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燕青 林繼先 #
(1 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 上海201199;2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 上海201199)
偏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患,發病時多表現為偏側中重度、搏動樣頭痛,還可伴有惡心、嘔吐、肢體麻木及視力模糊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病情易反復,且呈逐漸加重趨勢,嚴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對其病因尚不明確,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內分泌、代謝、飲食、精神及遺傳有關[2]。針對多樣的致病因素,臨床也采取了多種治療方法,但效果都差強人意,因此,目前臨床探討的熱點在于尋找具有更高用藥安全性和更好療效的治療方案。鹽酸洛美利嗪膠囊可作為二苯哌嗪類鈣通道阻滯劑,具有腦血管舒張功效,是臨床中治療偏頭痛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但目前既往單一用藥模式療效已不能滿足患者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故而臨床多采取兩種或多種藥物聯合治療的模式。卡馬西平為臨床治療神經痛、抗心律失常及治療癲癇的常用藥物,對偏頭痛治療有一定的價值。基于此,我院對原發性偏頭痛患者給予卡馬西平聯合鹽酸洛美利嗪治療,旨在探尋聯合用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98 例原發性偏頭痛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實驗,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30 例;年齡 29~56 歲,平均(39.76±9.87)歲;病程1~12年,平均(6.32±3.61);先兆偏頭痛 25 例,無先兆偏頭痛24 例;伴隨嘔吐15 例,惡心19 例,畏光10 例,怕聲 5 例。對照組男 20 例,女 29 例;年齡31~58 歲,平均(38.76±9.67)歲;病程 1~13年,平均(6.25±3.31);先兆偏頭痛23 例,無先兆偏頭痛26例;伴隨嘔吐16 例,惡心18 例,畏光11 例,怕聲4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1)符合原發性偏頭痛的診斷標準;(2)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評分≥4 分且合并有睡眠障礙;(3)依從性好,嚴格按照治療方案服藥;(4)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卡馬西平及三環類抗抑郁藥過敏者;(2)特殊類型的偏頭痛者,如偏癱型偏頭痛;(3)合并心臟房室傳導阻滯者;(4)其他疾病引起頭痛者;(5)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鹽酸洛美利嗪膠囊(國藥準字H20050819)口服治療,每次5 mg,每天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卡馬西平(國藥準字H43020584)口服治療,以0.1 g 為初始計量并每日增加0.1 g,每天2 次,待疼痛癥狀緩解后,保持0.4~0.7 g/d 的服藥計量維持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VAS 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滿分10 分,分為0 分、1~2分、3~4 分、5~6 分、7~8 分和 9~10 分,分別代表無疼痛感、輕微疼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劇烈疼痛。(2)于治療前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兩組睡眠質量分別從七個維度(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睡眠障礙和催眠藥物)進行評分,分數越低代表該維度恢復越好。(3)于治療前后清晨分別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6 ml,37℃水浴孵育20 min,低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提取血清置于-70℃冰箱中保存待檢,采用ELISA 法測定一氧化氮(NO)、內皮素-1(ET-1),試劑盒均購置于上海紀寧實業有限公司。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SQI 各維度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各維度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維度 對照組(n=49)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9)治療前 治療后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2.61±0.38 1.87±0.57 1.69±0.62 2.11±0.69 1.58±0.58 1.12±0.38 2.67±0.49 1.12±0.27*1.38±0.60*1.29±0.39*1.53±0.58*1.28±0.45*0.59±0.31*1.36±0.37*2.49±0.35 1.79±0.58 1.86±0.49 2.21±0.81 1.59±0.68 1.15±0.35 2.59±0.49 0.58±0.19*#1.03±0.51*#0.89±0.32*#1.08±0.38*#1.10±0.41*#0.29±0.21*#0.76±0.41*#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49 49 t P 8.81±1.08 8.38±1.19 1.87 0.06 2.13±0.69 3.23±0.78 7.39 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 NO 和 ET-1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O 和ET-1 水平比較(±s)
ET-1(pg/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NO(ng/L)治療前 治療后49 49 t P 114.89±12.11 113.89±12.03 0.41 0.68 57.99±8.86 65.25±8.31 4.18 0.00 83.59±10.89 83.95±11.86 0.16 0.88 53.85±11.03 72.21±11.25 7.27 0.00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及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變化,一些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偏頭痛就是其中之一。偏頭痛是指患者一側或雙側頭痛,并可伴惡心嘔吐、眼脹、幻視及情緒不穩等癥狀表現,其發病因素復雜,臨床對其尚無清楚認識。目前較多學者認為,偏頭痛的發病與飲食、肥胖、光照、海拔、精神、氣候、遺傳、年齡和性別等多種因素有關[4]。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原發性頭痛的發病率約為24%,其中偏頭痛患者就占近一半,偏頭痛雖對患者生命不造成威脅,但長期反復頭疼,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因此,探尋更為適合的治療手段,以預防病情反復發作,改善伴隨癥狀尤為重要。鹽酸洛美利嗪是目前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治療偏頭痛藥物,雖可降低錐體外系反應發生率、舒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避免腦細胞神經元因缺氧缺血造成損傷,但長期服藥,易誘發過敏、共濟失調、藥物依賴性和惡心等不良反應,對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5~6]。卡馬西平在抗癲癇、抗心律失常和治療神經痛方面均有較好療效,可通過調節Ca2+通道,抑制谷氨酸的釋放,結合γ-氨基丁酸B 受體,進而實現抑制中樞神經的興奮傳遞,達到治療偏頭痛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VAS 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卡馬西平聯合鹽酸洛美利嗪對緩解偏頭痛患者頭痛癥狀改善療效顯著。
偏頭痛好發于夜晚,多數患者難以入睡,飽受疾病的折磨。PSQI 分別從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睡眠障礙和催眠藥物7 個維度,從宏觀角度對患者預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卡馬西平聯合鹽酸洛美利嗪可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提升預后睡眠質量,進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血清NO 是近年來發現由血管中性粒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巨噬細胞、部分神經細胞及血小板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其在機體內含量較低時可對血管起舒張作用,若高水平表達可抑制血管舒縮功能。血清ET-1 在內皮細胞受刺激激活時合成并釋放,且合成ET-1 過程中需要Ca2+的參與,隨著血管通透性增加ET-1 水平隨之上升,機體易發生水腫,從而致使偏頭痛癥狀加重[7]。因此,從微觀血清學指標角度分析,血清ET-1 和NO 水平可對患者病情進行更深層次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ET-1 和 NO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用藥可調節神經介質及神經、血管功能,進而提升治療原發性偏頭痛臨床療效。究其原因,可能是兩種藥物相互協同,對巨噬細胞、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及神經介質、神經和血管功能起到調節作用,使得機體血清NO 和ET-1 水平均降低,進而達到治療偏頭痛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偏頭痛患者予卡馬西平聯合鹽酸洛美利嗪治療,可彌補單一藥物治療不足,調節患者相關血清指標,進而改善患者預后疼痛癥狀及睡眠質量,但此結論尚有待進一步前瞻性或大樣本研究予以證明。