯效:治療后積分值比治療前積分值下降≥70%;2)有效:治療后積分值比治療前積分值下降≥30%;3)無效:治療前后積分無變化或治療后積分值比治療前積分值下降<30%。顯效和有效的病例數之和為總改善例數。
1.9 統計學方法
通過第三方對收集來的數據用SAS 9.2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有的統計檢驗采用雙側檢驗和5%的顯著水平進行分析。2組基線數據均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量表計算后的數據,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進行比較。當數據呈非正態分布時使用非參數檢驗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FACT-L4.0生命質量評價
采用肺癌FACT-L4.0對2組患者的生命質量進行評價,結果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術后患者生命質量的改善作用,在整體評分,以及生理狀況維度、家庭狀況維度、情感狀況維度、功能狀況維度各方面,均明顯優于單存的隨訪觀察(P<0.05)。見表2。
2.2 2組患者焦慮心理狀態評價比較
觀察隊列中無焦慮狀態患者約占95.4%,治療隊列中約占95.1%,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采用國際通用的SAS焦慮自評量表對2組患者的焦慮狀態進行評價,結果提示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術后患者的焦慮狀態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見表3。
2.3 2組患者抑郁心理狀態評價比較
觀察隊列中無抑郁狀態患者約占96.6%,治療隊列中約占97%,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采用國際通用的SDS抑郁自評量表對2組患者的抑郁狀態進行評價,結果提示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術后患者的抑郁狀態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見表4。
2.4 2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價
對2組的臨床癥狀評價,結果提示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P<0.05)。見表5。
對各具體條目臨床癥狀進行分析,結果提示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在改善胸悶、氣短、胸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虛性癥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整體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相符。
2.5 不良反應
2組均未見不良反應發生,提示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安全性良好。
3 討論
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核心的,中醫運動調養、心理調養、飲食調養、功能調養、膏方調養是林洪生教授五養療法的具體體現。林教授認為提高腫瘤患者獲益度,單純的依靠治療手段是不夠的,有研究表明大部分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功能異常、營養障礙、軀體殘疾以及回歸社會障礙等各種問題,而且腫瘤本身或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對腫瘤患者的心理和軀體也會帶來諸多的不良影響,這些問題、障礙往往會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治療效果。所以,林教授強調臨床上腫瘤患者要想取得好的療效,一定要有康復調養的加入。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通過藥物、針灸、導引、氣功及五行音樂欣賞等,在腫瘤疾病治療、營養調攝、調節情志、體能鍛煉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優勢。林教授認為,腫瘤疾病除了治療時間外,大部分時間是休養時間,患者在這大部分的時間里是有康復需求的,將這些具有中醫特色的康養療法加入到現代腫瘤康復工作中,以中醫腫瘤醫師作為核心指導,充分發揮中醫康復的特色優勢,必能夠使腫瘤防治療效得到進一步提高。所以,林教授結合已有的循證醫學證據以及自身四十余年的臨床經驗,提出了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核心的五養理論,即運動調養、心理調養、飲食調養、功能調養、膏方調養。并選擇肺癌術后這一時間節點,推廣中醫康養綜合療法,以期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最終實現中醫肺癌療效的提高。
肺癌術后患者,往往會出現癌因性疲乏、癌性疼痛、運動心肺功能障礙、營養障礙、焦慮抑郁情緒障礙等不適癥狀,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研究已經證實中醫運動調養如八段錦[8],心理調養如健康宣教[9]和心理疏導[10],功能調養如針灸[11]和艾灸[12],飲食調養[13],膏方調養[14-15]均對肺癌術后患者的生命質量、焦慮抑郁狀態以及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如何合理的組合上述調養方法,進一步提高中醫肺癌臨床療效,并形成可推廣應用的康養方案,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本課題以林洪生教授“五養”防治腫瘤理論為指導,探索中醫藥參與的五種康養療法,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改善患者不適癥狀的臨床療效,為中醫肺癌術后康復方案的形成、實施及推廣應用提供循證證據。
參考文獻
[1]Bray F,Ferlay J,Soerjomataram I,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CA Cancer J Clin,2018,68(6):394-424.
[2]Haun MW,Sklenarova H,Villalobos M,et al.Depression,anxiety and disease-related distress in couples affected by advanced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14,86(2):274-280.
[3]Zabora J,BrintzenhofeSzoc K,Curbow B,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Psychooncology,2001,10(1):19-28.
[4]吳晴,王崇順,周小寒,等.癌癥病人抑郁情緒的調查分析[J].癌癥,1998,17(5):379.
[5]Yan X,Chen X,Li M,Zhang P.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nxiety anddepress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a cross-sectional study[J].Cancer Manag Res,2019,11:4347-4356.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1年版)[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2.
[7]林洪生.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M].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42-267.
[8]韓睿,林洪生.健身氣功八段錦對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質量干預療效的臨床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6,33(12):715-718.
[9]錢海玲.健康宣教在肺癌病人圍術期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外科雜志(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8(2):70.
[10]陳霞.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對肺癌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3):62.
[11]Hu YQ,Wu YF,Hou LL.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ical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in Reducing Levels of Self-reported Anxiety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during Palliative Care:A Pilot Study[J].Iran J Public Health,2017,46(8):1054-1061.
[12]王麗欽,張娟.營養支持療法聯合中醫艾灸對肺癌根治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9):62-64,74.
[13]劉金鋒,田惠玉,孫會鳳,等.營養支持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前新輔助化療后肺功能的影響[J].臨床薈萃,2014,29(5):518-520.
[14]Jeong JS,Ryu BH,Kim JS,et al.Bojungikki-tang forcancer-related fatigue: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Integr Cancer Ther,2010,9(4):331-338.
[15]姚逸臨,李和根,劉苓霜,等.疏肝肺積方結合心理干預對原發性肺癌患者抑郁、焦慮的影響[J].中國肺癌雜志,2012,15(4):213-217.
(2018-08-21收稿 責任編輯: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